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哲學是為了什麼?是尋求一個信仰、一個宗教?還是要塑造一個獨立思考的自我?

當我們拿起哲學書的時候,不應該把它們像工具書一樣對待,查到一個結果、讀來一個思想只會讓我們成為一個信徒;我們應該去思考、去懷疑、去實踐、去論證,進而收穫一個深刻而清晰的思維;過去的他們今天被批判,今天的他們未來被批判,浩瀚的宇宙變幻莫測,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世界哪有永恆的定論?唯有我們學習並繼承了先哲們的精神與方法,才能在未知的未來從容應對。


過去的觀點是有用的,不要認為過去的觀點被後來其他哲學家駁斥了,或者批判了,就認為沒什麼價值或者學習的意義了。

人們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後人的研究幾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不可能憑空產生新的思維或觀點。

你不學習過去的哲學流派觀點,上來就學習最新的流派觀點,這樣對你是不利的。

因為新的知識是建立在舊的知識之上,是舊有知識之上的改造或創新。新的知識也不一定好,至少不像舊有知識一樣經過了歷史的檢驗。

你直接跳到新的知識,很多東西很搞不懂,不明白人類思維規律或思維範式的演繹過程。

這就是為啥哲學系的學生要學哲學史,而不直接學習最新的哲學流派的原因了。

不要小看舊的觀點。


堅持唯物辯證法中的「揚棄」的觀點,用揚棄的方式去看待被否定事物。因為在馬哲種否定的否定並不是完全摧毀,完全消滅,而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批判吸收,僅此而已。

因為要是變革只為了變革而變革的話,那麼難道我們吃飯的方式和其他的一切習慣難道有要一起否定嗎?只要向老馬那樣,把對新事物有用的舊事物內容拿出來改造就行了,改造不了的,就消滅掉。


蓄(惡)意地駁倒或過分地批判,本身就違背哲學理念。這些哲學就像是我們穿過的一件衣服,一雙鞋子,曾經為我們擋過風雨一起走過,而今我們又有了新的衣服款式,僅此而已!


怎麼看待「不講姓資還是姓社」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哲學觀點?


盲人摸象,雖然都不完整,但至少從某個角度觸摸到了世界的真實。如果加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遲早都能夠摸到整頭大象。

這是中哲所謂的「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也是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超越了哲學。

老子的學說里有一個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對天之道和人之道的賦值似乎弄反了,以至於最終推出來的是小國寡民、回到單細胞、最後乾脆都歸零這樣的悲觀未來。

在這點上,儒家雖然沒有意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但至少是強行規定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能夠得到中庸這個很重要的原則,得出「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得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一直到馬克思主義的引進,才真正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點,把中國傳統哲學中最重要的這塊短板補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