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帶領語文科組的老師分別進行了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六年級的典型課例循環推進研討課,對語文課堂教學層次做出了較為穩定的程式定型。

通過同課異構的形式,讓老師對「明?學?研?展?測」五步習案中問題設計有了規範性的原則,對課堂任務訓練的落實與指導有了清晰的思路與方法。最後總結回顧了一下,關於 PIRLS 閱讀的課堂教學的幾點建議和思考。

  • 關於課堂結構

(一)二年級的課堂結構

對於從一年級剛過渡到二年級的學生,二年級作為一個習案教學的特殊群體,從學情和教學模式都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為了讓學生對這種課堂模式有初步的認識和適應,同時又能落實教學任務,我們將二年級的課堂結構進行了不斷改進。

二年級任務一為「讀讀認認」環節,由字的音、形、詞、句、段分別展開讀的訓練。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小老師,帶拼音彙報老師出示的字的字音與字形,以及要注意的生字,其餘同學跟讀。彙報讀音完畢後,老師便進行「考一考」環節,抽查檢測全班同學們的掌握情況。

在任務二中,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問題設計採取「4+1」模式,四個選擇題,加上一個排序題目,鍛煉學生預習中提取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課前文章調理思維的簡單訓練。

任務三為「感悟課文,拓展延伸」環節,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穿插朗讀訓練指導,在第一課時抓住基礎朗讀指導,抓住重點句子於段落中的語氣進行朗讀指導,對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起到鋪墊準備作用。在讀中感悟課文中的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引申說話練習與仿寫練習,採用方式多為口頭表達,鍛煉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與交流能力。

(二)其他年級的課堂結構

除去特殊年段二年級的課堂模式,我們總結出了一套適應其他年級的小學階段的課堂模式。同樣第一課時的三個探究任務。

任務一為「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一任務中,採取「5+1」模式,五道結合PIRLS問題設計出的五道選擇題,一道根據課文實際需求出的課前收集資料,查找資料或拓展延伸的題目。

任務二為「再讀課文,感受語言」環節,在這一部分,旨在通過朗讀感受和理解課文重點段落和句子,可以是通過抓句子和詞語感受人物形象特點,通過喜歡,印象深刻的句子,感受語言的生動形象,通過句子反覆朗讀理解,體會重點段落運用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特點等。在這一環節,以感受與朗讀,交流為主。

任務三為「感悟提升,拓展升華」,在這一任務中,主要採用的形式多為體會寫法,仿寫,仿說造句,續編續寫。教師可以根據具體課文的寫作形式與教學的具體目標,對這一任務進行多樣,多形式的創造與實踐。

  • 關於彙報程式

(一)彙報的人數

結合習案中的每個任務,彙報人數一般以5-6人為適宜人數,一般是以小組為單位上台彙報,但針對不同任務則需要不同形式的人數整合,例如在任務三中一般為仿寫、續寫、說話練習,在這時,教師應該靈活處理彙報人數,在座位上點名補充回答也可以作為一種回報的形式,因此這是的人數可以適量增加,讓更多的孩子參與交流與補充。

(二)彙報的站位

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以及不同學部教學環境限制,我們應該靈活處理彙報的站位。低年段的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自主管理性較差,彙報的學生上台展示,接受更多雙眼睛的關注,從而時刻提醒自己注意力集中,而傾聽的學生則坐在座位上,更有利於課堂秩序的有條不紊。對於高年段的學生,展示表達慾望強烈,交流互動更及時的特點,我們可以採取環繞式彙報,讓傾聽學生圍繞彙報學生站立,傾聽,而彙報學生則可以更方便的與傾聽者進行補充與互動,同時節約時間。

(三)彙報的分組

彙報的分組一般遵循小組為單位原則,但根據不同的探究任務和預期效果,也可以靈活應變。任務一中的選擇題目,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老師抽查考查讀詞語,讀句子的時候則可以是以不同小組內,相同號數的對子進行彙報,在進行朗讀訓練與拓展延伸彙報時,則可以是自由組合彙報,以老師點名自願展示的學生為主,將這群舉手準備充分的孩子自覺分為一組,進行彙報展示。

  • 關於問題設計

根據PIRLS問題設計的理念加以實踐與修改,在習案中我們總結出了問題的設計一些要注意的事項與問題設計原則。

(一)探究任務一的選擇題設計原則

1.遵循文本順序。無論是「4+1」模式,還是「5+1」模式中的選擇題我們都必須遵循文本的閱讀順序出題,從頭到尾,不同段落層次的問題要有次序,問題也應該是依次進行。

2.從易到難。出題時,我們關注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順序,題目只是對學生的一個引導過程。因此,選擇題,必須遵循對學生思維的一個引導過程,從易到難,從點到面,從篇到全。

3.直接提取信息為主,推斷為輔。因為任務一多為孩子們回家預習課文後要完成的一項任務,僅是對課文內容與情感的一個初步認識,所以減輕學生負擔同時,又要達到考查是否認真預習,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選擇的形式,考查學生文本信息的大致掌握,答案多可在一兩遍閱讀中顯而易見,一兩題的推斷與整合題目,可以適當鍛煉孩子的辨析能力,同時在課堂上留給爭辯空間。

