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乃仲景覽群書所作,應該是刻在了竹簡上,但是並沒有開始流傳。那時候仲景也不像現在這麼出名。是在晉朝的時候有個叫王叔和的人看到了《傷寒雜病論》中的殘本,於是乎費勁心思把殘本補齊,這時候就命名為了《傷寒論》。而到了宋朝要傳出了一本《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的破舊不堪的竹簡,主要論雜病的,後再朝廷命人修編後更名為《金匱要略》。這時候《傷寒雜病論》才真正面世。所以《傷寒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據考證,張仲景最初的著作叫作《傷寒雜病論》,後來失傳了,到了宋代,被分為兩部書分別行世,也就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前者講傷寒及方證相應,後者講雜病。

是北宋翰林學士王洙,從灰塵彌封的蠹簡中發現了張仲景的《金匱玉函要略方》殘書,據此,官方設立的醫書局重新整理校定出《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金匱玉函經》,從此,張仲景和他的《傷寒雜病論》,便覆蓋了後來上千年的中國醫壇。

尤其是《傷寒論》,宋代以後,關於此書的闡釋和演繹之作汗牛充棟。每一時代,都有許多人站出來代表張仲景談論「傷寒」,出現了千家注「傷寒」的壯觀景象。《傷寒論》及其所代表的經方醫學開始綿延不絕。

自從1929年民國那場「廢除中醫」的鬧劇謝幕之後,張仲景的醫學進一步被中醫界重視起來,經方派似乎成為當代唯一可以與現代醫學分庭抗禮的醫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加起來那二三百首經方,成了中醫十萬餘首方劑的「方根」,其地位至高無上。


謝邀。張仲景寫的是《傷寒雜病論》,但原本已經部分失傳,後世根據現存《傷寒雜病論》以作注的方式寫出了寫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