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拇指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印度,西部的一个小城普钠。

  男主阿卡什是城里一位年轻、英俊、有才华的钢琴家。

  唯一的不完美是,他是个盲人。

  因为眼盲带来了很多不便:被熊孩子欺负、被家庭妇女性骚扰......

  这部印度电影《调音师》便这样拉开了序幕。

  可当你刚刚接受这个设定时,影片的第一个反转出现了——

  他其实是在假扮盲人

  为了把戏做足,拄着导盲棍戴墨镜,戴白色的隐形眼镜。

  还美其名曰:“这样可以使自己更专注于乐感。”

  盲人生活的不便,到他这里都成了方便:

  可以用极低的房租住进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被路人苏菲撞倒,苏菲因为愧疚请他到自己家的餐厅演奏;

  轻易获得演奏机会,还因“失明”拿到更多小费,不知不觉收割苏菲的爱情。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

  因在餐厅的精彩演出,阿卡什被一位富豪看中,邀请第二天到家中演奏,为给结婚纪念日的老婆西米一个惊喜。

  阿卡什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次演奏让他成为了一场凶杀案的“目击证人”。

  当第二天阿卡什如约而至时,他一进门才发现事情非同寻常:富豪的尸体正倒在血泊中......

  他必须强按内心的慌乱继续弹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本想借着去卫生间的机会稳定下情绪,没想到真正的危险还在里面:

  当阿卡什镇定的转身关门,镜头切换到卫生间角落——

  一个虎背熊腰的男人,手里拿着枪,那人正是西米的奸夫。

  阿卡什能怎么办啊?他也很绝望啊。此时阿卡什的心里阴影面积可能有三室一厅那么大。

  原来,富豪准备给老婆西米一个惊喜,谎称自己出差却又突然回家,结果撞见出轨的西米,惊喜变惊吓,也因此而丧命。

  电影第一个高潮,便充满了浓浓的荒诞风——

  两人在悠扬的钢琴声中处理杀人现场……

  而到这里,电影才进行了不到半小时。

  实际上,影片的原型来自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2的法国同名短片。

  法国同名短片海报

  这部短片同样讲的是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在一次登门调音时,发现一具浑身是血的尸体正躺在沙发上。

  这时,老妇人已经悄悄来到他的身后,举起了电钻。

  而这一切,他只能装作没看见。

  短片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精彩之处就在于开放式的结局,对调音师后续的命运多了很多遐想。

  法国同名短片原视频

  但这部印度悬疑片《调音师》不仅仅只是对原作进行翻拍,还对故事细节以及调音师后续的命运做了更多的补充。

  导演为了提高反转的戏剧性,

  还继续将镜头瞄准了人性最深处的丑恶——

  当阿卡什还没缓过神来时,又一场谋杀案发生了。

  在富豪的追悼会上,邻居老太太站出来指认西米说谎。为了不让事情败露,西米便干脆把老太太扔下楼,这一切又碰巧被阿卡什看个正着。

  阿卡什就这样再次成为第二场凶杀案的“目击证人”,被卷入了无休止的命案。

  本身只是为了一点点利益而装瞎的阿卡什,反而因为“失明”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而西米早就怀疑阿卡什是装瞎,两人展开一场比拼演技的较量:

  西米先是趁阿卡什不备时戴上魔鬼面具吓他,又是当面往阿卡什的咖啡中倒下毒药。阿卡什只好装作不小心打落杯子,这还是暴露了他假装盲人的事实。

  阿卡什最终没有逃脱被西米加害:早在西米进入阿卡什家时,就给他吃下了被下了致盲毒药的糕点。

  阿卡什这回是真的瞎了。

  为了逃离西米的迫害,并重获光明,摆在阿卡什面前一个问题——

  她杀了人,毒瞎了我,

  理所应当我就要杀死她,夺走她的眼睛吗?

  剧中的黑市医生说,这样做你能重见光明。

  前女友苏菲也说,你应该挖走西米的双眼。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真的应该这么做吗?

  阿卡什犹豫了。

  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呢?

  影片最后的高潮,似乎是和剧情完全不相干的画面:

  和影片开头一样,农夫在打野兔。

  枪响过后,兔子受惊逃过一劫。

  但被野兔撞到的车却爆炸了,车上坐的是西米。

  瞎了的兔子指代阿卡什躲过了迫害,但究竟阿卡什后面做的是怎样的抉择,影片没有明确交代。

  但实际,阿卡什真正的选择,早已埋在了细节里。

  当阿卡什因失明被卖彩票和开摩的的夫妇骗走要割他的肾时,阿卡什在最后昏迷前绝望时喊出:

  “我以你手上的湿婆纹身发誓。”

  湿婆神是印度三相神之一,兼具创造与破坏、生殖与毁灭的双重性格。

  至此,导演借由这样一个细节,

  回答了阿卡什面对抉择时要做出的答案:

  连最高的神明都无法抉择的人性善恶之争,

  我又该如何回答你呢?

  总的来说,这部没有歌舞、不靠情怀来吸引眼球的印度悬疑片,再次刷新了人们对印度电影的认知。整部电影对剧本的打磨,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都值得走进电影院二刷!

  —The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