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編程這個概念貌似在國外很火,2015年國內開始有了關注度,不到兩年就悄無聲息了。

題主是一名策劃型的產品經理,在互聯網混了小六年,前兩天去逛了一個兒童編程網站,發現裡面的東西連我都不會用,更不用說孩子了,哪有那麼多耐心啊。所以就很想問一句:兒童編程到底適不適合中國教育市場?它只是一些it培訓機構的商業手法嗎?


編程是一種思想,站在機器角度思考問題,也類似一門語言,只有機器看得懂的語言。早學編程和早學外語一樣,從思維開發來說,有很大優勢,長大後思維固化不容易接受第二門語言。

但是編程終歸是理工科的,以數學為基礎,在明白數學之前學編程就相當於先寫字再學說話。

而且不提什麼時間,金錢成本和孩子興趣耐心等因素,過早學習機器語言對適應人類社會並無益處。

我先從大環境來分析:

近年,無論是教育部的政策消息、升學加分政策,還是名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都在不斷向少兒編程傾斜。

2019年,北京市將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教育部也發文稱,中小學階段在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目前,僅有中學信息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得以保留,優勝者仍可保送至知名高校。

對於祖國的花朵來說,趁早打下編程基礎、「搶佔競爭跑道」已經成為升學的一張重要王牌

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

學習編程的核心是通過拆解步驟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更多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從學習中獲取真正的知識本領,去適應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節奏,而不希望他們只會「死讀書」,缺乏靈活思考和執行能力。

因此,讓孩子學習編程,並不是為了讓其成為程序員,就像我們鼓勵孩子學鋼琴並不是非要孩子將來做音樂家,而是幫助孩子培養音樂素養。

而且,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說,

7-12歲是孩子「邏輯思維」的重要形成期,也是「編程思維」的黃金培養期。

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 讓·皮亞傑(1896-1980),把少年兒童的認知發展按照年齡劃分為了4個階段,而這同時,也構成了我們課程設計所對應的理論依據。

針對7-12歲的兒童,Scratch的可視化語言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學習基本的邏輯、關係推理、數學的概念,同時避免過早的接觸到「形式運算階段」之後才能理解的抽象的演繹推理。

趁著孩子7-12歲的黃金髮展期,幫助孩子完成計算思維的培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孩子學會編程語言,語言如何去寫。而是著重培養孩子的編程思維,告訴他們如何思考問題?如何提出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訓練和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力、獨立思考能力、邏輯能力。


從資本家的角度看,適合,非常適合,從小培養高科技勞工
編個毛線

很簡單,選擇行業要看自己興趣天賦,任何行業都一樣。

題主初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有幾樣用上了?恐怕絕大多數人學了十幾年數學,不過是算個帳罷了。人這一輩子很短,幹些願意乾的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把一件事真正的做好也行。千萬不要無腦追隨潮流,洋人也是不過是人對於孩子,教會他她獨立和自由,比什麼都重要。再次譴責一回這些不接地氣的概念式教育
學編程=玩電腦=不務正業=影響學習。所以在中國展開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不適合。我認為兒童階段展開編程教育更是本末倒置的形為。

其實少兒編程和成人編程完全是兩個概念。成人編程學的是技能,可能更側重的是工作需要。而少兒編程學習的技能很少,也不可能去完成什麼複雜的程序設計,教少兒編程教的就是一種思維。

成人學編程語言大多會選擇C++,JAVA,Python等,但是小朋友用的是什麼?是像Scratch一樣的圖形化編程工具,大家看一下Scratch就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了。

根本不需要小朋友去寫代碼,只需要小朋友拖動這些積木就可以完成很簡單的動作了。

那很多人會想:又不學代碼,那小朋友學這個有什麼意義呢?

很簡單的,大家都知道編程是一件非常嚴謹的事情,不然很容易出現「八阿哥(bug)」,小朋友雖然不懂編程的原理,但是為了完成一個簡單的小程序,需要不斷調整積木,不斷觀察。在這些過程中,小朋友會不自覺地開始思考整個過程的邏輯,並善於發現錯誤。

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學習完編程後,小朋友的反應速度和邏輯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增長。

不要用固有思維去思考小朋友的事情,其實他們學習的能力要強很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