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 · 茶 · 起 · 源

要說起貢茶的起源,幾乎可以上溯至西周武王之時,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晉《華陽國志之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其意即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爲諸侯,作爲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穀……茶……”,不過這僅僅是貢茶的萌發罷了,既未構成準則,更未歷代相沿用。

而西漢、三國時期,貢茶雖逐步明朗化,但在制度上還沒有強制性的數量和質量規定。

如此,直到唐代中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又有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修身處世的行爲規範、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已成爲共識。加上陸羽著書《茶經》,大力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

於是性本高雅的茶成爲了文化集團知識分子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自此,李唐王朝將貢茶納入了制度法令,也就有了之後名貴茶品的代代更迭。

歷·代·貢·茶·錄

【唐】唐代貢茶白毫綠翠 顧渚紫筍

在茶經中被茶聖陸羽論爲“茶中第一”。在唐朝廣德年間開始進貢,正式成爲貢茶。那時因紫筍茶的品質優良,還被朝廷選爲祭祀宗廟用茶。當時的皇室規定,紫筍貢茶分爲五等,第一批茶必須確保"清明"前抵達長安,以祭祀宗廟。這第一批進貢的茶就被稱爲"急程茶"。

代表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起因:國力強盛,建幾個貢茶院只做私家定製茶

地點:湖州長興顧渚山、四川蒙頂山

名品:顧渚紫筍、蒙山紫筍

評分: ★★★★☆

唐代國立強盛,是貢茶大力發展的時期,呈現出組織性、技術性、官方性。朝廷爲了保證貢茶的質量,更在產茶區設置了茶舍、貢茶院,專管貢茶的採製、監管。

【宋】宋代貢茶精巧絕倫 龍團鳳餅

進入宋朝,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鳳凰山“北苑龍焙”以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同時也把我國茶葉製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高度。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美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昇華爲精神享用。

代表人物——宋徽宗

起因: 宋朝,是一幫文人的天下,再加上一位極愛茶懂茶的皇帝,這喝茶自然也變得極爲講究了。還順帶出了一批茶學專著,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

地點: 福建建甌境內鳳凰山“北苑龍焙”

名品: 龍團鳳餅

評分:★★★★★

【元】元代貢茶巖骨花香 武夷巖茶

頗具特色的過渡時代,團茶、散茶共存。元朝貢焙,保留着部分宋朝的遺址,其中包括御茶園和官焙。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創建茶場,稱"御茶園",專制貢茶。

代表人物——忽必烈

起因:蒙古遊牧民族性格粗獷豪放,喜肉食乳飲,忽必烈在大都建元之後,有意識地引導蒙人學習漢族文化,但由於國民的主流喜愛簡單直接的沖泡茶葉,於是散茶大興。

地點:武夷山四曲溪御茶園

名品:石乳茶、巖茶

評分: ★★★☆☆

【明】明代貢茶濃郁清正 安化黑茶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上任後徹底改茶餅爲散茶,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爲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開創了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這一時期的貢茶制度也帶動了安化至益陽和長沙的茶馬古道的興盛。

代表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起因: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衆。他善於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由於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轉戰江南廣大茶區,深知茶農疾苦,認爲歷朝進貢的精工細琢的龍鳳團茶勞民傷財,於是改茶餅爲散茶。

地點:湖南安化、高馬二溪等

名品:天尖、四保貢茶、六洞茶等

評分: ★★★★☆

【清】清代貢茶最繁盛 百花齊放

到了清朝,貢茶產地已不侷限於以某一地區爲重心,凡佳皆進。有些地方的名茶,因一次進貢而享盡殊榮。

代表人物——康熙帝

名品:碧螺春

地點:江蘇太湖

評分:★★★★☆

理由:用賈寶玉的話來作比喻:“此茶清香味異,純美非常。”具特殊的天然香氣。

代表人物——雍正

起因:清朝皇室是滿族,在飲食習慣上和我國蒙古族等遊牧民族近似,以肉食爲主。普洱茶的降脂、減肥、去油膩的功效,正好彌補肉食爲主飲食習慣的不足。

名品:普洱茶

地點:雲南省

評分: ★★★★★

普洱貢茶,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正式列入貢茶案。當時,雲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府寧洱縣(今寧洱鎮)建立了貢茶廠,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雲:“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制貢茶的茶葉,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且都是一級的芽茶。採下的芽茶一般先都放之於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裏。這種芽茶,經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

1963年北京故宮處理清宮貢茶,總計有兩噸多,是普洱茶。據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祕書長、高級經濟師王鬱風先生《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載:“本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茶庫裏還存放着清宮沒有吃完用完的貢茶數噸,其中仍有普洱茶、女兒茶、茶膏。

代表人物——乾隆

起因:因乾隆皇帝個人偏愛,西湖地區獅峯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從此出了名。

名品:西湖龍井

地點:杭州

評分: ★★★★☆

乾隆皇帝當年在杭州遊了天竺,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以後,又微服私訪至龍井獅峯,品嚐了胡公廟前茶樹上所採茶葉製成的龍井茶,果然香味尤佳,遂將廟前18棵茶樹封爲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更大,歲貢更多。

龍顏大悅固然能成就一款茶品,但歷史的餘燼也足以烤焦一個茶區。

所以,從一方面講,貢茶制度是歷代皇朝強加給茶農百姓的一副沉重枷鎖,實質是一種變相的“稅制”,從茶業者深受其害,對茶葉生產的發展不利。本質上爲封建社會中君主對地方有效統治的一種維繫象徵,是封建禮制的需要。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歷代皇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以及求新的慾望,也迫使歷代貢茶不斷創新和發展,因而促進了製茶技術的改進與提高。我們現代奉爲珍品的許多茶品,就是源自貢茶。

看了這麼多貢茶,有沒有你喝過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撰文:東家匠人 潤土茶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