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身邊故事 傳遞周圍聲音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八大景之東寺晚鐘

深藏在黔西北大山深處的織金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甚豐,是真山、秀水、奇洞俱佳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歷史古城 溶洞王國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財神廟(攝影 李 罡)

織金古城始建於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吳三桂鎮壓水西,將原水西土司領地改土歸流,而建平遠府城,康熙二十二年將平遠府降爲州。民國三年改爲織金縣。

自從康熙初年建平遠府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二百多年間,歷代府、州官倡導,百姓響應,修建了數量衆多的佛寺、道觀等建築,這些古蹟依山傍水極富特色。城區原有清代建築八十五處,但歷經代戰亂和人爲破壞,現存古蹟僅有二十餘處。

織金古建築羣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覈定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縣城作爲古建築羣的核心,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財神廟、保安寺、東山寺、文昌閣、鬥姆閣、魚山等6處。儒、釋、道,應有盡有,融各家文化爲一體。

織金縣境內多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構成了溶洞遍佈的格局,就縣城周圍勘查的就有一百多個,而因擁有“行星上一大奇觀”的沉積洞——織金洞,被譽爲“溶洞王國”。

泉流井湧 荷葉蓮城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 縣城

織金四周皆爲水。東有東風水庫、烏江百里畫廊,南有斯拉河引子渡,西有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北有洪家渡庫區。其猶如水上荷葉,因此有“荷葉蓮城”之稱。

織金縣城又如荷葉上的露珠。它四面環山,坐落在一個山清水秀的盆地裏,地下水系爲南北走向,十分豐富。貫城河、化垮河一南一西貫穿織金古縣城,而沿兩條河輻射開來的井泉已查明的就有118外之多,常流的有108處,其中猶以廻龍潭流量最大,每秒0.44立方米,除供全城居民用水外,還爲沿河兩岸提供了方便。此外,有名的還有四方井、菜家井、冒沙井、雙堰塘、母豬龍潭、豬粑粑龍潭、半邊橋水井等,而這些泉井之處又形成了多處休閒的自然景觀,讓人遊之讚歎不已,沉醉其中。

織金多水,所以也多橋。兩大河貫穿城區,把縣城分爲三處,相互的連接溝通,還是橋,這些橋就有32座之多。衆多橋中主要以石拱橋爲主,現保存完好的有新橋、回龍橋、月華橋、西湖橋等,大多數都則爲翻修重建或新建的。

砂鍋與石雕的傳說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 砂陶

織金砂陶起源於宋代,具有現代金屬炊具不可替代的優點。它的生產有一套有別於其他陶器生產的獨特工藝。隨着人們對這種蘊含傳統文化的炊具的深入認識,織金砂鍋又煥發出生機,成爲全國砂鍋製品的主要生產基地,系列產品主要有:鼎罐、瓢鍋、凸底烙鍋、平底烙鍋、茶壺等。

織金縣城東門有近百戶個體作坊,有一條長約四百米的小街,俗稱“砂鍋一條街”。近年來,織金的砂鍋工藝師結合現代市場的需求,推出了一批廣受歡迎的織金砂陶藝術產品。

織金石雕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是中國傳統造形藝術上的一朵奇葩。

織金縣盛產天然大理石。有晶墨玉、殘雪、漢白玉、雞肝石、紫袍玉帶石等品種。其中,被用作工藝品原料的主要是晶墨玉、雞肝石和紫袍玉帶石等。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 石雕

織金石雕起源於晚清民間,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類是平雕文房用品,選料比較嚴格,做工細緻。織金硯臺的另一個品種是浮雕龍硯,其雕刻工藝能代表織金的最高水平。對於前來織金洞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旅遊觀光的人來說,織金石雕龍硯無疑是最理想的收藏品。織金石雕的第三個品類是利用紫袍玉帶石雕刻的功夫茶盤。這是目前最俏市的產品。紫袍玉帶石是一道褐色與一道白色相間的細緻石材。工藝上利用這種石材的特點,利用它的不同顏色,在不同的部位凸現出來,加上優美的造形,就成爲了在福建功夫茶盤市場中競爭力最強的一個產品。

竹蓀與宮寶雞的美味

古城織金有多美?小編告訴你

▲織金 竹蓀

織金竹蓀即原產於黔西北山區的鬼筆科竹蓀屬紅託竹蓀,是世界是最珍貴的食用菌之一,因其氣息清香、質地脆嫩、爽口不膩,有着“真菌之花”、 “真菌皇后”、 “山珍之王”、 “天然保健食品的頂峯”等桂冠,在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日本、歐美各國漸成消費時尚。

竹蓀烹飪菜饌宜葷宜素,燒、炒、燜、扒、釀、燴、涮乃至作湯皆可。其食用藥效在醫療方面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聞名遐邇的宮保雞是黔菜中最有名氣的傳統菜之一,創始人爲清朝平遠州(今織金縣)牛場鎮人丁寶楨。丁寶禎(曾任官職爲宮保)爲官時,從原籍僱來名廚烹飪佳餚。他喜歡喫炒雞丁,宴請賓客時常有這道菜。人們讚賞、傳頌和仿製丁宮保家的炒雞丁,美稱“宮保雞”,遂成爲當地名菜。如今貴州各家飯店幾乎均有此菜,並派生出宮保命名的系列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