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個人感覺馬勒在當代受到的歡迎已經在古典音樂圈子裡達到了高的不得了的程度。從馬勒綜合徵,到各種各樣的錄音版本,以及神奇的馬迷們,現在很難說有哪個作曲家的作品像馬勒這麼火。

我後面的描述看來帶偏了回答,所以我把它刪掉了。


馬勒說:「我的作品五十年後必火!」

私以為,馬勒的火原因有三:

一是他的作品所處的時代很獨特,處於浪漫主義晚期。這個時期的音響效果最豐富,而又兼具了可聽性。馬勒又是出了名的大(篇幅大、編製大),因此可以說好聽的作曲家裡,最「重量」級的作曲家了。

二是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現代性」,他的音樂關懷我們當代人的生存境況。

馬勒的創作在充分表達作曲家個人情感和人生意義思考的同 時,也折射出我們當代人的心態與面對生存環境的思緒。進入"偉大作曲家"行列的馬勒的"聲音"已經形成特殊的力量而滲透於當代社會公共領域的人文關懷。【1】

三是他的作品離今天不遠,離他被重新發現更近(他可以說是被阿多諾和伯恩斯坦重新發現的)。因此,對他的解讀還有不少空間。這也許也是很多指揮家樂於演繹馬勒的理由。

【1】孫國忠. 馬勒百年祭[J]. 黃鐘, 2011(4):129-143.


馬勒真的有那麼火嗎?

我不覺得馬勒在古典音樂的圈子很火,或者說我認為所謂這種【火】的問題只是在體現你當前的關注重點而已。

事實上,像音樂這種聽起來非常私人的東西,每個人其實都是會有獨屬於自己的品味的。這種品味並不會以某一個作曲家為標誌,而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整體:最能夠代表你認知水平的是哪些,你最願意在生活中聆聽的是哪些,你最願意和其他人分享的是哪些,你認為代表了某種你認可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又是哪些……

回到問題。我不知道為什麼馬勒會成為現代人的話題,但作為馬迷的我願意分享我的關注點:

對【9】這個數字的神祕主義描繪吸引著謀求突破理性至上障壁的內心,對【死亡】這個主題的華麗而又深刻的刻畫能夠給人啟發,對各種新奇音色的使用以及由此給後浪漫主義音樂帶來的深遠影響,對半音的使用以及經常聆聽背誦這些半音對認知功能的提升,識別複雜的交響樂多聲部系統對於腦部的鍛煉,如此種種……

我也曾經視馬勒為珍寶,也曾認為馬勒以後世間的音樂家只有兩種,一種是對他留下遺產的繼承者,另一種是為了商業目的簡化音樂取悅觀眾的下里巴人。你會不會覺得這種觀點很狂妄,至少在距離那個時候已經一年半了的現在,我是認為那個時候的這個觀點是主觀片面乃至於偏激的。

不過在回過頭來看了以後,我不會為當時自己的中二感覺到羞恥或無地自容什麼的。中二是一種夾雜著無知與希望的美好夢境,我對於馬勒的態度也大抵如是。我不知道多數人討論馬勒音樂如何如何空前絕後的時候是不是也曾和我有過類似的心境,但我不認為這種討論是膚淺亦或是值得嘲笑的。這是每一個喜愛古典音樂的人在認知道路上都會走過的道路,就像沒有人會笑話小孩子走不好路一樣,也許二三十年之後的愛樂人在看現在的所謂【馬勒熱】的時候,也會有現在的我看過去的我的感覺。

在如今的我看來,馬勒是浪漫主義藝術的巔峯人物之一,他在他的歷史環境下將浪漫主義音樂推向了高潮,呼應著一戰之前在歐洲大陸上洋溢的名叫【civilized nations】的優越感;但和他同時期的音樂家不同,馬勒有他獨特的社會地位:他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類似於如今的美籍華裔,在自己的國家被認為是背叛者,在自己投靠的國家又被認為是效顰者;這造就了馬勒音樂中極端分化、以及馬勒的指揮藝術中高低分化的一面,也造就了馬勒作品能夠迎合當代中國精英觀眾心態的、戲劇而又扭曲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勒以後,蘇聯交響樂受到他的影響尤其深刻。這種深刻很可能就和上文提到的戲劇而又扭曲的心態有關,不過因為蘇聯交響樂我聽得不多,所以就不多做評價了。

