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知乎寫啊。剛看完這本書跑來看評價的。 我認為生活中很多人的身上都有雅娜的影子,她有不差的家世,因為覺得找到了真愛便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接下來,她發現自己的另一半和婚前完全就是兩幅面孔。他與自己的使女偷情,和伯爵夫人偷情。這讓女主人公對愛情,婚姻沒有了希望。

她於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像發了瘋一樣的愛兒子。就像她自己說的一樣"我的保爾,你就是我的希望,你能不能回來看看我。" 年老的她和老使女回憶起她一生的經歷,覺得上帝對她不公。老使女說的對,這不能怪上天,只怪當初她選錯了結婚對象。 小說從她的少女時代寫起,直道她年老而終。我最喜歡的是小說中對於環境的描寫,十分細膩。非常美,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出白楊田莊的樣子,女主人最愛的大海的模樣。

以下為個人觀點,勿噴。。。

雅娜錯在她一生都想依靠別人,她想找到生命中的那個"他",白頭到老。於連讓她失望以後又想依靠兒子。---------------------------------------------看到了贊好開心(∩_∩)我來修改答案了 今天突然想到,雅娜代表了"天真",我也這樣,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對的,相信自己的直覺。

最初的我們都是雅娜,在象牙塔里成長,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看到的故事有一丟丟感人,就會潸然淚下;有人求助會義不容辭;看到花開都會咧著嘴巴笑。慢慢的,生活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感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心裡的小九九,花開花落不過是一個過程。

但生活還要繼續呀,你看雅娜,她還把兒子當做希望。一個消極的比喻,我們的成功就像"雅娜的兒子"。我們那麼渴望它,我們用盡自己的一切去培育它,結果往往不盡人意。我們都說雅娜傻,又有誰不傻呢?誰不會犯錯呢? 認清事實再繼續前行就夠了,不用看結果的。總有一天你會知道,你愛的人可能會變心呀,就像於連一樣。你所堅信的信條,就像雅娜的爸爸一樣。一直都是你以為你以為你以為,想的太好了而已。 用一句最近很火的話結尾:"別把人想的太好,也別把人想的太壞。都是凡人。" PS:我會不定時更新噠,再次謝謝點贊的盆友們⊙▽⊙


很久之前看的,現在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法國女性小時候靠父親,後來靠丈夫,再後來靠兒子,再後來又靠侍女的故事,而她的侍女反而在被趕出去後成為了一個獨立女性,並在雅娜的晚年給予了幫助。對我影響還是蠻大的,七八歲的時候看的這本書,算是不讀童話後讀的第一本小說,看完感受很複雜,後來就再也沒看過,最大的感受就是人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有幸福的可能。

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平順也好,坎坷也罷,到最後寥寥幾句也就蓋過了。

小說不長,卻完整描述了女主的一生,從單純美好的童年時光,充滿夢幻的少女時期,至短短的熱戀光陰,再到後期軟弱怯懦的婚後生活和完全寄託於兒子的扭曲心態,直至最後悲慘孤苦的老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滑過了。

雖然女主擁有貴族身份,但她的生活其實和我們好像,少女時期對愛情的幻想和渴望,婚後家庭的平淡無聊,甚至對出軌丈夫的容忍,對獨生兒子的溺愛,都和我們普普通通的生活一模一樣。相似的讓我有一些害怕,我的以後,我的一生,也會是這個樣子么。

小說中有一個印象特別深的情節,女主老了之後僅僅和使女一起依偎著生活,一次偶然翻出過往的日曆,一個人對著日曆思索過去的時間裡每一年都發生了什麼,可除了她最初幾年的幸福時光,後面的日子卻都是模糊和空白,沒有留下一點回憶和痕迹。

我真的害怕,害怕自己的一生也是這樣。

與莫泊桑的短篇《項鏈》不同的是,這部處女作缺少了遺憾和惋惜,更多的是對一生的訴說和感慨,所以便記清了文章的最後一句話:人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麼好,也不像想的那麼壞。如中國的老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小說是莫泊桑著作中影響不小的6篇之一,延續他一貫的反映現實的作風,以法國農村為背景寫女主人公從青春年少到戀上偽資本家於連,到婚後不和並發現丈夫與使女、友人有染,再到兒子離家出走的不幸的一生,這一生不長也不短,不好也不壞。

2.雅娜是不幸的,也是女性主義中並不推崇的一類人,忍讓和自我說服是其人生的主線,換個角度看,也是對人生的淡泊處世,只是缺少泰然。

3.宗教在文中佔據了看似重要的位置,卻又表現出背景式的不重要性。如:雅娜很早離開修道院,後來甚少去教會履行義務;男爵蔑視新神父;保爾不參加教會學校等。

4.於連和伯爵夫人的死讓雅娜的夫妻生活戛然而止,而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後來兒子出走使其斷了希望,去巴黎是雅娜抓住的最後稻草,是與生命的抗爭。


少年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規範自己行為以朝著希望的人生走去;中年被現實打壓,漸漸安於現狀;老年不再有力量去影響周遭人事。女主在愛情上受騙後,對現實採取幾乎完全妥協的態度,即使她是個很有錢的女人,也不去用她的資源;懦弱的身軀下,心靈全部寄託於兒子的身上,一定程度上不來是被教育壞的。這是從一個年輕女性的角度來看,有時也會想,或許我老了,也會像女主和她媽媽那樣,生活的全部溫情來源於「念心兒」,對一生的整理與回顧,至此完滿一生。入土,物理的身軀還於宇宙,靈魂,消失。真到那時,我的床前會不會有很多親人的陪伴,有我的孩子,孫子,我的丈夫。無論怎樣的選擇,或許生的意義大概都一樣,這樣來,又這樣離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