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央視《新聞聯播》看了嗎?

還有今天的人民日報頭版、解放日報頭版

紛紛聚焦松江!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在上海高質量發展中

松江亮點頻現

快跟小松一起來看看吧~


新聞聯播

昨晚,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一季度經濟觀察:預期看好 信心增強》,松江作爲上海高質量發展中以政策利好推動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典型案例C位亮相。


△  視頻:《一季度經濟觀察:預期看好 信心增強》



位於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光是技術改造一項就比去年多出5個億。是什麼支撐着企業家投資的信心?面對記者的調研,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賬:

增值稅方面16%減到13%,

我們2019年得利就是6700萬;

社保企業負擔部分從20%減到16%,

我們大概是節省1000萬;

降電費我們節省將近是300萬;

這個加起來有8000多萬。


我們去年大概4個多億的利潤,

8000萬意味着利潤的五分之一。

我做實體要做多少個設備,要做多少的合同,

才能實現這五分之一的增長。

這個確實講是政府給我的利好消息。



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同樣信心滿滿:

相當於在給企業輸血了,

就在增強企業的這個生命力,

所以對我們感受是非常真切的,

所以我們未來呢,

相信前方的路會更美好的。



記者在手記中寫道:

在採訪中,感受最深切的就是,企業和地方對於未來發展的信心增強了,告別觀望,開始真金白銀地擴大投資,正是這樣的行動力,給一季度的中國經濟帶來了絲絲暖意……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頭版今日刊文《先行先試,打好創新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上海推進新時代高水平高質量開放發展紀實》。


上海的創新轉型,讓高質量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形成合力。松江作爲上海高質量發展“共享改革,共追高質量”的“課代表”,發起並率先啓動G60科創走廊建設,現在,這條“夾”起江浙皖滬之間一片7.62萬平方公里的三角區域的“走廊”,流動着長三角一體化魔力。


2016年至今,G60科創走廊從松江出發,一路拓展至長三角9個城(區),以高度統一的跨區域改革力促要素協同,培育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成爲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引擎。


滑動閱讀全文

先行先試,打好創新牌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上海推進新時代高水平高質量開放發展紀實

      年初,上海拿出2018年成績單,“優化”亮點頻閃:

  綜合經濟實力持續走強,GDP總量是1949年的近900倍,是1978年的約120倍;

  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全國居前,增速又一次跑贏GDP;

  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近1/10財政總收入;

  節能降耗優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累計已減43.4平方公里;

  經濟結構優化,第三產業比重穩在70%,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高於全市工業增速;

  需求結構優化,新動能加快形成;

   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兩翼齊飛”,每個工作日誕生千餘戶新企;

    PM2.5比2015年下降32.1%,劣V類水體佔比從2017年38.7%下降到18%;

  人均綠化面積從解放初每人“一雙鞋”,升級到每人“一間房”……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上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實績。

  破釜沉舟,率先轉型

  一個機器人,演繹“一張藍圖繪到底”

  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上海從計劃經濟的“前鋒”變成“後衛”,1980年—1990年,上海在GDP榜單上不斷下滑,直至跌出前十。

  在改革開放中跑出加速度,纔會跑出新的輝煌。199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東地區的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離世界越近,越先承受切膚之“寒”,也越具“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轉型韌性。

  上海比全國更早步入經濟下行陣痛期,這個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重工業拉動作用衰減,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陷入低谷,產能過剩、格局分散、科技含量不足……

  2008年起,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和自身發展轉型雙重影響,上海經濟增速連續7年低於全國水平,議論紛起:上海怎麼了?

