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封面

00:09

↑ 2018年5月16日,郑严拍摄 ↑

因首登珠峰的希拉里得名

↑ 实拍:这条陡峭的山脊,是从尼泊尔侧冲顶珠峰的必经之路

1953年,当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盖(Tenzing Norgay)在向世界最高峰的峰顶进发时,曾被一堵40英尺(约12米)高的冰岩石结合断面拦住去路。希拉里曾将这块巨石形容为登顶中的"大难题"、"可能决定著我们的成败"。

利用自己在攀登纽西兰南阿尔卑斯山脉时学到的技巧,希拉里把自己的手脚和肩膀挤进拱起的冰层与岩石间一个狭窄的裂缝里,「用自己撬开了那堵墙」。然后用绷紧的绳子把丹增拉了上去,两人一起爬完了最后的300英尺,成为最早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人。

作为第一个翻过这个断面而登顶的队伍, 这段岩石断面台阶为世人所知,并被登山界永久地命名为希拉里台阶(Hillary Step)。

↑ 实拍于2010年/ 拍摄者:Bill Allen

珠峰南坳登顶前最后的挑战

↑ 实拍:通过希拉里台阶后的冲顶阶段

在珠峰南坡传统攀登路线中,东南山脊从珠峰南峰到珠峰最高点之间,在海拔8790米处有一段40英尺高的几乎垂直的裸露山体岩石断面,无论是从昆布冰川(Khumbu Icefall)、西库姆冰斗(Western CWM)走传统线、还是从东侧康雄壁(Kangshung Face)攀登,攀登者最终都会汇集到这里,可以说是从南坡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希拉里台阶在山脊上,是一条段介于岩石和岩石边缘呈鳍状垂直的裂缝,其他位置都是峭壁(小编注:积雪覆盖的岩坡比岩石断面更容易攀登,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合适攀爬),这条特殊的路段同时也是冲顶的最后一关。

↑ 登顶途中实拍:不远处壮观的马卡鲁和洛子峰

现状:现代攀登中的危险因素

如今,登山向导带领的商业珠峰探险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今年更是中国珠峰攀登客户的爆发之年,不可忽视的是希拉里台阶处的拥堵现象。每年5月,天气预报会指出哪些天是冲顶的最佳时间(小编注:俗称窗口期),在某种团体迷思的作用下,大多数登山队都会抓住那宝贵、有限的机会。(小编注:团体迷思,英文Groupthink,亦作团体盲思、集体错觉,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 由于2015年著名的尼泊尔大地震,希拉里台阶处的巨石被震落,次年起夏尔巴修建路绳调整至靠其右侧,从攀登难度上讲略微降低。图片来源:Outside / Quoar

试想同一天,在极寒极高海拔的条件下,戴著护目镜和氧气面罩,且穿著羽绒登山服的登山者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双脚,大量登山者(几十名甚至几百名)会排著队尝试通过这条狭窄的山脊,这是怎样的状况。

在从海拔1.7万英尺的营地到峰顶的南坳路线上,全程都有夏尔巴人修建好的固定绳索(小编注:俗称路绳)。由于对于路绳的依赖,大家的移动速度不能超过队伍中最慢的那个人,即再慢也没有超车的可能。登山者将上升器(小编注:一种专业用来升降,夹紧绳索的机械装置)套在路绳上,除了那条狭窄陡峭的通道外没有其他的选择。为通过希拉里台阶而等两、三个小时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此时只有期待天气状况良好,除了原地等待别无他法。

不可缓解且危险的交通堵塞势必会在最后的山脊处形成,常见的危险情况有:登山者有可能会因耗尽氧气而晕倒,或因在合理的返程截止时间过后很久才开始攀登,导致最终摸黑下山,或因被迫在原地站著等待数小时而发生失温或冻伤。

↑ 实拍:C4突击营地

如何更有效的通过?

↑ 实拍:通过希拉里台阶冲顶中

此前有报道称,尼泊尔探险运营协会EOA(Expedition Operators Association)提出过一个解决办法:在希拉里台阶上修建永久性的梯子。而专业登山者们认为梯子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那个海拔,从梯子上往下爬肯定和沿著固定绳索滑下希拉里台阶一样困难),截至目前也并未实施。同时,不要指望尼泊尔政府能控制珠峰上的登山者,更别说控制每天的冲顶人数了。要靠登山者自己协调各自的计划,避免出现过度拥挤--这一点说得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个人的雄心壮志、从众心理以及冲顶热度都很容易影响理性的判断。

登山之美的一方面在于,人们向来无法保证自己会成功。从某种角度上讲,珠峰近年来的神圣地位已经因为它变得流行而被撼动。登顶世界最高峰至今仍是一个极难的挑战,而希拉里台阶是其中一个关键挑战的部分。就在你以为自己十拿九稳地登上了顶峰时,在回程时珠峰抛下了最后的路障,横亘在你面前--这是登上峰顶后需要通过的最后考验。

登山之前你就要明白:下撤之路向来不容易,高海拔之上,登顶保障和人身安全并无万全之法。长时间的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和体能储备,喜马拉雅式协作精神,听从团队指挥,敬畏自然,能屈能伸的果敢决定会在关键时候发挥效用。

视频封面

00:29

↑ 2018年5月16日,有序通过希拉里台阶,由熊相荣拍摄 ↑

以上资料源自网路,感谢Wikipedia,Alanarnette.com,The New York Times,Outside,Quoar

感谢宋玉江及珠峰队员供图

搜集:冯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