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958.JPG

按民事法上所谓诈欺云者,系谓欲相对人陷于错误,故意示以不实之事,令其因错误而为意思之表示(最高法院18年上字第371号判例参照)。又被诈欺而为意思表示者,依民法第92条第1项之规定,表意人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或依侵权行为之规定,请求赔偿被诈欺而受之损害,然为表示之当事人,应就受诈欺之事实负举证之责任最高法院44年台上字第75号判例参照)。再民法上之诈欺,必诈欺行为人有使他人陷于错误之故意,致该他人基于错误而为不利于己之意思表示者始足当之。倘行为人欠缺主观之诈欺故意,纵该他人或不免为错误之意思表示,仍与诈欺之法定要件不合,无容其依民法第92条第1项规定撤销意思表示之余地,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71号判决要旨同此见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