  放慢速度,忍痛轉型,是上海的主動選擇。

  要“快”,更要“好”——上海在唯GDP的喧囂中先踩了一腳剎車。

  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產能,忍一時之痛,拒絕“高速”誘惑。時任上海市領導對一些不理解的幹部苦口婆心:提高GDP不難,比如在崇明島搞高強度開發,但將付出巨大的生態代價。

  率先轉型的上海,擺脫對投資、房地產、重化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產業結構鉅變,經濟結構和質量效益持續向好,有底氣在2017年的上海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爲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爲引領,先進製造業爲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上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

  “上海不能不要製造業,而是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端製造業。”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先進製造業的比重在GDP中不能低於25%——爲防止資金、資源、資產脫實轉虛,防止產業結構形態虛高,“我們要夯實產業基礎”。

  上海製造的手錶、自行車和縫紉機“三大件”,曾是許多中國人的夢想之物。而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原有產業逐步往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製造業上轉。2018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高至30.6%,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超過31%。

  在浦東ABB機器人基地,機器人YuMi一手拿攝像頭識別人臉幫你拍照,一手忙着模仿你的筆跡簽名——世界上第一臺實現人機協作的雙臂機器人,正優雅而靈活地演繹着上海高端製造的前世今生。

  2005年,爲了提升汽車業自動化水平,上海引入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企業ABB,設立機器人全球研發中心,許多中國團隊自主研發的高新產品相繼推出,“上海基因”越來越多。而今,ABB正在浦東康橋投資1.5億美元新建機器人工廠,用機器人制造機器人,2020年年底投入運營。“新的工廠將成新的起點,助力推動上海產業價值鏈繼續向高端發展。”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說。

  上海產出的工業機器人,超過全國產量的四成,成爲中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一張藍圖繪到底。以“智”取勝的“上海製造”,從一腳“剎車”開始,如今正駛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大飛機、量子衛星、蛟龍號深潛器等重大創新成果上天入地,藍天夢、中國芯、創新藥、智能造、未來車等新興產業夢想成真。“十二五”期間全面佈局,推出的徐匯濱江、浦東前灘、世博園區和臨港地區、虹橋商務區、迪士尼園區等六大重點開發區域,而今已成爲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平臺。

  而在海的那一邊,崇明島又迎來春天。拒絕工業污染,成就了這個世界級現代化生態島,溼地觀鳥,森林賞花,就連這裏的水稻,也向化肥和化學農藥擺手說“不”了……4月10日,崇明區開會研究綠色農業,區委書記唐海龍說,要以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爲引領,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制度創新,先行先試

  一份清單和一網通辦,彰顯“四兩撥千斤”

  4月11日上午,上海浦東新區舉行國際人才港開港儀式,同步開通了自貿區外國人來華工作“一網通辦”服務平臺。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負責人王芳蕾來爲日本專家辦證,她發現,辦證系統速度大大提升,還改進了很多細節……

  這意味着,爲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創的“一網通辦”,延伸到了“老外”。

  上海這塊改革試驗田,盛產製度創新成果。

  上海自貿區的前身即外高橋保稅區,也曾眼巴巴向中央要過優惠政策。地域性的政策窪地,難以解開全局性制度障礙。中央要求明確,“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

  “大膽闖”,率先闖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張投資管理領域負面清單,實現了清單之外所有市場主體“非禁即入”。

  2013版190條,2015版122條,2017年95條,2018年45條……清單越來越短,對市場束縛越來越少。“自貿區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界定,找到了具體抓手。”上海市思路更加明確。自貿試驗區在全國形成“1+3+7”“雁行”陣容,說的卻都是以負面清單管理爲核心投資管理制度的“上海話”。

  “大膽試”,率先試點“營改增”,通過重大稅制改革,解開產業轉型難題。

  貨物與勞務稅制不統一和營業稅重複徵稅,一直是制約上海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突出矛盾。2011年,上海向國家主動請戰,並率先研究探索,爭取了營改增試點落“滬”。

  這一試,上海財政收入2012年減少上百億元,爲防止營改增後出現企業多交稅,上海還拿出專項財政資金補貼。但上海願意付這個代價。第一批試點的65%左右是中小微企業,從原來按5%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改爲按3%繳納增值稅,實實在在的減稅,將爲它們注入新的活力。

  這一“試”意義深遠,以服務經濟爲主的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並從上海起步,逐步推至全國。

  “自主改”,率先改出“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負面清單爲市場摘鎖,“營改增”爲企業減負,“一網通辦”爲企業和市民殷勤當“店小二”。

