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來,反華辱華事件頻頻發生,引發大學生熱議和社會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大學生熱愛祖國、關心時政,提升政治敏銳性,增強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理性對待頻發的反華辱華事件。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反華辱華事件 反華辱華事件的類型

目前,影響比較廣泛的反華事件有:加拿大無端拘押華爲負責人事件、特朗普發動貿易戰、越南發起反華遊行、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等。辱華事件有:D&G創始人辱華事件、瑞典電視臺辱華事件、亞裔網紅YouTube辱華事件、德國Spreadshirt公司出售辱華T恤事件、日本寶麗店張貼“中國人禁止入內”標語事件、戴姆勒在華高管辱華事件、DOTA2菲律賓競賽選手辱華事件等。從這些事件的侵權主體來看,大致有四種:外國政府、外國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外國企業及商業機構、國外個人。從反華辱華事件類型來看,主要分爲以下幾種:對中國國家戰略、政治經濟的遏制打擊;對中國機構企業、公民僑民的制裁侵害;對中國國家榮譽、民族形象的中傷詆譭;對中國歷史文明、傳統文化的輕視辱蔑;對中國人生活方式、言行舉止的嘲弄譏諷……這些事件或大或小激起了社會各個層面的抗議和抵制。大學生羣體往往展現出先鋒意識和團結力量,表現出愛國熱情高漲、行動迅速、聲勢浩大的態勢,採用網上聲討、遊行抗議、消費抵制等方式,迫使侮辱者道歉反省或者交由有關部門作出嚴肅處理,針對反華辱華事件開展鬥爭,作出了較大貢獻。但同時,由於一些大學生在事件發酵過程中不明真相、受到蠱惑、立場錯誤,故意散佈擴大謠言、惡意攻擊甚至使用暴力,呈現出不和諧因素,嚴重地破壞了大學生形象,影響了高校和社會的穩定。

反華辱華事件的深層原因

1.西方國家故意醜化爲難,企圖遏制中國

西方國家一直用陳腐的“冷戰”思維對待中國,對社會主義制度存在敵對偏見,他們認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政治不正確”的,始終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視爲“異類”。加之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漸漸超越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一些西方勢力從維護自身的利益出發,或製造事端、或炮製話題,對中國進行不切實際的批評,尖酸刻薄的謾罵,惡意攻擊中國政府和人民,以期醜化中國形象,阻撓中國發展。一些西方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積極資助中國“異見人士”,培養“代言人”,讓他們成爲反華辱華事件的幕後黑手和助推力。更爲可怕的是,西方勢力積極推行“和平演變”戰略,重視對華輿論深耕,通過新聞、網絡、影視等手段或直白地或浸潤地開展滲透宣傳。有的人明目張膽爲美國利益代言,倡導西方的民主、人權和自由;有的人陰陽怪氣、煽風點火,詆譭英雄、否認歷史,更有甚者,混淆視聽、杜撰造謠,煽動民族分裂,宣揚暴力恐怖……往往這些反華辱華事件的背後都隱藏着不可告人的戰略目的,企圖撥弄是非、激發不滿、削弱互信、動搖信念、渙散民心、摧毀根基、引起內亂……如西方媒體破壞民族認同,扶持“異見人士”,宣揚極端“民族主義”, 故意將新疆地區的職教培訓描述爲“集中營”“監獄”等,就是爲了損壞中國國際形象,破壞中國安全穩定,進而遏制中國的發展。

2.西方國傢俱有優越感,難以平等心態接納中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用短短四十年走過了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二三百年的發展道路,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蹟。中國聲音在國際舞臺越發響亮,中華民族正在努力實現偉大復興。面對國家實力和國際格局的重大轉變,西方國家難以適應這一變化,未能擺正心態,以平等、尊重、認同的視角來正視和接納崛起中的中國和愈發自信的中國人民。西方一些社會精英和保守力量對中國的舊有認識還是根深蒂固的,經常拿西方的價值觀度量中國。大部分民衆對中國的瞭解嚴重滯後,保持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刻板印象,對中國的理解偏負面,認爲中國經濟很落後、政府執政方式不民主、老百姓生活方式很落後。他們調侃、嘲笑、貶低中國就是建立在昔日的優越感之上的。

