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7_155344  

 

2014-10-07_155406  

 

 

小東西賣出不平凡大業績!了不起

邦特(4107)把一根導管賣向全世界

 

 

邦特是李總第六次創業,從手提包做到電子產品,最後進入醫療器材。

   當我與李明忠總經理初次見面時,很難將他與企業家聯想在一起。他比較像是一個諄諄教導的長者,說話的語氣平和笑容滿面,他茹素20 多年,並且精於命理。邦特是國內唯二的兩家二類生技醫材上市公司( 聯合骨科及邦特)。二類醫材指的是侵入性的材質植入人體體內。

 

邦特的產品屬侵入性醫療耗材

邦特產品對社會最大貢獻是讓健保成本下降一半

   邦特的產品都是侵入性的醫療耗材,例如:

A:血液透析系列( 血液透析回路管、引流袋等)

B:體內導管( 輸尿管引流導管、膽道引流導管、血液透析導管等)

C:血管內列入放射產品( 血管擴張球囊導管、血管攝影導管等)

   我覺得邦特與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國際化市場行銷策略」。也就是說,把台灣製造的產品賣向全世界,這是相當困難的。舉例來說,宏碁、華碩的模式是靠著台灣的完整供應鏈,把電腦組裝起來,掛上Acer、Asus 的品牌,賣向全世界。各位不要以為醫療產業是小產業喔,PC 電腦產業一年約1000 億美元商機的行業,其實全世界最大的產業不是金融產業,不是PC 產業,而是醫療產業。

 

全球醫療市場年支出約6 兆美元

其中醫療器材佔其中5% 約台幣900 億元

   大家都知道生技產業是一個未來會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但卻誤以為生技產業是「新興產業」,其實醫療生技產業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產業。幾百年前從霍亂、天花、肺結核、小兒麻痺等等,到近年的威而鋼、未來的愛滋病、各項癌症用藥,有人就有病,有病就有醫療需求。

   再跟你說一個觀念,有更多的患者是死於感染併發症,而非疾病本身。我認為醫療需求是很「剛性」的需求。省不得,少不了的。

 

邦特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國際化」的行銷能力

   台灣很小,世界很大,所以如果只是想著在台灣賣東西,那肯定不會是大企業能滋長的規模,在台灣最常被討論的議題是:國際化!邦特在東協的業績佔了三分之一以上。當我聽到一根導管可以賣到東協去,我內心是很訝異的,聽完李總的說明後我就完全了解了,東協的醫療不充足剛好給了邦特「高品質、親民價格」的市場定位很好的機會。菲律賓當地一根體內導管要30 元,邦特可以把價格降到15元,並且有每年獲利EPS3 元以上水準。

   我請教李總,國外市場要如何攻得進去?他說了兩個他用人的兩個重點:1、不從外面找。找了10 個也是跑了9 個半,到後來算起來都是白忙一場,所以他都是公司自己找新人,10 個新人至少可以留住2-3 個,留下來的就是自己人了。2、一個國際市場一定有2 個PM(Product Manager) 才做前往那個市場的打算。

   也就是說:市場決策是由下往上的,沒有自己的人才班底,就不會做貿然前往的打算。以往電子產業都是砸錢下去併購國外公司,用國外的班底企圖融合本國企業文化,所以不成功者居一半以上。

 

如何看待EPS3 元的生技公司

   很多人著迷於生技新藥公司的活躍股價,每天上上下下的股價價差很大,並且很多都是300、400 元的高股價。我在思考的是:如何對待獲利穩定的生技股?如果用傳統的本益比方法來核算股價( 邦特EPS3-3.5 元,股價70 元,本益比23 倍左右) 應是合理。當我在考慮股價時,我會把「國際化」的因素加進去,因為那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就如同儒鴻因為國際化佈局而享有30 倍高本益比一般去看待邦特公司。

 

 

全文轉載自第20期君安第一財經周刊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及轉貼全文或部分文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