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jpg

  在讲毕赣的《路边野餐》前,先讲讲我个人对文学的喜好。

  在文学的体裁里,假如粗略的分成三种类型,我最喜欢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最后是诗。
  诗对我而言,是一种太虚幻的抽象氛围,看著那些全都认得的字,凑在一起却成了不认识的句子和意境,我就苦恼,只能放空神游在字里行间,或许某种程度上也算符合了诗的概念。

  《路边野餐》就是诗。
  它绝对有其独特而奇幻的艺术性,前面跳跃错落的片段和后面长达40分钟叫人晕眩的长镜头,将时空互相折叠,虚实难分,如梦似幻。
  但舍弃戏剧张力、没有清晰脉络的故事架构,这就势必让电影不好懂,所以我实在很难告诉你这部电影好看。

  或许「不好懂」对于部分电影人来说也是一种恭维,他们经常自豪于拍出一部让观众雾里看花的作品,也许是期待观众可以看个八遍十遍,咀嚼每一个场景的深意,赞叹电影开创又前卫的表现方式,最终领略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意境,并且爱上这种意境。(我相信可以,但你得先有动力看个十遍八遍。)

  先声明我完全没有讽刺的意思,你可以将之理解为喜欢的路数不同。
  在我一边学习理解所谓有深度富艺术的电影语言之余,我最喜欢的仍然是电影的故事性,完整、有逻辑、精彩绝伦的故事性。


  所以我就来谈谈《路边野餐》的故事性:

(一)妄想的故事

  这其实和真正的剧情无关,是我看了电影前面两个桥段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

  第一个桥段是主角陈升和老歪这对老兄弟在射气球的对谈,老歪换了锁、计划搬家,原来都是为了不让陈升接近自己的儿子卫卫。
  第二个桥段是陈升(医生)回诊所,原本给医院老婆婆照看时还好端端的乖巧婴儿,一被陈升接手就开始嚎啕大哭。

  我忍不住用这少少的线索想要拼凑真相:『陈升应该是个穷凶恶极的虐童或杀童犯,所以老歪要躲他、防著他,而婴儿想必是够纯真敏感,能够凭本能知道这个人是坏人。』
  当时妄下这种臆测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都来了,我就是期待故事有颠覆和翻转的戏剧性,但最后证明我这个推测离整部电影很远很远。


(二)千寻的故事

  记得国文课有教,诗有所谓的「诗眼」,是整首诗中最能开拓意旨、表达作者思想的文词。既然说《路边野餐》是诗,那我也要给他个诗眼。
  虽然说我以前找诗眼的任务经常失败(我认为的和标准答案不一样),但看电影可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我就任性的将它定义为「寻」,寻人、寻查、寻找、寻梦、寻忆……各种寻的故事,连观众看电影的过程也是一种耐人寻味,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它是「千寻」的故事(夸饰法),但没有白龙和无脸怪。

  陈升前往镇远寻找被弟弟抛弃的孩子卫卫,老婆婆托他顺道寻找自己病重的旧情人,结果反而是陈升自己见到了梦里寻他千百度的旧情人,还把老婆婆托他带给旧情人的录音带、花衬衫都用在了自己的旧情人身上。
  这是在陈升搭著火车、穿过隧道,来到荡麦这个小镇后,展开的40分钟长镜头奇幻之旅,乍看明明是线性的叙事,却不可思议的揉合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记忆,许多关键性的对话让前面不知所以然的段落都逐渐清晰,理出陈升的人生脉络,但他在这里所遭遇的事情,如此真实又如此虚幻,让人怀疑难道一切都是梦境吗?这种突兀纳闷的奇异感可说是电影最令人著迷之处。


  最后做个总结,看《路边野餐》可以看到中国偏远小镇那种朴实自然的人文景致,除此之外导演更运用多种大胆和创新的影像方式去处理这个如诗一般的故事,让观众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迷了路,如坠入五里云雾一般,看不清晰,但心里总有些感触,也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说它美,尽管不一定是你认为的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