  “一網通辦”的推進,堪稱“上海速度”。

  去年3月,“一網通辦”概念提出,僅用一年,“一樑四柱”就立起來了。“一樑”是上海市大數據中心,“一網通辦”總門戶;“四柱”包括統一總客服,統一身份認證,統一物流快遞,統一支付——百姓辦事就像網購一樣方便了。

  這一服務型互聯網共享平臺,註冊企業和公民用戶數已超950萬,90%的網上辦事事項實現“只跑一次、一次辦成”,99%的民生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

  善於用創新“四兩撥千斤”的上海,正讓“一網通辦”走得更遠:要“網羅”公共數據的整合和開放力度,要系統重構政府部門內部業務流程,要重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協同辦事流程……

  上海人的特點,要改就要往深裏改。最終,“上海樣本”變成了國家文件,在全國複製推廣。“負面清單”、“營改增”試點和“一網通辦”,動的都是政府的奶酪,改善的是市場營商環境,催生的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高質量發展。

  共享改革,共追高質量

  一條“走廊”,流動着長三角一體化魔力

  上海的創新轉型,讓高質量發展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形成合力。

  中國G60滬昆高速最東端350公里,是一條近乎筆直的路,連同它北邊全長160公里的滬蘇湖高鐵,“夾”起江浙皖滬之間一片7.62萬平方公里的三角區域,這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創新要素最爲密集的地區,被稱作“G60科創走廊”。現在,這條走廊明晃晃涌動着一體化的熱情。

  2016年至今,G60科創走廊從上海松江出發,一路拓展至長三角9個城(區),以高度統一的跨區域改革力促要素協同,培育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成爲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引擎。

  “我們不只在松江,整個長三角都是我們發展腹地。”最近,上海艾樂影像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庭隔三差五往浙江嘉善跑,公司正在走一條研發在松江、生產在嘉善的新路。“松江有大學城,人才、技術優勢聚集,對產品研發有利;而在嘉善拓展生產基地,可以開闢更廣闊發展空間。”

  去年9月,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佈“中國先進製造業十大代表性集羣”,G60科創走廊排名第一。

  上海的高質量發展成果,溢出效應明顯。

  4月10日,由浦東新區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共同發起啓用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資本市場優勢,與長三角一體化目標融合,更精準服務長三角的科創企業。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黃紅元說:“注重運用市場力量,消除市場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共建一批開放性合作平臺,可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資源整合、一體化共享。”

  在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看來,“上海未來發展離不開加強區域協同,增強全球要素配置能力離不開區域協同發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邁向全面深化的階段。”三省一市都承擔着一些重大國家戰略和重要改革舉措,比如自貿試驗區建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等。“我們將共同推進試點,共享改革成果,放大改革創新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


解放日報


解放日報頭版今日刊文《新一輪開放中,跨國公司正呈現出“在上海,爲世界”的新態勢 2%帶來的大能量》。


2%,是上海外企佔全市企業數量的比例。看似不多,但這2%貢獻了上海20%的就業、27%的GDP、33%的稅收、60%的工業總產值和65%的進出口。去年,上海推出“擴大開放100條”,爲外資進入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等大開綠燈,目前已有93條措施落地實施。這座城市,正在更高層次開放的路上加速奔跑。


作爲對內開放的科創高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現在已把長三角9座城市連接起來。依託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在這片區域內,行政區劃壁壘正在打破,數據匯聚共享正在實現,政務服務也逐漸一體化。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享受到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紅利。


“我們正努力爭取登陸科創板。”這是不少G60科創走廊企業的目標。的確,這塊即將在上海落地的資本市場“試驗田”,正吸引着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優質科創企業的目光。


滑動閱讀全文

新一輪開放中,跨國公司正呈現出“在上海,爲世界”的新態勢

2%帶來的大能量

   開放,是上海最大的優勢。

   上海,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2%,是上海外企佔全市企業數量的比例。看似不多,但這2%貢獻了上海20%的就業、27%的GDP、33%的稅收、60%的工業總產值和65%的進出口。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累計實到外資2404億美元,這一數字從0到500億用了18年,從500億到1000億用了6年,而從1000億到1500億再到2000億,分別僅用了3年。

