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

3月21日,江苏响水生态化工园区发生爆炸。

发生爆炸的是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为国内主要染料企业之一,在爆炸事故发生后,当地化工企业进入全面停产阶段,并预计全国化工企业都将面临全面整顿。

突如其来的整顿,将让整个化工,尤其是染料行业进入新一轮“供给侧改革”的节奏。

这让染料板块在近期演绎了一轮疯狂,尤其是行业龙头浙江龙盛(600352),10天股价翻倍,瞩目A股。

浙江龙盛近日发布2018年财报,营收190.76亿元,同比增长26.32%;归属净利润41.11亿元,同比增长66.20%,同样相当亮眼。

今日,君临重发一篇去年2月9日对浙江龙盛的研究文章,以飨读者,投资逻辑基本一致。

浙江上虞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作为绍兴下面的一个小小辖区,这里居然诞生了14家上市公司。

其中的一家,金盾股份,因为董事长周建灿在几天前的1月30日跳楼身亡,刷爆了朋友圈。

其中的另一家,闰土股份,因为董事长阮加根在2014年9月28日跳楼身亡,也曾经刷爆了朋友圈。

话说阮加根,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进入了村里老乡担任厂长的上虞县纺织印染助剂厂工作,几年之后就做到了副厂长。

1987年,阮加根自立门户,创办上虞县染化助剂厂,1996年改名闰土化工,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公司所在地正是鲁迅笔下闰土的故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0年,闰土以中国染料行业老二的身份登陆A股(SZ:002440)

大半生的奋斗,打下一份150亿元市值的江山,你猜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如此的悲凉结局。

你更猜不到的是,那个让阮加根饭吃不香,夜不能寐,毕生都无法超越的行业老大,正是当年提携他的老乡兼老厂长,阮水龙创办的浙江龙盛(SH:600352)

1

现实永远比电视剧精彩。

浙江龙盛的豪门恩怨故事,甚至比闰土股份更传奇。

2011年,浙江龙盛的一纸公告,揭开了一个尘封三年的秘密。

这份公告,是A股上市公司历史上第一次,估计也是唯一一次,父子声明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

这是要父子恩断义绝的节奏啊!

原来,董事长阮水龙,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其中大儿子阮伟兴,从小跟随父亲创业,从印染技术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技术科长,研究所长,副厂长,厂长,总经理,副董事长的接班之路。

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没料到,亲爹偏心,最终竟钦定二儿子阮伟祥接班。

阮伟祥小他哥哥五岁,不同于他哥哥没有上过大学直接去父亲工厂实践,他在获得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硕士后留校任教,甚至还一度准备赴美留学。

不只是学霸,1993年,因为父亲生病,在复旦任教的他毅然辞职,回家照料父亲,并就此追随着父兄一起创业。

专业能力强,人又有孝心,你让为父的如何不喜欢?

甚至在上市后分配股权时,阮水龙偏心的给小儿子多分了124万股,引发了大哥的强烈不满。

日积月累,当阮伟祥拿下董事长宝座的时候,当了多年“太子爷”的阮伟兴终于爆发了,由此引发了一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决裂公告书。

这一系列的豪门恩怨,看得吃瓜群众们目瞪口呆。

孰不知,对于投资者来说,这又何尝不是美事一桩,曾经悬在头顶的家族纷争告一段落了,真正的业绩传奇就此开启。

2

龙盛是一家化工染料企业,两条主要业务线是分散染料和活性染料。

前者具有防水功能,主要用在帐篷,雨伞,外套,窗帘等地方;后者则主要用于棉、麻、丝、毛、粘纤、锦纶、维纶等多种纺织品的染色。

在两个市场里,龙盛都独霸江湖,2016年分散染料产量12.6万吨,接近30%全国占比,活性染料产能4.9万吨,接近20%全国占比。

或许你会奇怪了,不就是普通的染料嘛,技术门槛很低吧,难道就不怕竞争对手将技术学会,融资扩产能硬碰硬啊?

前景堪忧啊。

这么想你就错了,因为曾经这么想过的竞争对手,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秘密隐藏在19年前的一份专利里。

