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封面

00:09

↑ 2018年5月16日,鄭嚴拍攝 ↑

因首登珠峰的希拉里得名

↑ 實拍:這條陡峭的山脊,是從尼泊爾側沖頂珠峰的必經之路

1953年,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在向世界最高峰的峰頂進發時,曾被一堵40英尺(約12米)高的冰岩石結合斷面攔住去路。希拉里曾將這塊巨石形容為登頂中的"大難題"、"可能決定著我們的成敗"。

利用自己在攀登紐西蘭南阿爾卑斯山脈時學到的技巧,希拉里把自己的手腳和肩膀擠進拱起的冰層與岩石間一個狹窄的裂縫裡,「用自己撬開了那堵牆」。然後用繃緊的繩子把丹增拉了上去,兩人一起爬完了最後的300英尺,成為最早登頂珠穆朗瑪峰的人。

作為第一個翻過這個斷面而登頂的隊伍, 這段岩石斷面台階為世人所知,並被登山界永久地命名為希拉里台階(Hillary Step)。

↑ 實拍於2010年/ 拍攝者:Bill Allen

珠峰南坳登頂前最後的挑戰

↑ 實拍:通過希拉里台階後的沖頂階段

在珠峰南坡傳統攀登路線中,東南山脊從珠峰南峰到珠峰最高點之間,在海拔8790米處有一段40英尺高的幾乎垂直的裸露山體岩石斷面,無論是從昆布冰川(Khumbu Icefall)、西庫姆冰斗(Western CWM)走傳統線、還是從東側康雄壁(Kangshung Face)攀登,攀登者最終都會彙集到這裡,可以說是從南坡登頂珠峰的必經之路。希拉里台階在山脊上,是一條段介於岩石和岩石邊緣呈鰭狀垂直的裂縫,其他位置都是峭壁(小編註:積雪覆蓋的岩坡比岩石斷面更容易攀登,相對於其他地方更合適攀爬),這條特殊的路段同時也是沖頂的最後一關。

↑ 登頂途中實拍:不遠處壯觀的馬卡魯和洛子峰

現狀:現代攀登中的危險因素

如今,登山嚮導帶領的商業珠峰探險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今年更是中國珠峰攀登客戶的爆發之年,不可忽視的是希拉里台階處的擁堵現象。每年5月,天氣預報會指出哪些天是沖頂的最佳時間(小編註:俗稱窗口期),在某種團體迷思的作用下,大多數登山隊都會抓住那寶貴、有限的機會。(小編註:團體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團體盲思、集體錯覺,是一個心理學現象,指的是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後,遭到其他團體成員的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分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 由於2015年著名的尼泊爾大地震,希拉里台階處的巨石被震落,次年起夏爾巴修建路繩調整至靠其右側,從攀登難度上講略微降低。圖片來源:Outside / Quoar

試想同一天,在極寒極高海拔的條件下,戴著護目鏡和氧氣面罩,且穿著羽絨登山服的登山者幾乎看不到自己的雙腳,大量登山者(幾十名甚至幾百名)會排著隊嘗試通過這條狹窄的山脊,這是怎樣的狀況。

在從海拔1.7萬英尺的營地到峰頂的南坳路線上,全程都有夏爾巴人修建好的固定繩索(小編註:俗稱路繩)。由於對於路繩的依賴,大家的移動速度不能超過隊伍中最慢的那個人,即再慢也沒有超車的可能。登山者將上升器(小編註:一種專業用來升降,夾緊繩索的機械裝置)套在路繩上,除了那條狹窄陡峭的通道外沒有其他的選擇。為通過希拉里台階而等兩、三個小時已經變成了家常便飯,此時只有期待天氣狀況良好,除了原地等待別無他法。

不可緩解且危險的交通堵塞勢必會在最後的山脊處形成,常見的危險情況有:登山者有可能會因耗盡氧氣而暈倒,或因在合理的返程截止時間過後很久才開始攀登,導致最終摸黑下山,或因被迫在原地站著等待數小時而發生失溫或凍傷。

↑ 實拍:C4突擊營地

如何更有效的通過?

↑ 實拍:通過希拉里台階沖頂中

此前有報道稱,尼泊爾探險運營協會EOA(Expedition Operators Association)提出過一個解決辦法:在希拉里台階上修建永久性的梯子。而專業登山者們認為梯子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那個海拔,從梯子上往下爬肯定和沿著固定繩索滑下希拉里台階一樣困難),截至目前也並未實施。同時,不要指望尼泊爾政府能控制珠峰上的登山者,更別說控制每天的沖頂人數了。要靠登山者自己協調各自的計劃,避免出現過度擁擠--這一點說得容易,操作起來卻很難。個人的雄心壯志、從眾心理以及沖頂熱度都很容易影響理性的判斷。

登山之美的一方面在於,人們向來無法保證自己會成功。從某種角度上講,珠峰近年來的神聖地位已經因為它變得流行而被撼動。登頂世界最高峰至今仍是一個極難的挑戰,而希拉里台階是其中一個關鍵挑戰的部分。就在你以為自己十拿九穩地登上了頂峰時,在回程時珠峰拋下了最後的路障,橫亘在你面前--這是登上峰頂後需要通過的最後考驗。

登山之前你就要明白:下撤之路向來不容易,高海拔之上,登頂保障和人身安全並無萬全之法。長時間的體能訓練,適應性訓練和體能儲備,喜馬拉雅式協作精神,聽從團隊指揮,敬畏自然,能屈能伸的果敢決定會在關鍵時候發揮效用。

視頻封面

00:29

↑ 2018年5月16日,有序通過希拉里台階,由熊相榮拍攝 ↑

以上資料源自網路,感謝Wikipedia,Alanarnette.com,The New York Times,Outside,Quoar

感謝宋玉江及珠峰隊員供圖

搜集:馮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