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了文案天后李欣頻的新專訪,主要講述了如何去審視廣告人身上常遇見的一些問題和困惑,也被她喻為「木馬程序」。將近一個小時的專訪,當時感覺非常輕鬆的一個狀態就聽完了,不少點還是很有共鳴。

於我而言,畢業以來從事廣告也已5年,對這個行業的一些想法和自身的一些經歷,也想和大家分享下:

一、關於提案

參與正式提案的方案,策略和執行想法應該是完整的、可落地的,如一個傳播方案,傳播思路、timeline、傳播策略,主題推導和執行概述、預算規劃,應該都是非常清晰的。

一套完整的方案除了彰顯團隊的專業性,更助於提高客戶的通過率。

敲定合作需求後,每次campaign提案,我們基本會把主題、主畫面和系列重要視覺都製作出來,而不是找參考圖,在撰寫方案前,我們內部早已反覆槍斃了多稿創意,篩選出最優化的創意策略以儘可能完整的形式在提案上展示。事實證明,這樣一稿過的幾率的確非常高。

有時候也會有收到很突然的需求,如一個臨時的活動,客戶需要出一個話題或者主題,一旦接了,可能擬寫了很多個主題附加創意解釋給客戶;但,沒有在一套方案的推導情景下,純文字的想法呈現和一來一回的微信交流中,創意價值也早已被折損,通過率也會大打折扣,客戶會覺得,這個貌似還不夠,是否能再創作幾個看看。

李欣頻提到:「客戶讓提多個創意,也是他們不自信的表現,他們對自己的把控能力不自信」,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以自信的狀態和有效的形式給客戶呈現一個最好的方案。

所以面對任何一個brief,都需要慎重衡量怎樣應對,以怎樣的呈現形式有效展現策略的價值,增加通過率。

在絕大多數提案中,個人不建議提供過多的策略讓客戶選擇,而是提供最優化的策略,以最完整的形式在提案中呈現,這份提案,代表的就是以團隊最專業的角度提供的策劃方案了。

二、關於工作效率

廣告公司賣的不只是創意,更是服務時間,更快更好地為客戶解決問題是廣告公司的使命。

效率低的人等於一顆定時炸彈,具有潛在性的危害,低效者在deadline的時候總無法及時生產出創意作品,他們永遠踩在截止期或延期交貨。

低效者是無法成為團隊主力或管理者的,他們連自己的效率都無法保證,怎樣帶領團隊高效運轉?

客戶不可能將就你的低效,需要前進的內部團隊也無法承擔你拖延低效的出品帶來的風險,低效者只會被淘汰。

拖延的習慣非常可怕,我一直去恪守提交的時間,這幾年一直堅守絕不拖延的底線。

李欣頻也是個很高效的行動者,她平時腦海中那些靈光一閃的想法很快就能歸類形成知識體系,基於不斷的積累和高效的執行力,她一本書的創作基本在七到十天就能完成,給客戶方案的時間觀念也是十分強:「客戶跟我講說一個禮拜可不可以給,我說我明天就可以給,客戶說明天可不可以給,我說今天下午就可以給……拖延本身也是個木馬,很大部分是他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好,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木馬。」

是,低效率的處事離不開這兩個原因:

一、能力不足,

二、不夠專註。

這兩個方面,都是可以通過加強學習和自律克制進行改進的,但長時間沒有改善,只能說明這兩點上都沒有嘗試去做改變。

廣告這行,不是滿口段子天馬行空就能出big idea,需要培養洞察力和不斷更新自己,有危機意識和一顆專註不浮躁的心,才能成為一個高效的行動者。

三、關於心態

我們常吐槽廣告人,永遠忙不完,但又鼓勵自己要有豐富的生活,開闊的眼界,精準的洞察力。

現在廣告創作的通病,做執行的人,其實根本沒有了解和體驗過產品,卻要「假裝」是熟悉的死忠粉。小馬宋說過:「文案們很忙,要寫海報,要追熱點,要寫軟文,要整段子,忙得以至於連產品都沒有好好了解」。

一個廣告人,沒有真正接觸產品和體驗品牌倡導的生活,是很難做出洞察人心的廣告創意的。

客戶每次推廣產品,做發布會或者主題戰役,我們首輪提案前,都是先了解產品,親自和客戶聊,把產品賣點聊透,去線下和銷售導購聊,聊產品的生活化使用場景和功能,聊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把產品了解透,才能去做更契合和更具洞察力的創意。

創意人的身份要求我們對世界必須要有興趣和敏感度,你可以擁有個性的愛好,但也不能抗拒對各個領域的好奇、學習和分享。

拒絕認識未知領域就是接受平庸的開始,很多創意交互和跨界的可能性會被你誤殺。我們曾看到很多很棒的創意,是自己想都不曾會想到的。

李欣頻認為,謀生計和創造生命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層次,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的頻率,你發現你自己好像玩的時間越來越多,但你會越來越有錢。

當然,不是所有廣告人都有她這般的天賦和底氣,但我覺得廣告人也不應只滿足廣告人的這個身份,在自己能力承受的範圍內,多去感受生活不同的體驗,主動結交更多有趣的人,不斷豐富自我。

靈感、機遇很多時候在一個自我成長的臨界點將會到來。

↑以上,關於廣告人的一些感想一些建議,你覺得有用的話,歡迎點贊和分享,哈哈。

下周要去闊別17年的帝都收穫一份廣告生涯的驚喜,下次的更文再和你分享!

更多有料營銷乾貨和走心文案內容敬請關注我本欄目或公眾號:阿柯阿珂(或搜索ake-0317)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