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說:

芽外公很崇拜毛澤東主席,總會在我小時候表達對他的欽佩。受芽外公影響,我曾買過兩本毛主席詩選,他揮斥方遒的氣概,傑出的領導才能在詩中便可見一斑。

今天,偶然刷到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回憶起6年前仔細觀看時的情景,重新翻看簡介,竟有不少畫面浮現出來。

附上當時所作的一篇文章。


(分割線)

剛看完《恰同學少年》,獲益良多。且不論電視劇與真人真事的距離,光電視劇中各位學子的真誠便已經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我就淺談幾點體會。

一、自古聖賢多讀書。任何的波瀾壯闊,海納百川都是建立在一定厚實的基礎之上的。厚積薄發,厚德載物,唯有厚實的土地方能培育出磅礴的力量。

毛澤東、蔡和森等幾位求識若渴,像大自然中餓極的困獸吸收著中西方文化知識。在20世紀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刻,他們謙虛地面對世界,思考著世界的變化。

時勢造英雄,但倘若這幾位學生沒有沉浸於讀書的意念,或許我們的部分歷史便會改寫。譬如劉俊卿,便是很好的反例。讀書對他而言是不純粹的,是一種求取功名,被人重視的途徑,因此他的價值觀相對而言便要狹窄很多。在強烈的對比之中,這種為一己私慾而不惜任何代價的「不良分子」便更顯得如此不堪。

雖然不能單方面評定一個人的對與錯,但此時我想強調的是讀書確實能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一開始,每個人都一樣,是一張張白紙,是相似的白紙,但因為對讀書的渴求程度、意念不同,於是乎,最終各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便迥異了。倫理學、西方哲學、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這幾位仁人志士的知識廣博著實令小輩汗顏。

板倉先生楊昌濟給青年毛澤東提出讀書第一要義是「修學儲能」,知識必須博而後淵,方能淵而後專。確實如此,令人醍醐灌頂,恍然大悟。

二、謹慎確立並堅持自己的目標。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已記不清是在什麼時候,我特別在意朋友的評價,特別在意自己和身邊的朋友愛好是否相同,如果稍有不確定之處,便會嘗試改變自己。人在長大,或許是在大學之時,我意識到,本身自己便是獨特的一員,擁有特殊愛好並需要堅持維護這值得珍視的東西,不久,便會在你的身邊出現擁有相同志趣的人。否則,人便會失去自我且別無長處。

似乎這一點在毛澤東和蔡和森身上根本就沒有存在問題,因為他們一開始便堅定了自己的志向:思而學,學而思。後來,他們又將目標定位為社會做出貢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拘泥於個人得失,為拯救工人階級、長沙古城而做出努力,必是英雄豪傑所為。看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三、細心體物,大膽處事。我對劇中的兩個場景印象頗深。

第一,是徐特立老師讓蔡和森和劉俊卿就教師志向產開辯論。蔡和森謙虛穩重,絕不浮誇張揚。當徐老師讓其到台上講講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蔡雖羞得面紅耳赤,可也並未推脫,而是激情昂揚地完勝辯論。從起初的人物性格來說,這並非是蔡的一貫處世態度,可就是這樣一種對理想的堅持,一份沉得住的細心大膽,才能讓他一步步走向自身的完善。

第二,是毛澤東招收工人免費夜學。此時的毛澤東已絕非剛入大學的三伢子,而是有魄力的學生領導者。當他未能如願招收到工人學生時,他並未暴跳如雷或是羞愧難當,認為下不了台,有失顏面,他在意的,是不能辦成夜校的原因,找出癥結所在並改變措施。細心體物,做個有心人,是做成大事的基礎之一;大膽處事,待萬事俱備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敵軍,方能成事。

四、機會要靠自己創造,金子要靠自己打造。有段時間,總是迷茫,我的伯樂會在何時出現?我的身邊何時會出現一名偉大的領路人?一年、兩年、三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有的人過了五十年都未被人舉薦,我想,是不是就說明他根本就不是一枚金子?當然,話不能說的絕對,有的文學家恰恰是在去世之後才被後人認同。可這些文學家終究給世人留下了巨作,留下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印記」。

那麼,這些抱怨世界不公,一輩子默默無聞的人呢?其實,機會要靠自己創造,金子要靠自己打造。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是誰,無法徹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們可以憑藉讀書,開拓心胸,磨練自己,創造機會。

五、教育應以治人為本。觀看完電視劇,我深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身處於這樣一個亂世,湖南第一師範的教師仍能潛心教學,育人育己,不能不說這和湖湘本身的書香之相傳有關,也與擁有進步思想的先進教師存在有關。不畏權貴,以發展人的思想言傳身教,培育出的學生自然不會只是些書蟲。

可畢竟這是大學,是自由言論的高等學府,他們所面對的也是逐漸成形的雛鷹,而中小學教師卻不同,因為他們面對的是自控能力不強、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動機不明確的孩子,所以如果單純照搬孔昭綬校長的教育理論,是絕對不行的。

但到底怎麼做,才能培育好這些做過的花朵,還需鑽研。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