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来源:记者刘大琪

在长岛东北端的绿港(Greenport),有一户看似平凡却不普通的家庭:白人父亲Michael Osinski因崇尚自由、实践的教育理念,和华裔妻子Isabel及一双华裔儿女自曼哈顿搬至长岛,十几年如一日经营生蚝养殖场,生产、捕捞、送货、凡事身体力行。

在他们的影响下,两个孩子从小就参与其中,不仅凭借独特的生蚝养殖背景被顶尖名校录取,更通过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让自家的养殖更高效、生蚝更肥美,深受高档餐厅和食客喜爱。

「Susanna要读学前班时,我们还住在曼哈顿Gramercy Park,有天带她去一所学校的开放日(open house),我问老师学校的优势在哪,老师说:『我们早早就为孩子准备幼稚园的面试,并帮他们在面试时取得成功。』」

这个回答让Michael大吃一惊,「三、四岁的孩子就要准备面试,简直是荒唐」;对纽约市的教育感到沮丧的他,于是卖掉自己的软件公司并退休,和家人搬至绿港的夏季度假屋,开始新生活。

绿港20世纪早期是生蚝的盛产地,随著工业化发展,外加大众的口味向肉类转变,生蚝养殖业逐渐衰落;偶然发现自家在绿港的度假屋还附带5英亩的水域,启发Michael和Isabel尝试养殖生蚝,Susanna和Mercator姊弟俩,也因此有了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我们都是新手,没人可请教,全部靠自学,孩子们从小就跟我们上船和开船」;Michael说,劳动的时候也是真正开始思考的时候,总有各种实际问题需要亲自动手解决,「孩子们脱离了电脑和手机,独立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别看年龄小,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其实超出成年人的预期」。

Isabel说,生蚝养殖最大的挑战是自然因素,水下环境残酷而不可测,会有生物攻击、吃掉生蚝,或者在水中捆绑生蚝的绳子突然松动、生蚝随之漂走等问题。

「一个小疏忽造成的后果,或许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显现,而且非常致命,经年累月的努力可能在一瞬间功亏一篑」。

每年9月至隔年1月是生蚝的生产高峰,也是一家人最忙的时候,冬天的水温极低,「一旦掉进水里会有生命危险」;感恩节、圣诞节全家也要工作,「孩子们得捡1000个生蚝才能去查看圣诞礼物」。

每个工作日的早7时,全家人一边吃早餐、一边分配当天的任务,各自进行,但把生蚝从水中提取出来再筛选等重头戏,则需要四个人合力工作,常常全身是泥、一做六小时不停,连吃午饭的时间也没有。

也正是经历过这些,Isabel说,Susanna和Mercator更知道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忆及Mercator小时候「捍卫」生蚝的故事,Isabel至今仍能笑出声:「他也就两、三岁吧,邻居让大家看一只小螃蟹,他竟上去狠狠跺了一脚,说『那不是吃我家生蚝的螃蟹吗!』」

但夫妻俩更为孩子们自豪,Mercator三岁就开船,十岁左右的动作已能比大人快;Susanna虽已离家上大学两年,但三不五时就会打电话来问养殖场情况,「姊弟俩是好搭档,弟弟负责技术,姊姊善于管理」。

悉心付出也让他们的生蚝名声在外,目前整个养殖场的生蚝数量已达到100万,米其林餐厅Eleven Madison Park只从他们家进货,雀儿喜市场(Chelsea Market)也是他们的客户;还有不少民众来他们的养殖场参观和品尝,其中近50%是亚裔,他们甚至供货到西岸加州。

「长到两年的生蚝最好吃,虽然很多同行在生蚝18个月时就开卖,想赚更多的钱,但我们总为了更好的口味多等等」;Isabel表示,水越冷越干净、生蚝在水中的时间越长,口感就越肥美,尤其绿港很早就安装了污水处理系统,水质更为清洁,而生蚝又具滤食性、可以改善水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虽然Susanna对接手生蚝养殖场非常有兴趣和热情,但Michael和Isabel内心深处并不想让两个孩子花一辈子在养殖场上,「重体力活、又耗时,全家基本没有一起旅游过,总要有一个人在家看管」;他们希望姊弟俩大学毕业后能找一份工作,「去外面看世界,而家永远都在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