也許,當代中國人的潛意識裡就帶著馬勒式的戲劇和扭曲。這種心態不是偶然的,二十年前的日本人,一百年前的俄國人,乃至於四百年前的後金人,在食物鏈中向上爬升的物種和民族都會有這種既野心勃勃又惶恐不安的階段。

我不知道我的分析是否合理正確,但我知道所謂的人氣可不是由偶像創造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偶像和羣眾的關係中,羣眾是水,偶像是舟。因此,馬勒在一部分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自也是這羣人在瞭解了馬勒的音樂和生平之後,覺得馬勒迎合了他們的結果。


私以為

這麼長的傢伙,要靠一次現場喫透可能不太實際,所以要靠聽多次錄音來慢慢喫。所以怕不是因為立體聲錄音發展起來後才能錄下馬交的豐富細節和效果?才使其普及成為可能?(畢竟瓦爾特那個單聲道馬五。。聽過的都懂得)

至於為何比貝交還受歡迎,大概是因為比貝交新鮮罷了。。畢竟大部分樂迷對貝交太熟悉了


馬勒進入主流曲目是上世紀中葉開始的,要說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馬勒受歡迎的程度,我是覺得並沒有太超過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

那麼國內樂迷圈子裡為什麼馬勒特別受歡迎,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吧。

  1. 國內樂迷聽管絃樂的多,僅就管絃樂的領域來說,馬勒的地位不見得比貝多芬低多少吧。所以馬勒比貝多芬受歡迎些也沒什麼不對的。
  2. 馬勒音樂的風格很多樣,喜歡不同風格的人都能找到容易接受的點。
  3. 樂迷圈子裡是有鄙視鏈的,馬勒在這個鄙視鏈裡面的位置是很高的。很多人應該知道有個「一等樂迷聽德奧,二等樂迷……」的梗,那麼馬勒是德奧系的,自然就沾光了。而且馬勒的風格對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說,屬於經過一定時間的薰陶可以接受,但又不是像貝多芬莫扎特肖邦那樣接受起來沒什麼障礙的,因此能聽懂馬勒的,就可以(自以為)有資格鄙視聽不懂的了。(同理的可能還有巴赫、布魯克納、肖斯塔科維奇等。)另外馬勒的音樂也特別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思考人生的感覺(他也確實是這個意思),似乎特別具有深刻的哲理意義,這是非常適於裝逼的。
  4. 馬勒音樂的音響效果特別豐富,而且時間長、結構複雜、考驗指揮家的能力,所以錄音版本很多。這兩點又特別符合國內樂迷的胃口,因為很多樂迷喜歡研究設備、喜歡搞版本比較,那麼馬勒再適合不過了。
  5. 最後關於投票的問題,大部分人可能只是選長的那首,畢竟人家來一次不容易……


這裡想補充幾點:

音樂界角度:

上世紀以來,音樂廳裏頻頻上演的是貝多芬、莫扎特、布魯克納等人的作品,每個聽眾都聽它們,每個指揮家也都研究它們,大家對音樂作品的挖掘已經很深入。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問題: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想要繼續在這些已經被老一輩大師演得精妙絕倫的曲目上發力非常困難。簡單地說就是很難有「新意」。我們現在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就很在意其詮釋是否有新意、新想法。

而馬勒就是他們的救世主啊!馬勒的作品既充滿光怪陸離的色彩又有著古樸的曲式結構,最重要的是,老一輩大師們很少涉及這位作曲家。

馬勒還有很大的發掘空間!馬勒的音樂是人們尚未涉足的金礦!

許多年輕的指揮家因此開始研究馬勒,指揮馬勒,期望靠馬勒發展自己的指揮事業。馬勒的交響曲開始列入年輕指揮家的保留曲目,常常在音樂廳被演奏,現在的尼爾森斯、杜達梅爾、丹尼爾·哈丁都是指揮馬勒的能手。指揮馬勒能做到新意迭出,讓聽眾耳前一亮!

聽眾角度:

貝多芬、勃拉姆斯的音樂爛熟於胸甚至審美疲勞,有接觸新的音樂的慾望。而後現代的作曲家寫的曲子對普通聽眾來說晦澀難懂,摸不著頭腦,人們便把目光投向了充當「橋樑」的馬勒。馬勒交響曲有著動人的旋律和絢麗的音色,抒發的情感又契合當代人的心理矛盾,於是逐漸大受歡迎。

至於馬五/貝六,我傾向於把它比喻成看一場電影或一次油畫展的選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