2019年4月16日,“全球史與中國2019”系列講座第5講(總第75講)《18-19世紀俄羅斯畫家作品中的中國及中國形象在俄羅斯》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三層學術報告廳成功舉辦。此次講座由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東方系教授薩莫伊洛夫(Н.А. Самойлов)主講,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柳若梅教授主持。

   薩莫伊洛夫教授首先介紹了18到19世紀中俄文化交流的背景。這一時期,中俄文化上的相互影響逐漸增強,主要體現在兩國商人在恰克圖和買賣城的貿易往來,以及俄羅斯傳教團在北京從事的各項活動。同時,因爲俄羅斯更加重視文化生活以及對中國的興趣逐漸增強,所以恰克圖的貿易活動以及傳教士的活動得以產生積極影響。在彼得大帝的倡導下,俄羅斯創建了第一個博物館——珍品博物館,現在稱作“彼得大帝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又稱“藝術的房間”(Кунсткамера)。18世紀俄羅斯的建築和藝術中,出現了“中國風”。這種風格的作品包括真正的中國藝術品,也包括俄羅斯藝術家模仿創作的作品,例如中國風格的宮殿、書房,以及瓷器、漆器和絲綢產品等。在這一背景下,俄羅斯藝術家在中國和中國邊境地區創作的成品畫和草圖得以產生廣泛影響,使人們能夠了解清帝國的真實生活,並形成鮮活的世界形象。

   隨後,薩莫伊洛夫教授從戈洛夫金使團出發,介紹了俄羅斯藝術家們關於中國主題的作品。1804年,俄羅斯向中國派出了以尤裏·亞歷山德羅夫·戈洛夫金伯爵(Юр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Головкин,1762-1846)爲代表的使團。嘉慶皇帝要求使團到京後行叩拜禮,並命令當時庫倫的辦事大臣主持進行演練,但被戈洛夫金拒絕,故而此次出使以失敗告終。但是此行留下了大量繪畫作品,描繪了當時中國的諸多側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當時的隨行使團中有兩名畫家,其中以肖像和服裝畫見長的亞歷山德羅夫·伊萬·彼得洛維奇(Александров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1779-1819)跟隨全程,留下了大量畫稿和草圖。亞歷山德羅夫是農奴出身,後被送往藝術學院學習,並於1802年獲得銀質獎章,同年獲得自由。1805年,亞歷山德羅夫被編入使團,之後在1807年成爲藝術科學院成員。戈洛夫金使團回到俄羅斯後,亞歷山德羅夫結合自己的記憶和使團成員的描述,畫出名爲《庫倫辦事大臣,蒙古王爺雲端多爾濟,清帝駙馬》的巨幅畫作(249x196釐米),進獻給了亞歷山大一世。

   隨後,在戈洛夫金的提議下,18到19世紀俄羅斯最著名的風景畫大師之一馬爾德諾夫(Андрей Ефимович Мартынов, 1768—1826)加入使團,完成了大量繪畫作品,詳細描繪了清代中國邊境地區的生活。馬爾德諾夫出身于軍人家庭,是聖彼得堡美術學院風景繪畫班的畢業生。他一生都在旅途中畫畫,並在畫稿的基礎上創造了大量油畫、水彩畫、版畫、石刻畫,現在這些作品大部分被收藏在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國家博物館和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其作品中,有對沿途俄羅斯和蒙古城鎮的簡單描述,包括恰克圖、買賣城,也有關於沿途民俗的記述,包括各民族人物形象、生活、建築、儀式等的豐富作品。

