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得已经太多。自从拿破仑脱颖而出,不知让多少人起而效之,平民出身,征服女人和世界,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就不会有这个形象。于连的悲剧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革命性的社会理想,只是著迷个人奋斗,满足于个人的名利,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最终也只能沦为上层的工具,爬得再高也有被踹下来的一天。拿破仑自身有天才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他是革命的化身,是时代理想的实现者,代表了一个新崛起的阶层的利益,所以他是伟人。而于连式的效法者,就像今日只把毛泽东的书当做纯粹的帝王术,只羡慕他的成就和地位,却毫不在意他的为平民谋求幸福的理想主义的人,也只能做一个今日纱帽戴,明日枷锁扛的人。


于连将利己主义作为信条,但他实际上没法按照这种信条生活。他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可以读懂上层社会的暗码,他骄傲的虚伪,但是不是每次都足够的虚伪。真正成熟的虚伪可以将虚伪掩藏的不露痕迹。他始终做不到。而这种矛盾恰恰是于连身上最动人的部分。

----詹姆斯 伍德


对于连的分析太多了…说些角度不太一样的,可能并不客观公正的关于于连为什么常被人厌恶的分析。

于连可能是名著类小说里最不受欢迎的主角之一了…看过红与黑的人里可能于连黑比粉更多(可能是我的错觉)。这里凭著我的推测分析一些原因,仅作参考。可能略跑题。当今社会并不厌恶不择手段的人。不择手段却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往往反而会获得崇拜,至少也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谅解。人们可以谅解手段的黑暗,尤其是在为主角加上一些悲惨的身世,或者不得已为之的原因时。即使是残害无辜,甚至背叛亲友,人们对于他们的心狠手辣,即使厌恶与不认同,多少也能有一些同情。更何况还有很多人尤其喜爱这样的主人公。

那于连呢?没有母亲,从小被父亲与哥哥蔑视与毒打。他不能算身世悲惨吗?他的行为为何便不能被谅解?

于连与其他人不同之处之一,就是尽管他被司汤达评价为「有著不惜万死也要飞黄腾达的野心」,但他的飞黄腾达的愿望却与其他人很不相同。他的「飞黄腾达」首先要求的是自尊心的满足,而不是与舒适的享乐。他愿意付出一切以获得别人对他的称赞与尊重。这种对自尊心的需要无论如何无法被多数现代人理解,即使理解也无法引起共鸣,反而更多地引起轻蔑(凤凰男嘛…),因而也难以获得同情。而司汤达真正鄙夷的那些将名利视为一切,步步为营向上爬的人,若是作为主人公,在悲剧性的结局之后,或许反而能够得到人们的谅解。人们会把这种不择手段视为对自我的诚实。毕竟,现在的厌恶矫情的社会,可不是那个一个人如果受到侮辱,便理所当然地应当和人决斗,否则便会被视为懦夫的法兰西。那个时代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与我们相隔甚远。现在的我们赞赏的是自信与大方,而于连脆弱的自尊心在如今看来是如此令人生厌,无论在哪儿都会遭到抨击与嘲笑。另外,于连的行事计划大多靠著一时冲动,并因为他的浪漫与无知而显得非常幼稚(其实本来就非常幼稚…),与那些目标明确的,冷静而周祥的计划无缘。而在他的计划中没有显露出来的机智,却是其他不择手段者招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但于连又怎能被称为不择手段呢?他要真是不择手段,他会有多少次能够飞黄腾达的机会?他的伪善与心机更多地用于自保,用于逃离可能遭受的侮辱。他的天真的野心更多的是凭借才华往上爬,而不是靠那些政治阴谋。他何曾为了自己的前途刻意去谄媚或陷害某人?他因为不愿加入任何团体而毫无势力,而遭到厄运时,靠的是玛蒂尔德、富凯等人为他奔走,而因为他的特立独行与傲慢,以及他出身低微却跻身上流社会而恨他的人则不计其数。在政治斗争中,于连几乎白的像一张纸。在获得钱财时,他立刻将钱寄给谢朗神父并要他分给穷人。这是一个真正不择手段的人会做出的事吗?而他所谓的不择手段,更多的则像是身处淤泥之中而被淤泥污染。于连是过于天真的,天真到几乎不可能实现他的远大的野心,尽管他自以为非常聪明。

司汤达没有用「善良」来描述过于连,他乐于用一些贬义词来强化他的虚伪,自大与幼稚,并且丝毫不愿为他辩解,或用一些容易让人同情的主观叙述为他讨个巧。于是,于连在知道那些贫苦人被禁止唱歌时流下的眼泪便被很多记性差的读者忘记了,或者视作偶然,或者视作虚伪。而他的伪善与可笑的自尊却被人牢牢记著。他们很多都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司汤达所说的伪善究竟是怎样的伪善?所说的愚蠢究竟是怎样的愚蠢?所说的不择手段又是怎样的不择手段?而司汤达没有直接说出的,却在言语之中透露出的那些同情和惋惜,又有多少人能感觉的到?

当然还有些人只能接受理想化的,或至少是偏正面的主角形象,因此无法接受于连这样的人物。这不是红与黑一书如此,便不多叙述。

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是一个普通人,年轻时渴望成就满足,因为自身阶级的局限,这种敏感愈加强烈,他希望接近地位尊贵的女人来满足自己自尊心,挤入上流层社会。又有些许才华,似乎也有文青的孤高。羞涩自卑,渴望被人理解,时而能感受到他矛盾的心理。现实的冷漠与他那颗炽热的心,让人感到惋惜。他的野心是希望年轻有为,受人敬仰。在经历种种后,在监狱里对死亡的思考,平凡可贵,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慢慢蜕掉了孩子气的自己,明白了社会的残酷与生活的本真。回归自我,更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最终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


一个努力的,拚命想要打破自己阶级,却因为方法不对,自身掌握力量太小而失败的人物。如果拿现实中的人来对比,我只能想到常凯申跟他有所相似,都是长袖善舞,善于经营,游走于「贵妇」(各方势力)之间,但一旦遇到足够庞大的力量,就一败涂地。无论这个力量是邪恶的还是正义的。但常凯申还是注重培养自己的力量,所以结局并不算悲惨。

一心想要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阶级,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殊不知「大跃进」式的改变会造成根基不稳,随时有被打倒的危险。尤其是在拿破仑成功之后,无数的青年都想著要效仿。拿破仑是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于连的短暂一生是一直被别人所掌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