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在學術界定義是指一所學術單位(醫院、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學者(醫生、研究員、教授等)前往拜訪另一所學術單位。

他們在所訪問的學術機構裏,有專題的開堂授課,或者進行著有專題的學術研究。若是要進行學術研究,則專題通常是訪問學者所認為重大且亟欲探討的。此職大部分是未給薪的,而年限基本為一年,但可視情況延長時限。

設立訪問學者的目的,在於使從事此領域的學者,能將所在學術研究機構(尤其是學者本身)所欲探究的學術問題,帶到另一所學術機構去研習和深造。

他們所要探究的學術問題,必須是能在研究完成後,對社會於知識和研究上,因其社會價值性而引發更多的國際學者有興趣且前來跟進探索。

因此為了促使更多的學者去研究所設定的專題,訪問學者需要積極地參與許多具有貢獻性質的學術機構活動,包括:

1. 在所訪問的機構內,開堂授課

2. 積極與研究生討論正式或非正式的議題

3. 參與所訪問的學術機構之文學院或理學院(的學術職員)正進行的研究,並擔負著一定的研究任務

4. 在所訪問的學術機構內,於客座講學或小型研討會上,以教學形式做出貢獻

5. 發表學術論文,以做為整個學術訪問計劃的總結

光憑定義和其本來的目標,我們是無法窺探其根本的工作內容的。在傳統的理念中我們普通人覺得訪問學者肯定得在國際上做了很有影響的工作,人家才會邀請你去訪問的。

而事實上人家主動邀情什麼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都是學者自己想去訪學,主動提出,讓對方的研究機構發個邀請函,然後人家才來邀請。通俗的可以理解跟找工作差不多,並且待遇不高。

那麼訪問學者算留學生嗎?

訪問學者自身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工作經歷甚至是有的已經是老師了,出國也不是為了攻讀學位、也不需要去聽課,所以訪問學者只是對方研究機構的一個客人,是一種人生經歷,而不能稱為留學生。

做訪問學者只是一種經歷,是去開闊一下眼界、和國外建立學術聯繫。將來有機會開國際會議時候好歹還認識幾個人。

但抵達國外的研究機構,大部分訪問學者都是和研究生們呆在一起做事情,很難有機會像老師一樣可以發表演說和個人見解。

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享受留學歸國人員的優惠政策。

留學人員定義是指公派或自費出國(境)學習,並獲得國(境)外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含)以上的人員;在國內獲得大學本科(含)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併到國(境)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進修一年(含)以上的訪問學者或進修人員。

沒有學位,訪問學者出國「學」什麼?

訪問學者的主要任務還是「學」。但不拿學位、不需要上課拿學分,訪問學者在國外學什麼呢?

跟著華人老闆的一般會被當苦力(此處沒有歧視和偏見),如果國外的老闆也提供訪問學者資金資助的話,被剝削可能性是妥妥的了。

但是對像我們常年輸出的公派訪問學者來說,國外的老闆不出錢,即便是華人老闆他也就不好意思安排工作給你。

如果碰到歐美系老闆、尤其是有了終身教授職位的歐美系大佬的話,他們更是不好意思用免費勞力,對訪問學者基本放羊。

大部分訪問學者會趁機將參觀遊覽一下,然後看看有沒有研究生的研究課題還不錯共同研究一下,然後差不多時間就到了。好比大臣出使外國,走一圈,訪問的時間也就差不多了。

也有的訪問學者和研究生一樣去聽一些課程,或者跟著自己感興趣課題的研究生一起每天做實驗做到深夜,如果恰好是國際會議,也可以自費去參加一下,深入瞭解國外的教授的課題......

時間太短學不到東西是不是可以延長點呢?

一般只有一年,尤其對於公派的訪問學者,國家明顯是知道訪問學者還是不願意回來的,所以公派訪問學者要交很多押金,簽了很多合同,強制時間一到必須回來。國家還制定了很多優惠措施吸引你回來。

其實,對於真的不想回來專心留下來做學問的人來說,就要申請延期,在國外老闆同意資助你的前提下,國內就要辦理相關的停薪留職。個別學者由於出國前的信息不通暢逾期不歸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的訪問學者什麼時間最佳?

拿醫院做例子。我覺得如果想以後在國內發展、而且已經有了理想的醫療機構單位的話,先國內佔個窩再出去訪問一年,至少能獲得一點國際資源。如果以後準備到國外發展,那就事不宜遲越早出去越好。

直接申請讀博士,已經有學位的可以申請博士後這類的工作崗位,一方面可以安心做學問,一方面收入也不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