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我國的海運量、年造船產能、綜合運力、集裝箱碼頭吞吐量……都是全球第一。全球貨物吞吐量前20名的港口,中國佔14個;前十大集裝箱港口,中國佔7個。全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也在中國,就是中遠海運集團。”

叮鈴叮鈴,上課了

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

迎來了一位身份特殊的“開講人

他就是中遠海運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

許立榮


“國企領導上講臺”活動


活動旨在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頂樑柱”的作用,有力促進青年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活動首批選擇50家央企和50所高校結對,要求國企領導每年進高校爲學生講授2場公開課,國企遴選2名業務骨幹擔任高校校外輔導員。

教育部、國資委聯合舉辦的“國企領導上講臺、國企骨幹擔任校外輔導員”啓動儀式暨首場報告會4月初舉行。距離啓幕僅1個月,上海交大“國企領導上講臺”專場報告會5月7日便如期舉行,併成爲上海高校的首場報告會。“掌門人”與交大莘莘學子共處一堂,爲“起而行之”而“坐而論道”!


這堂課 不一般

思政小課堂+社會大課堂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

此次上海交通大學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一對一“結對子”,邀請國企領導進校園、上講臺,就是要原汁原味地把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最鮮活的實踐案例帶進課堂,拉近青年學生與國有企業的距離,增進青年學生對國有企業的信任。學校和企業共同聯手,不斷凝聚育人合力,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這堂課 講了啥?

聚焦國家使命,海運即國運

許立榮作“海運即國運”主題報告。放眼世界航運史和新中國海運發展歷程,結合中遠海運70年成長髮展和全球化實踐,深刻闡述了海運業的戰略地位、戰略擔當及航海精神特質。


報告分享了“海運”與“國運”關係的五個方面的思考:


01

海運是“強國”難以複製的動力要素

列舉了歐美、日韓等國家崛起的“海運”因素,回顧了從唐代以來中國海運業發展與國力強弱同頻共振的滄海沉浮,揭示了海運事關民族安危、國家命脈的重要戰略地位。


02

海運是“強國”不可或缺的經濟要素

闡述了海運業作爲預判國際市場的“晴雨表”、市場充分競爭的標杆、國內經濟融入國際市場的先導,在拉動經濟、促進貿易等方面的不可或缺作用。


03

深化改革重組是做強海運的最佳路徑

介紹了中遠海運集團實現了規模與效益、改革與發展同步增長,成爲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綜合航運企業的改革歷程和重大成就。


04

踐行“一帶一路”是做強海運的最大機遇

闡述了海運業作爲推動“一帶一路”落地最成熟的產業力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骨幹作用,介紹了中遠海運在航運、碼頭支點網絡、全程供應鏈服務等立體式一帶一路業務格局。


05

海運文化是滋養強國夢的精神財富

結合航海文化和航海精神,勉勵在座同學,在遠大的人生航程中“把好舵”“定好錨”“開好槳”“繫好纜”,腳踏實地、開拓進取、與祖國同行。


這堂課 收穫滿滿

做青春的奮鬥者,做時代的追夢人

一堂思政課,將國企領導身上所具有的強烈報國情懷、奉獻品質、創新創業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引起了現場700多名學子得熱烈反響。這不僅是中華民族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更是廣大青年成長成才的力量源泉。

許立榮董事長的授課讓我們瞭解了海運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和海運人的光榮使命。我們青年學生,不僅在學術和實踐的道路上劈波斬浪,更要在人生的航路上“定好錨、掌好舵、揚好帆”,在走向廣袤深藍的宏偉征程中實現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價值。

——上海交大中美物流研究院

2018級碩士研究生 池鬆恆


許立榮董事長爲我們上了非常精彩生動的一課。海運事業與國力強弱同頻共振,中遠海運在歷史發展的大起大落中,以“同舟共濟”的海運精神戰勝大風大浪。作爲“強國一代”的青年學子,我們學習中遠海運集團所展現的愛國奮鬥精神,跑贏青春、跑贏當下、跑贏未來!

——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

2015級本科生 舒天楚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始終堅持“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理念,把好進口關、做好培養關,注重出口關。近年來,學校在研究學生成長規律,深化就業引導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鼓勵學生與祖國同向同行,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進程之中。此次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的領導來學校與同學們做了很好的交流,加強了校企間的聯動,在夯實立德樹人的機制和形式上做了很好的探索。


開展“國企領導上講臺”活動是切實營造全員育人濃厚氛圍的重要舉措,後續上海交通大學還將與校外輔導員加強聯繫,發揮校外輔導員的專業特長,助力學生成長成才,逐步推動活動制度化、常態化。


本文來源:學指委思政室、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遠洋海運報、新民晚報等

整理編輯:徐騫

責任編輯:金雪 祁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