4.避免模稜兩可的選項。教師在出題時,要避免選項的模稜兩可,多以單選題為主。模稜兩可的選項會導致孩子在課堂上的爭辯走向誤區,同時浪費課堂時間。

(二)探究任務二與任務三的開放問題設計原則

任務二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對學生的課文感悟理解的思維激發,對文本重難點的把握,因此問題的設計也是重點。

1. 整合詮釋原則。在任務二中要把握對整篇文章的的宏觀基礎上進行問題設計。可以是統觀全文,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對重點文章寫作方法的感悟,對文本某一重點詞語的具體理解。

2.評價拓展不脫離文本。問題的設計要達到引導學生對重點句段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但是無論怎樣設計問題,都不能問了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脫離文本。

  • 關於朗讀訓練

(一)課前預習朗讀要求與指導

課前預習的朗讀要求很簡單,一般要求學生讀課文三遍以上,只要掌握課文中注音且難讀的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即可。但是對於一般學生而言,要達到這樣的要求也很難做到,因此除了學生在家的預習,老師也要對學生進行預習朗讀指導。例如:圈出課文中帶拼音的生字詞,先讀准字詞,再將課文反覆讀,直到較為通順為止。

(二)第一課時的朗讀運用與指導

朗讀應該貫穿於整個教學任務中,因此在第一課時無論是學生彙報中還是老師的導入與過渡語中,都應該由朗讀來貫穿。在學生彙報時候,我們可以相應用ppt出示,直接提取問題中對應的文本信息,出示直接的句子或者重難點詞語,讓學生進行朗讀,鞏固重點字詞句。

另外,學生只有在不斷的朗讀中才能感悟形象,意象,甚至是語言的魅力。以讀促悟意思就是指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提升對語言的感悟。因此在學生彙報完任務二中的任務時,我們也可以在其中穿插對閱讀的指導,重點指導與任務二有關問題的文本段落,通過重讀的詞語和語氣,配上音樂,感受人物形象或者意境。在朗讀時,我們應該遵循從個別個性朗讀到小集體,再到大集體的齊讀,這樣更會學生朗讀的一個形成過程與感悟過程。

在文章結尾,我們也可以將幾句話的朗讀作為對整篇課文的提升與升華,因此朗讀應該貫穿課堂任何一個環節。

(三)第二課時的朗讀訓練建議

對於第二課時,我們將朗讀拓展,拓寬,第一課時重在朗讀中的體會與感受,而第二課時則注重在朗讀的積累與運用。朗讀喜歡的句子,重點的段落,積累與背誦相關句段,達到積累提升的作用。

  • 關於時間的管理

(一)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的原因探討

在典型課例循環推進課中,我們發現同樣一篇課文,只是不同的班級,上課的時間有的把握的剛剛好,有的則是時間不夠,造成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現象。經過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 為了走形式,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同樣一篇課文,不同老師循環上課,由於吸取上節課老師的得與失,將其好的進行整合,反覆的疊加,卻為去除不必要的環節,造成只為走形式,而造成什麼都要交,課堂容量過於飽和的現象。

2. 學生的程式不夠熟練。學生因為課堂模式不夠熟練,導致在彙報中耽誤太多的時間,講了很多與課堂彙報不相關的語言,老師同時穿插進補充,最終使得課堂秩序略顯混亂,時間浪費。

3.交流問題時出現問題。交流中出現問題直接導致時間的浪費。例如,任務太難,學生無法理解交流不是停滯就是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又如學生彙報時由於交流不到位,語言表述繁雜,混亂,就需要老師長時間的點撥,研究,討論,導致教學任務的拖延。

(二)提高課堂時間管理效率的建議

想要提高課堂效率則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

1. 指導學生學會預習,充分預習。

2. 根據不同課文與學情靈活的處理問題的增與減之間的關係。

3. 訓練好學生的彙報程式,熟練掌握自主學習的模式。

4. 訓練教會學生進行問題的充分交流。

5. 備課時要注意備好各個問題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以及如何應對的方法。備好過渡語,備好每一個環節。

  • 關於模式的靈活運用

(一)關於不同體裁文章

不同體裁的文章,我們採取不同的組織形式與彙報形式。記敘文與人物傳記之類的文章,則可以輕鬆的運用以上的模式。若是現代、古代詩歌和散文性文章我們則可以靈活處理,在老師指導為主的形式中,讓學生對文章與詩歌進行朗讀感悟與理解,則可不需要以選擇題目的任務一形式出現。

(二)關於任務設計

對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我們可以採用不同形式的任務。例如略讀課文,我們完全可以用十道選擇題加簡答題,以閱讀理解練習題的訓練模式,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節約時間的同時,對學生閱讀理解題目的答題方法進行了訓練與指導。

(三)關於彙報形式的安排

根據不同的班級學情,不同學齡的學情,不同學部的環境布置,彙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具有創造性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熟練的運用教學模式,進行不同班級學生的教學。

  • 關於老師的課上角色

在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的角色從中心變為主導,在學生彙報時相應進行點播和引導。此時,教師更多的角色,是一個引導者與點播著,他對課堂的這個程式與環節起到了連接與牽引提升的作用。教師的點播與指導是否得當,很明顯表現在學生的交流與彙報中思路與語言的展現。

  • 關於研修過程的操作

此次十月份的典型課例循環推進課程,是以典型年段為代表,進行同年段的老師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研討,修改,再上課,再修改上課為階梯進行的。

對於課堂的問題,希望這些積累對各位老師今後的課堂會更有幫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