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最新水雉调查出炉, 数量持续创新高。(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吴铭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台南刚出生水雉,自在的在运新孕育的生态环境跳耀。(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吴铭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记者陈骏豪/台南报导

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和林务局、台南市政府合作,延续过去推广友善耕作的策略,让水雉(俗称菱角鸟)能有更多友善的环境作为繁殖栖地,今年菱角鸟夏季繁殖调查,发现族群数量稳定成长,数量高达910只,已连续四年繁殖数量超过500只,今年更创下新高;透过大学生参与实习,孕育环境生态物种,保存农村里的生态与文化多样性。

每年5月到9月是水雉的繁殖期间,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会在7月的最后一周进行全台南的水雉的调查,因为水雉们从5月开始找寻合适的筑巢地点,并占领领域,到了7月份,水雉繁殖的领域大致底定,此时较为适合进行调查。

今年于7月底,延续与特有生物中心生物指标研究室共同研拟之水雉繁殖季监测流程标准,调查出台南地区水雉参与繁殖成鸟族群数为910只,相较于去年成长了6%。水雉园区内有多样性的水生植物供水雉繁殖利用,而园区外所记录的蛋及雏鸟皆出现在菱角田,有八成以上的水雉成鸟亦是在菱角田被记录到。显示水雉在水雉园区外所利用及繁殖的栖地类型,以菱角田为主,比较特别的是今年在刚翻耕后的农地亦发现不少的水雉成鸟,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有不少的生物因为翻耕而出现在土表,也吸引了一些水雉前来觅食。

现在进入8月,菱角再过1个月就可以采收上市,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呼吁消费者能够以行动支持友善环境的农产品,在购买菱角时,选购「绿色保育标章」标示的产品,给予友善耕作的农夫最直接的赞助,选择好的农产品,给予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让人与环境间能和谐共存。

今年度水雉生态教育园区与南大、嘉大、成大的学生一起进行水雉夏季调查,这些调查员们一起到官田区的拔林里、隆田里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引起田边阿伯的注意,询问之下,知道他们在调查水雉,也会提供水雉踪迹,调查员们表示,在菱角田中看到公鸟带著雏鸟的画面很有趣,而且田区分散,水雉分布也较为分散与在园区内观察水雉的感觉很不一样。

▲台南最新水雉调查出炉, 数量持续创新高。(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吴铭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官田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刚完成台南市今年水雉夏季繁殖数量调查。(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调查员颜仕儒表示:「因为在学校有修过鸟类调查的课程,刚好藉这个机会将理论与实作结合」,而调查员李镇宇就读大一的时候就到园区协助过7月的调查,因此,要选择实习单位便也选择水雉生态教育园区进行实习。

官田地区夏季有大片的菱角田,提供水雉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此区可谓是水雉族群的大本营,随著天气越来越热,菱角的长势也越来越好,水雉利用菱角的叶子做为筑巢的材料,路过的民众如果远远伫足往菱田观察,通常可以在其中发现水雉的身影。

▲台南最新水雉调查出炉, 数量持续创新高。(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吴铭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台南官田孵育水雉调菱角鸟成果显著,为环境生物多样性持续努力。(图/水雉生态教育园区吴铭提供,请勿随意翻拍,以免侵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