   去年,上海推出“擴大開放100條”,爲外資進入金融、服務業和製造業等大開綠燈,目前已有93條措施落地實施。這座城市,正在更高層次開放的路上加速奔跑。


新態勢:在上海,爲世界


   從簽約落地到拿地開工,僅僅用時半年!特斯拉“超級工廠”在臨港掀開了上海在製造業領域新一輪的全新開放。

   “特斯拉速度”彰顯了進一步開放的決心。就連挑剔的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也屢屢豎起大拇指。去年8月,特斯拉宣佈在臨港獨資建設其美國本土之外首個超級工廠,將於2019年試產,規劃年生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這也是我國放寬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後第一家外商獨資車廠。“沒有當地政府的支持,該工廠不可能取得這麼快速的進展”。從反覆權衡到最終落地上海,埃隆·馬斯克認爲做了最正確的選擇。

   特斯拉是條“鮎魚”。在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杰看來,臨港始終秉持的是如何更好擴大開放,這就必須能夠把“鮎魚”放進來,在與國內企業的合作競爭中,更好提升自身發展能級。

   離特斯拉正在建設的工廠50公里的康橋工業園內,一座“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工廠將在今年6月破土動工。這是瑞士機器人巨頭ABB在全球建設的最大最先進的“未來工廠”。

   爲何選擇上海?早在2005年,ABB就在上海設立了機器人全球研發中心,2009年這裏誕生了當時ABB集團內體積最小、速度最快的六軸機器人IRB120“中國龍”。“上海這座城市思變、善變,又敢變,這使得其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取得經濟的巨大成就;而ABB在滬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上海不斷開放的市場、離不開日益改善的營商環境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新的工廠將成爲我們新的起點,推動上海產業價值鏈繼續向高端發展。”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如是說。

   從“機器硬核”到“智能大腦”。微軟亞太首家、全球第三家“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實驗室”即將在張江人工智能島揭開面紗。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透露,這個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的實驗室,未來將助推製造、零售、醫療高科技、金融、公共事務等行業的人工智能及物聯網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幫助企業縮短研發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時間。“因爲上海的深知遠見,我們纔會將這一世界級平臺落戶在這裏。微軟是一個平臺公司,幫助其他公司賦能。政府也是一個平臺,讓好的公司有好的發展,我們非常看好上海。”洪小文說。

   正是開放,讓上海製造借力外資不斷提升能級。

   取消飛機行業外資限制,“中俄國際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應運而生,中俄遠程寬體客機“CR929”向着夢想起航;支持外資發展豪華郵輪等高端船舶製造,外高橋造船聯手芬坎蒂尼承接數艘13.35萬噸Vista級豪華郵輪訂單……

   高技術製造業貢獻度上升直接推動製造業外資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8年,上海新設外資製造業項目128個,同比增長91%,實到外資17.84億美元,同比增長1.2倍。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到外資10.7億美元,同比增長4.7倍,佔製造業實到外資比重近60%。

   一批批外資企業在上海投資興業、茁壯成長,見證、參與、推動了這座城市的成長和發展。

   上海,也正逐漸成爲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中的一個重要控制節點。跨國公司正以上海爲據點和平臺,呈現出“在上海,爲世界”的新態勢。


新突破:入上海,搶先機


    “1993年我第一次來上海,那時的上海和現在相比完全不是一座城市。”野村控股亞洲(除日本外)執行主席及中國委員會主席飯山俊康回憶。

   他感慨的變化,一方面是上海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是金融領域的飛速發展。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這裏始終是中國金融業開放的窗口。

   現在,上海金融對外開放再次提速。“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中,近1/3舉措屬於金融領域,外資參與範圍、渠道和規模被進一步拓寬。去年上海新增持牌金融機構68家,一半以上是外資金融機構。在這樣的大好機遇下,野村爭分奪秒地在上海註冊了持股51%的合資證券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成爲我國放寬券商外資持股上限後首批外資控股券商。飯山俊康表示,這是一個偉大的城市,它始終站在擁抱創新的最前沿,並能高效地將創新舉措落到實處。

