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至少要點開以下幾個科技:

1、核聚變發動機。常規的化石燃料發動機因能源密度低的原因,效率低,代價高。核裂變因受限於重元素燃料,也不能大規模使用。

如果核聚變發動機技術成熟且能大量生產,那麼可以帶動很多人離開,但是技術不成熟或產量有限,就只能帶有一部分人了。

此外,能源問題不僅限于飛船動力,更是以後到柯伊伯帶的能源。那麼遠的距離,太陽能的能量已經微乎其微,只能依靠核聚變提供生活生產能源,以及生態系統維護的能源,製作食物的能源。

2、可長久循環小生態系統。目前人類尚無製造可循環很久的生態系統,曾經美國做過幾個生物圈I、II試驗,均以失敗而告終。

在1991至1993年的實驗中,由於研究人員發現:生物圈2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大氣組成比例,無法自行達到平衡;生物圈2號內的水泥建築物影響到正常的碳循環;多數動植物無法正常生長或生殖,其滅絕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經廣泛討論,確認「生物圈2號」實驗失敗,未達到原先設計者的預定目標。

生物圈2號

這證明了在已知的科學技術條件下,人類離開了地球將難以永續生存。同時證明:地球目前仍是人類唯一能依賴與信賴的維生系統。

1996年,巴斯將生物圈2號交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管理與規劃未來的走向,做為生態學、環境變遷研究及教學的基地。2011年7月,亞利桑那大學承擔生物圈二號的所有權,作為進行科學研究的用途至今。

如果離開地球,一個飛船內的生態應能可循環至少幾十年,而這,目前很難很難,基本很難存活。而且生態圈的研究不僅是生物圈,更是食物的來源之一。

太空城生態系統

3、無工質發動機。在太空中,工質推動需要帶動很多物質作為速度提供者,這就是目前的火箭發射器,靠尾部拋出工質,帶來火箭前進。不僅耗費能源(質量也需要能源提供速度),而且難以前進到更遠地方,太空中,物質是稀缺資源。

工質推動需要大量質量用於提供反向動力

因此,無工質推動,或者藉助太陽帆加速,不浪費物質,才是未來的方向。

瞎扯淡的無工質引擎,據說有用……

4、完整的工業體系。不僅要運人,設備和工業體系更要運。在一個無大行星的柯伊伯帶,如果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維護,飛船的老化、更新將變得不可行,到時候只能越來越壞,最後完蛋。

但是,地球上的工業體系主要是適應地球表面環境的,要想改造為適應低溫、低重力的柯伊伯帶,還需要很大的研究和實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