   薩莫伊洛夫教授還指出,除使團外,19世紀俄羅斯藝術家關於中國藝術主題的創造還與俄羅斯東正教、與北京傳道團的活動密切相關。北京傳道團始於1715年,活動持續了兩個多世紀,其中比丘林(НикитаЯковлевич Бичурин,1777-1853)、巴拉第·卡法羅夫(ПётрИва́новичКафаров,1817-1878)等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傳道團一方面將東正教教義翻譯成中文和滿文,另一方面也將中國歷史、文化和有關當時情況的書翻譯成俄語,並履行了各種外交使命。薩莫伊洛夫教授指出,我們今天可以就俄羅斯東正教傳道團在各種社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成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1.傳道團工作在發展中俄人民精神聯繫方面的地位和作用;2. 北京傳道團工作人員的著作在中俄、俄中人民相互瞭解過程中的作用;3. 北京傳道團在俄羅斯和中國在對方國家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的形成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4.北京傳道團科教活動是俄中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接下來,薩莫伊洛夫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北京傳道團的四位隨團畫家。十八到十九世紀,俄羅斯越來越希望看到一個真正的、而不是虛構的中國。在一個沒有攝影的年代,能滿足這個需求的只有去往中國的專業藝術家們,因此北京傳教團的藝術家們也在中外文化對話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北京傳道團的第一位隨團畫家是安東·米哈伊洛維奇·列卡少夫(АнтонМихайловичЛегашов,1798-1865),他是第十一屆傳教團的畫家。列卡少夫畢業於藝術學院肖像畫班,其任務是給中國名人和官員畫像,並將畫像送給他們。他一共繪製了40多幅油畫、肖像畫,題材不僅有北京的名人,還有北京的百姓和中國的生活場景、風景等。他的作品現保存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博物館以及俄羅斯其他地區,加拿大等地亦有館藏。

隨後有三位藝術家參加了俄羅斯北京傳教團的工作,他們繼續着列卡少夫的工作,爲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俄羅斯人眼中的中國生活場景。同時,他們也承擔了一定的學術研究工作。

孔德拉季·伊裏伊奇·科爾薩林(КондратийИльич Корсалин, 1809-1883)是第十二屆傳教團的隨團畫家,於1840-1849年間來華。他的作品描繪了很多重要的建築,側面展現了19世紀中葉北京的形象。其作品《萬壽山景觀》選取了萬壽山的視角,較爲完整的展現了當時北京城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建築。《在北京的街道上》則展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北京的城牆和一些重要建築,以及居民擺攤等場景。

第十三屆傳道團的畫師伊萬·伊萬諾維奇·契穆托夫(ИванИванович Чмутов,1817-1865)於1850-1858年在華期間繪製了很多北京的民俗生活圖畫,包括北京名人以及街道、城牆下不同人民的生活場景。其作品很好的反映了當時北京的生活場景,後被俄羅斯著名東方學家、外交家、旅行家科瓦列夫斯基(ЕгорПетрович Ковалевский,1809-1868)選作著作《中國之旅》(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Китай)的插圖。其作品也發表在藝術雜誌《俄羅斯藝術作品》上,現部分收藏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列夫·斯捷潘諾維奇·伊戈列夫(ЛевСтепанович Игорев,1821-1893)是第十四屆傳道團的成員。他的肖像畫包括中國官員和各階層代表,甚至有窮人的肖像,如1865年在學術展展出的《挨凍的中國乞丐》。他的作品展示了基督徒、韃靼人、滿族人、商人、醫生等諸多不同階層的中國人。現在其少量作品收於莫斯科國家列齊亞科夫畫廊和冬宮博物館,其他作品下落不明。

薩莫伊洛夫教授指出,使團和傳道團的藝術家們爲俄羅斯人民瞭解當時的中國社會情況和民族資料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中國主題的繪畫在俄羅斯藝術界的興起。其中代表人物,如阿道夫·伊萬諾維奇·拉玖爾聶耳(АдольфИгнатьевич Ладюрнер,1799-1855) 的作品《兩個正在說話的中國人》被尼古拉一世納入個人收藏。藝術家卡爾·彼得·馬瑟(Карл Петер Мазер,1807-1884)基於史料和自己去恰克圖和買賣城的經歷繪製出的作品,其數量和繪畫精準度在當時的俄羅斯和其他國家都難以媲美。他的作品生動描繪了中國買賣城的街道、房屋、寺廟等,各類肖像畫同樣色彩鮮豔。

薩莫伊洛夫教授通過這次報告總結道,在俄羅斯的博物館、圖書館保存着大量19世紀甚至18世紀末俄羅斯藝術家關於中國題材的繪畫作品,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這些畫作對在俄羅斯塑造中國的視覺形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薩莫伊洛夫教授指出,中國題材的繪畫見於俄羅斯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畫廊等等。因此,將該題材的繪畫作品儘快收集彙總具有重要性,在俄羅斯和中國及其他國家繼續彙總類似藝術作品也具有現實性。

最後,柳若梅教授進行了精彩的總結髮言,臺下師生踊躍提問,薩莫伊洛夫教授積極解答。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文/文源長、周峪竹

                                                 圖/何玉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