   同樣在不久前,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准工銀安盛人壽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公司。這是保險業擴大開放後首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馬健認爲,上海正在全力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世界的排名也不斷靠前,戰略定位高,任何企業特別是金融企業,如果能夠融入上海,無疑會爲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政策助力,前景廣闊,爲此選擇上海的,還有美國摩根大通持股51%的摩根大通證券,德國安聯集團獨資設立且註冊資本達到100億元的安聯(中國)保險集團,獲批擴大經營範圍的英國韋萊保險經紀公司……愈加開放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吸引着國際金融巨頭們搶佔先機。

   除了金融,在服務業其它領域,上海也在不斷探索市場準入和行業許可協同發展。全國第一家外資商業零售企業、批發企業、餐飲企業、醫院管理公司落戶上海,獨資保安服務、郵輪船務、養老服務等領域利用外資實現“零的突破”,迪士尼更是我國現代服務業迄今投資規模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

   開放仍在加速。服務業實到外資占上海實到外資比重從2005年的50%已經提高至2018年的89%。僅去年一年,就有多達41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項目落地,包括首家外商獨資資信調查及評級機構“穆迪(中國)有限公司”、首家金融教育領域獨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瑞伯職業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萬代南夢宮(上海)互動娛樂有限公司”……

   可以預見,上海外企2%的比例必將逐漸擴大,結構也將愈加優化,由此帶來的發展能量,將成倍爆發。


新引擎:化任務,爲動力


   上海西部的“四葉草”,第二屆進博會將再次在這裏綻放。此際,已有企業報名參加第三屆進博會!

   如此有吸引力的盛會,正讓整個世界把眼光投向廣闊的中國市場。“第二屆進口博覽會將追求更高質量。”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副總裁劉福學表示,第二屆進博會企業商業展規劃展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較首屆增加3萬平方米,將增設高端消費品專區、“無人駕駛”區域,多家企業將首發全球最新技術。同時將吸引更多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推動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小企業參展。

   去年首屆進博會成交額達578.3億美元,一舉躋身全球前十大商業展會。這一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平臺與另外三大任務一起,給上海的開放帶來強力新引擎。

   上海東部的自貿試驗區,這裏以全市1/50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1/4的生產總值、1/4的稅收收入,集聚了全市45%左右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掛牌五年多來,自貿區大力推進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等制度創新,新增企業5.9萬家,超過掛牌前20多年的總和,同時累計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目前,自貿區新片區也形成了方案,必將爲上海乃至全國注入新一輪的動力。

   上海西南的G60滬昆高速公路,駕車一路向西,沿途不斷能看到“科創”的招牌。目前,這條高速公路已把長三角9座城市連接起來,依託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形成了一個對內開放的科創高地。

   2016年初,上海松江區發起並率先啓動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建設,當時這條走廊只在松江境內,僅有40公里。三年時間,G60科創走廊衝出上海,形成“一廊一核多城”的空間佈局規劃,輻射範圍擴大至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等城市,覆蓋面積約7.62萬平方公里。在這片區域內,行政區劃壁壘正在打破,數據匯聚共享正在實現,政務服務也逐漸一體化。越來越多的科創企業享受到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紅利。

   “我們正努力爭取登陸科創板。”這是不少G60科創走廊企業的目標。的確,這塊即將在上海落地的資本市場“試驗田”,正吸引着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優質科創企業的目光。

   爲了當好科創板的“店小二”,浦東新區與上交所共同發起設立了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規劃了上市行政綜合服務、股權投資對接、債權融資服務等十大功能,助力企業對接科創板,爲科創板提供“源頭活水”。

   基地內的牆壁上,展示着自己的“朋友圈”——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協會、多家頭部券商、股權投資機構、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及律師事務所都已成爲基地聯盟成員。

   這正如開放的上海一樣,國內外的朋友越來越多,他們都在爲這座城市更高質量的發展,貢獻出更大的能量。


(內容來源: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解放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