3.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缺乏應有的溝通了解

西方社會整體對中國認知落後,很多人對中國人的認識還停留在幾十年前那個貧窮落後時代,有的甚至還保留着滿清時代留長辮子、“跪着的人”的落後印象。對中國文化和傳統存在諸多偏見誤解,中西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和摩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偉大的創造力,既自成一體,又開放包容。但不少外國人對東方文化了解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容易形成觀念上的隔閡、文化上的誤解、生活中的矛盾。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應該是普世的價值觀,凡涉及種族歧視、民族侮辱,應該是全世界都不能容忍的事件。既使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缺乏深入溝通了解,也不能以所謂 “幽默”和“言論自由” 爲藉口,成爲侮辱和戲謔中國的理由。

4.競爭對手故意打壓,謀取不正當商業利益

伴隨着成長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治理,在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中實現共享共榮。中國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散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已經正式走到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央。當“中國製造” 和“外國製造”走向國際市場,進行正面較量時,一些國家和國外企業感受到來自中國同行的壓力,嫉妒中國的快速超越發展,從自我保護戰略出發,利用反華行動來抹黑中國經濟,用“國家安全”的幌子打壓中國企業,對中國正常的產業政策橫加指責,針對《中國製造2025》高科技領域,企圖通過政治經濟打壓、貿易戰、關稅戰等遏制中國科學技術追趕,逼迫中國改變原有發展模式;還有一些企業故意借中國話題博出位,通過辱華進行炒作,激起中國民衆憤慨,企圖另闢蹊徑打響知名度,劍走偏鋒贏得市場。

5.少數國人損壞國家形象,西方故意以偏概全

現在,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國民收入大幅提升,不少中國人開始出國旅遊,見識世界。不可否認有些素質比較低的人存在無視規則、亂扔垃圾、大聲喧譁、“撒潑”式的行爲,種種不文明的表現讓人汗顏,令國人顏面掃地。西方媒體故意誇大宣傳國人過錯和失禮,藉機批評貶低、譭譽全體中國人形象,讓全球抵制、敵視中國,達到抑制中國發展的目的。此外,民族自信的建立往往是伴隨從自卑到敏感再到膨脹而成長的,在反華辱華事件發生時,如果以簡單的愛國情愫激盪出過激的反擊行爲,甚至煽動羣衆違法鬧事,就可能會讓本身抱有敵意偏見的西方人更加警惕緊張,進而故意以偏概全、誇大其詞、引爲藉口,對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際形象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正確理性對待反華辱華事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排除喧囂和雜音,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和平局面,理性正確處理反華辱華事件,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發展。

1.密切關注時事,厚植愛國情懷

大學生應該關心世界和國家大事,關心時事政策,增強政治敏感性。要養成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密切關心國家時政要聞的習慣,通過報紙、電視、廣播、門戶網站等及時、準確瞭解新聞動態和事件的來龍去脈,面對自媒體、微博、朋友圈、社區論壇等平臺的衆說紛紜,要提升政治敏銳性、保持頭腦清醒、堅持獨立思考,在紛繁複雜的傳聞中把握事件的真相,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對突發反華辱華事件,要掌握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扣準真相實質,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形成工作預案,要及時掌握網絡輿情,構建一個理性的互聯網輿論空間;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增強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公祭儀式、時事政策宣講等來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紮根,化滿腔的愛國熱情爲報效國家的強大動力,有分寸、遵法紀、守底線,旗幟鮮明地展示青年人的愛國熱情。

2.認清國際形勢,懂得鬥爭策略

目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爲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處理國際事務時表現得越來越成熟,處變不驚,頂住壓力,堅決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展現出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風範。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西方一直掌控國際話語權,國際、國內形勢空前複雜,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有些對外策略是長期的,有些交鋒可能是隱性的,有些鬥爭要做好艱苦卓絕的堅持努力……如果有些事件能用民間力量處理的、用經濟手段可以應付的,就沒必要上升到國家對抗層面;如遇到須動用國家力量或上升到外交層面的交涉,要相信黨和國家一定會有能力、有擔當處理好。例如:孟晚舟被捕事件從本質上來看,是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是國家利益之爭、是國家意志之爭,中國政府的表態和表現讓人稱讚。對此,大學生應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上充滿信心、充滿自豪,衷心擁戴偉大的黨,熱愛偉大的祖國,爲國家的穩定和諧發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貢獻。

