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與中國的關係,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佔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爲漢遼東、玄菟二郡,南爲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餘,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餘、沃沮進行吞併、打擊外,對中國曆代王朝採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着蠶食、兼併上述四郡進行的。在五世紀初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後入其囊中,夫餘等也先後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427年長壽王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於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爲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爲界,採取守勢。

高句麗與中國(一)

  高句麗立國之初,主要精力在於吞併周邊小國以及應付夫餘這樣的大國,還沒有力量敢向中原叫板。高句麗建國稱王后,西漢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也承認其高句麗王號,並令玄菟郡管理。但是在王莽篡漢時,王莽降高句麗國王爲侯,又在匈奴反叛中原後,集結三十萬大軍並徵發高句麗人助攻。高句麗人不願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紛紛逃亡塞外爲盜寇,還打死了遼西大尹田譚。王莽派大將嚴尤來討,嚴尤擺了個鴻門宴,斬了高句麗邊將延丕,大獲全勝。王莽大悅,下旨貶高句麗爲“下句麗”,高句麗王爲“下句麗侯”。高句麗從此以後就成爲東北的一大邊患。公元14年高句麗人佔領了屬於玄菟郡的高句麗縣,這是第一次攻陷了漢家的郡縣。

公元28年,東漢發兵討伐高句麗。高句麗堅壁清野,退入國都〔今吉林集安縣〕附近的丸都山城據守。漢軍圍困了三個月,高句麗人在彈盡糧絕之際,以犒軍爲名,派人給遼東太守送去了酒和捉到的鯉魚。漢人以爲城裏糧草充足,只好退兵。四年後,漢光武帝重新冊封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但高句麗並未因此而停止對東漢的侵擾,公元37年向樂浪郡發動進攻,一度佔據。七年後,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並劃定朝鮮半島上的薩水〔今清川江〕以南地區歸東漢直轄,以北屬高句麗統領。從此時起,高句麗的觸角開始伸入了朝鮮半島。

此後高句麗與東漢中間維持了六十餘年的和平,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在一世紀的下半期一直頻頻出擊,周邊小國陸續納入其麾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