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与图将快消失的历史永远保存~

新界及离岛的乡郊村落,百年历史变迁渐被遗忘。渔护署为本港地质公园的村落推出《同根‧同源》系列书籍,鸭洲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推出以人文生活历史为主题的书本。渔护署走访数十位在本港及已移居英国的村民,将上一代鸭洲村民在岛上生活点滴,图文并茂逐一记载,今年稍后再为吉澳及新界东北村落「庆春约」出书,将快将消失的本地村落岁月记录下来。

鸭洲成为全球首个世界地质公园推出以人文生活历史为主题的书本。

新界的乡郊村落,不少已随年月荒废,而在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其实亦有不少特色村落,值得保留记载。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主管杨家明表示,世界地质公园不止其地质面貌值得欣赏,在该处生活的人文历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重要,去年率先在新界东北的世界地质公园——鸭洲,设立故事馆,展示当年村民的生活故事。第二步计划为本港地质公园的村落推出「同根‧同源」书籍,首本《鸭洲的故事》,渔护署向本地及移居海外的鸭洲村民,以口述历史形式,记录近百年鸭洲渔民生活,首批印制三千本。

由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鸭洲开始有蜑家渔民聚居,部分由吉澳及塔门移居至此。新书由鸭洲村民亲述当年在岛上的捕鱼生活,包括九十多岁的长老陈秀冬,土生土长的陈娇及何其送夫妇,以及陈启升村长等人。当年村民仅以木板搭建寮屋栖身,渔民将渔获及晒好的鱼干带往沙头角或盐田交换粮食,更要到邻近的吉澳或锁罗盘打水。

书上亦记载鸭洲渔民经历日治时期的艰苦日子,而鸭洲村民都乐天知命,中国真耶稣教会五二年在岛上兴建木造教堂,鸭洲是少数全岛信奉基督教的新界村落,后来更成立学校,为幼童提供读书识字机会。至六一年美国经济援助协会及政府协助下,四座村屋落成,鸭洲渔民村逐渐形成,但随着渔业式微,部分岛民开始养猪维生,又夜挑火水灯「穿胶花」。

到了六十年代,鸭洲出现移民潮,村民忆述为改善生计,不惜远渡重洋到英国做洗碗工,挨到开设中餐厅,接济在鸭洲的家人,不变的是村民对鸭洲的乡土情,聚居纽卡素的鸭洲村民九十年代成立联谊会,十年前更将鸭洲全村大翻新;去年更在渔护署及狮子会统筹下成立鸭洲故事馆,即使遇上超强台风山竹吹袭破坏,亦火速复原。

去年鸭洲街渡开通,吸引三万五千名游客到访,约一半人,即一万七千人次参观故事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