这份专利名为,分散偶氮染料混合物。

名字很拗口,但却是龙盛的看家法宝,要生产分散染料,就得靠这独门工艺。

作为专利持有人,龙盛想授权给谁就给谁,授权费收到手软不必说,更关键的是,对整个行业建立了定价权,号令天下。

对于如此霸气侧漏的老大,小的们忍气吞声,老二闰土股份可有点不情愿,偷偷摸摸的用他工艺,没想到却被寄来一封律师函,法庭见。

3

现在的龙盛,想告谁就告谁,一切都离不开阮伟祥的精明眼光。。

原来,这项牛逼的专利本不属于龙盛,而属于一家世界顶级的染料化学巨头。

1990年代,世界染料化学界风起云涌,首先是德国拜耳(Bayer)赫斯特(Hoechst)将他们的染料业务独立出来,合并成为一家公司。

接着,德国的巴斯夫也将染料业务卖给他,三家归一,新的公司名为德司达

继承了德国化工业百年技术积累的德司达,底蕴是不用说的,但这帮管理层的老爷们也是让人无语,守着金山都挣不到钱。

2009年金融风暴,竟然轰然倒塌,进入了破产流程。

龙盛当然知道其价值所在,马上过来谈收购,只可惜德国的老爷们开出了一个天价,双方不欢而散。

最后,盘子被印度染料公司KiRi联合美国投资人接了去。

世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奇妙,在向清算委员会提交方案的最终时刻,美方突然打了退堂鼓,这让KiRi骑虎难下。

圈子就这么小,KiRi数来数去,能够成为白衣骑士的也就只有龙盛了。

你去求人,跟别人求你,结局当然是不一样的。

2010年,仅仅花了2200万欧元以及后期的债转股,龙盛就获得了德司达的62.43%的股权和剩余股权的优先购买权。

这项收购,让龙盛一下子拥有了1900项高端染料核心专利,加上本身积累,龙盛的专利池增加到了两千多个。

这个数字,跟他的最大竞争对手闰土股份的120项专利相比,远远抛离。

从此之后,龙盛在中国染料业内掀起了腥风血雨,大打专利战,让二三线厂商们苦不堪言,以前的山寨技术再也不能用了,成本直线上升。

龙盛呢,初期收购的德司达虽然是个亏本货,2012年甚至巨亏2100万美元,但是没关系,出路总是有的。

一方面,龙盛派人进入德司达董事会,关闭成本高昂的德国工厂,将其产能转移到中国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危机的过去,需求慢慢回温。

2013年上半年,德司达终于起死回生,贡献盈利1780万美元,成为了龙盛的一大现金奶牛。

尝到甜头的龙盛,再接再厉。

2013年,龙盛通过德司达收购美国Lenmar化学,切入了特殊化学品,诸如高端地毯,纤维加工,水处理,强化地板等细分领域。

2016年,收购美国Emeraid化学,进入了橡胶化学和丁腈乳胶的细分领域。

4

拿下核心技术,定价权上升,海外业务也活过来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跟吉利汽车很像?

吉利拿下沃尔沃之后,将这个百年豪门的技术体系移植过来,产品竞争力大涨,业绩一飞冲天。

甚至在2017年,推出了中高级车品牌凌克,豪情万丈。

龙盛也不遑多让。

染料业务之外,龙盛的中间体业务也迎来了新天地。

所谓中间体,指的是由苯、甲苯、萘和蒽,作为原料合成的有机物,数量有数千种之多,是染料,医药,橡胶等行业的上游原材料。

龙盛借助德国人的力量,在传统的铁粉还原工艺上开拓创新,实现了连续催化加氢技术的突破!

这项技术的四大指标升级包括:

 产品浓度提高五倍,从8%到40%;

 产品收率(投入和产出比)从85%提高至99%;

 废水量减低85%,吨废水从6.4吨降至0.9吨;

 用电能耗大幅下降;

凭借着这个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龙盛建成了一套国内唯一的生产装置,业务毛利率高达47%,超过了其他家的染料。

更为关键的是,染料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平均占据75%,而中间体又是原材料中最大的部分。

也就是说,龙盛挺进上游,不但开拓了新业务,还让主营业务获得了更强的成本竞争力,简直就是一箭双雕。

5

近一年,化工行业的环保政策和去产能,让供给受压制,很多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暴涨。

比如间苯二酚,价格近一年持续走高,从2017年初的54000/吨涨到了年底的85000/吨,最近已经达到87000/吨。

面对此情此景,龙盛当然是一一笑纳。

龙盛目前拥有7.5万吨的间苯二酚产能,比排名第二的浙江天嘉的1.7万吨产能,超出太多,可谓此番化工品涨价的大赢家。

但龙盛的机会不止于此。

2014年底的时候,龙盛曾经上马了一条10万分散染料的产线,预计今年中旬就可以完工了。

其实,2016年全国的分散染料总消费量才43.6万吨,这么大的供给本来是短期消化不了的。

龙盛也没指望一投产就能挣大钱。

然而,供给侧来了,环保限产来了。

大量的三四线小厂面临灭顶之灾,纷纷停产,这简直就是上天掉下来的烧饼,不捡白不捡。

另一方面,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回暖,纺织业下游需求触底上升。

再加上,借助染料鼻祖德司达的品牌和渠道,龙盛的产品源源不断的输出海外,卖出了国际一线品牌的价格。

业绩自然是扶摇直上。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想,“这家公司我能投吗”?

这不是一个拍拍脑袋就能轻易做出的决定,因为除了基本面的机会分析,还需要对财务风险、业绩确定性、业务竞争格局等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