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死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同治帝死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这两位据考证均因患天花之类的传染病而离世。 康熙帝死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乾隆帝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道光帝死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 这几位都是年老病衰而亡的。 宣统帝(溥仪,后来变身普通公民,定居北京,患有癌症)死于西元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也算是秋冬时节。 光绪帝崩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相传遭人以砒霜谋杀。 至于雍正、嘉庆、咸丰(死时身在承德)则在夏天亡故。

  为何多数清帝“选择”在冬季龙驭上宾呢? 他们死时的年龄、体质基础和直接病因尽管差别很大,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北京冬季的恶劣天气。

  寒冷可引发血液浓度和黏稠度增高,所以在冬天,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会增加。 在低温状态下,血管收缩会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使心脏负荷增加;而心脏冠状动脉也会收缩,尤其在心血管已有粥样硬化狭窄处,更易受冷而缩紧,造成血流不顺畅,加剧心肌缺氧。 寒冬又是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是苦不堪言,心肺互相影响,病情常会加重。 不过,温度严寒虽对心、肺、脑的疾病推波助澜,但这并非北京的专利。

  雾霾沉沉,自古有之

  紫禁城雾霾

  在冬春时节的京师助纣为虐的,还有雾霾杀手。

  时下,北京雾霾几乎天天雄踞媒体头条,其实它不是“小鲜肉”,而是“老魔头”了。其肆虐可追溯到元代。

  《元史》记载: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三月,“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

  这些风霾持续时间长而能见度很低。 在当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缓解这种恶劣天气,于是迷信的元顺帝只好求助于上苍了。 此时的元帝国由于统治阶层累积了极深的社会矛盾,国家动荡不安,已经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迹象,又“配”上如此的天昏地暗,难怪惶恐的元朝皇帝担心上天的眷顾已经不再了。

  到了明代,“霾灾”的记载逐渐增多。 《明宪宗实录》云:“今年(公元一四六八年)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成化十七年(公元一四八一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弘治十年(公元一四九七年),“西直门外霾尘积聚,难见路人,官军半掩城门,以遮霾尘。”

  明代中叶的弘治帝朱佑樘是比较有作为的帝王,政治尚属清廉,不料也被降“天灾”,不知道皇帝作何感想。 除了一味给老天爷叩头外,也实在没有什么妙招。

  清代的京城“霾灾”就更多了,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某日,原本是科举放榜,但“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如此大风,(会试)榜必损坏。”嘉庆十五年(公元一八一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总之,当时的雾霾天气和今天已非常相像了。 这一年,尽管太平天国战争依然打得白热化,但咸丰皇帝原本心情不错,因为四月,儿子载淳(日后的同治帝)出生。 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恶劣事件让他焦头烂额,面对雾霾天气的袭击,他连下“罪己诏”的念头都懒得去想了。 六月,太平军首次攻破江南大营,军威大振,清廷一片垂头丧气;接着重庆发生强烈地震,举国震惊;十月,“亚罗号事件”爆发,英国海军借此悍然发动进攻,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糟糕的是,这年从夏到秋,直隶地区天灾不断,旱灾、蝗灾水灾、在三、四个月内相继发生。 据民国《霸县新志》记载:“夏旱,蝗,秋大水。”

  《清稿史. 灾异志》载:“八月,昌平蝗,邢台蝗,香河、顺义、武邑、唐山蝗。”民国《平谷县志》载:北京“八月初七日至初十日飞蝗蔽天,自南大至,晚禾伤损。”显然直隶地区虽有水旱之灾,但为害最烈的是蝗灾。 面对如此天灾人祸的困局,倒楣的咸丰帝哪有心思去理雾霾天气呢?

  对古人而言,对雾和霾的差别并不清楚,但今天看来,二者区别很大。 雾是自然,霾乃人祸。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 霾是空气中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气溶胶,能使大气混浊。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表述,尤其是细悬浮微粒(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二点五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古代,驴马车是交通主力,有时给王公贵族代步的还有更“环保”的轿伕,周边也没浓烟滚滚的烟囱,但北京地势三面环山,雾霾容易聚集而不易驱散。 而身为政治文化中心,建筑物不断增加,人口密度愈来愈高,空气流动下降,再外加上层阶级冬季大量烧炭取暖,空气污染在所难免。

  随风潜入夜,害人细无声

  乾隆大帝

  古时候的雾霾当然无法和现代工业污染造成的恶劣天气相提并论,但已初具雏形,从理论上说,它们对人类的伤害机制是类似的。

  那些细小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的细支气管和肺泡,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等造成广泛的损伤,同时这种大气成分中氧的含量势必减少。 依附在颗粒上的多种病毒也经口、鼻进入人体,迅速在上呼吸道“扎根”。

  由于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所以雾霾中的悬浮微粒和病毒很容易击倒他们。 附着在颗粒上的有毒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诱发斑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此外,颗粒吸入肺部之后,会刺激肺内的迷走神经,造成自主神经紊乱而波及心脏,对心肺都构成危害。

  雾霾的健康危害,还不仅限于心肺疾病,更可怕的是雾霾中的脂溶性颗粒物,以铅、锌等重金属粒子为主。 这些脂溶性的颗粒物很容易穿过呼吸道表皮细胞,进入血液,长期“定居”在人类体内,引发恶性肿瘤!

  像康熙、乾隆、道光等病患,本已在病榻上苟延残喘,此时便更为雪上加霜,想吸一口舒服、健康的空气而不得,最后也只得无奈地两脚一蹬了。 别以为躲在深宫中就可吸口新鲜空气,苍穹之下,雾霾微粒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就像当初顺治帝深藏在宫苑内企图逃避天花的纠缠,最终仍在劫难逃一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