3.學會理性思考,維護國家利益

中國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之林,不應帶着仇視和對抗,需要包容和氣量,對不同觀點、認知可以理解,對世界各種優秀文化、思想學術可以包容,共生、共存、共贏。但有一個底線不可逾越:對國家、民族的辱蔑萬萬不能接受,在國情、在文化、在政治問題上,不存在博弈和交易,不能退讓半分。面對反華辱華事件,大學生要理性思考,沉着應對,始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一是要鼓勵青年人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擔當護國使命。號召大學生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要堅持原則、旗幟鮮明,從維護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尊嚴的角度出發,運用掌握的知識、成熟的見解和縝密的邏輯,對涉及國家統一、民族獨立、文化傳承等方面的事件進行大義凜然的反擊。二是要培育開放、包容、進取的大國國民心態,以客觀、冷靜、辯證的眼光看待國內、國際的矛盾和問題,辨明是非、懂得隱忍,從容自信地表達愛國情感。三是要防止將寶貴的愛國主義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告誡年輕人切勿頭腦發熱,打着愛國主義的旗號造謠生事、口誅筆伐,更不能魯莽衝動,釀成傷害他人、影響社會穩定、破壞國家安全的事件。四是如果沒有原則上的衝突,只要對方能真心意識到問題和錯誤,真誠道歉、努力改過,我們不必窮追猛打,可以大氣地原諒,以觀後效。對於態度惡劣且拒不道歉的侵辱行爲,應予以重點打擊,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牢記恥辱、堅定意志,避免三分鐘熱度,遵照國家和相關部門指示,從抗議施壓到商業反制再到外交交涉等各方面予以堅決抵制。

4.注重國家形象,培養規則意識

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之一,是人們對一個國家及其民衆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決定該國在世界上的地位、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正面的國家形象讓人更容易理解、親和、接納該國及其民衆的信息和行爲;反之,負面的國家形象,會讓人們產生敵對、排斥、偏見的印象。從某種意義來看,國家形象正是由一個個公民的個人形象組成的,不僅需要進一步提升國人的文明素質,而且更需要每個公民、大學生具備維護國家形象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大學生要樹立規則意識,加強自我約束,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模範執行規則,在對外交往過程中,做到不卑不亢、熱情友善、有禮有節,就是對國家形象維護的最好方式和手段。

5.注重對外推廣,講好中國故事

以往,外國人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茶道、武術、書法、京劇等有着特別的興趣,中國以這些元素作爲形象推廣媒介迎合了西方世界的獵奇心理,但也可能會給西方造成神祕感和誤讀。當前,我們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不斷變化中的中國,只有讓更多人瞭解現在的中國,才能消除外界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6]這是對宣傳推廣中國對外形象的重要指示,不僅主流媒體應擔負重要的責任與使命,依託青年人講好中國故事,而且開展對外交流也是重要的途徑之一。大學生在展示當代中國青年的積極進取風貌,展露智慧、理性和風度,在展現與世界同步的科學文化水平之餘,以日常化、形象化的語言宣傳推廣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水平航天航空技術、“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增信釋疑、聯結中外、溝通世界,讓外國民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瞭解,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6.加強教育引導,沉着應對幹擾

大學生是國家的公民、民族的希望,是愛護國家榮譽和維護國家形象的重要力量。面對頻發的辱華事件,高校要加強中國歷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四個自信”,培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交往意識、國民觀念和價值判斷,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要加大時事政策宣講力度,積極引導大學生主動瞭解世情、國情、黨情、社情,從容面對外來幹擾,激發青年學子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國定力,冷靜沉穩應對外來幹擾;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審醜的意識和水平,提升人文素養;要闡發民族自立精神,樹立國貨自強意識,倡導使用民族品牌商品,喚起大學生對民族品牌的支持,讓民族品牌在青年人心中紮根;要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夯實主流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網絡正能量,教育學生理智文明地使用網絡陣地和網絡語言,進一步加強網絡輿情管控;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思考、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將真摯的愛國熱情轉化爲理性的愛國行動,用切實行動彰顯大學生的魅力風采。

在當前國際交流和民間交往急劇擴張的時代,反華辱華事件以往發生不少,以後也還可能持續不斷出現。面對攻擊和反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張惶失措,應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信心、有能力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 從維護國家利益出發,激於義、發於理、合乎法,用自己愛國之心、護國之行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作者:熊劍峯,單位: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洋洋.從韓星樸寶劍“辱華廣告”看跨文化廣告傳播策略[J].新聞傳播,2018(2):34-35.

[2]楊鑫宇.日本演員辱華?這次公衆變理性了[N].中國青年報,2017-12-06(2).

[3]單仁平.當遇到“辱華”時,中國公衆該怎麼做[N]. 環球時報,2018-11-22(15).

[4]孫珊.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路徑選擇[J].南方論刊,2018(11):108-109,112.

[5]郜馨.講好中國故事 增強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途徑[J].領導科學論壇,2018(5):95-96.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