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更新>

「一帶一路」由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主要從中國出發,以歐洲為終點;「一路」,則是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一帶一路」以經濟合作開發的名義,貸款給沿線國家打造基礎建設。大陸可以藉此輸出國內的剩餘資金借貸給他國賺取利息,同時,國內的剩餘產能和勞動力也有了出口,其三,此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版圖可以延伸中國的影響力,未來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新霸權的機會也會大增。中國主控資金、標案與勞動力,享有所有利潤,但風險由諸多借款國平均分擔。

此計畫雖對某些貧窮國傢俱有吸引力,但因無償債能力偏低而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卻愈來愈多,如巴基斯坦、吉布提、馬爾地夫、寮國、蒙古、塔吉克、吉爾吉斯與東歐的黑山。美國智庫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自2013年,中國在6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宣佈投資的一六七四個基礎設施項目中,迄今已有約14%(234個項目)遇到阻力。

日媒則指出寮國等六個東南亞國家所背負的外債水準,明顯高於整體開發中國家平均值….尤其柬埔寨外債高達142%,中國是最大債權人。最後無力還債的國家只好透過過項目移轉或租借給中國。自由時報7/19發表的社論中便一語命中地提到:「斯里蘭卡因無法償債,而將具有戰略意義的漢班託塔港的控制權移交給中國,形同成為中國的殖民地,與之建構出一種殖民地與母國在經濟與政治上的雙重依賴關係

▲比較:馬歇爾計畫是無償的援助型的經濟復甦計畫,但中國的一帶一路是需要連本帶力償還的借貸計畫。

<0716 更新>

據自由時報記者楊芙宜的撰文,《美新關稅打中要害 中國製造業重傷》文中提到:「美國川普政府近日甫公佈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新關稅10%的清單,深圳匯豐商學院副教授包定(Christopher Balding)在彭博撰文指出,新清單鎖定電子、機械、傢俱、紡織類等產品課稅,根據美國官方數據,去年這些類別產品對美出口合計約3380億美元,佔中國對美出口(五○五六億美元)約67%,而中國出口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18%….美國是中國最大出口市場,佔中國總出口額19%若美國再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意味中國近50%對美出口商品都面臨懲罰性關稅。

文中提到,中國轉向爭取美商投資。據《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中南海會見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向美商鋪上歡迎紅地毯、爭取美商在中國設廠生產。瑞穗銀行(Mizuho Bank)經濟與戰略主管瓦拉丹(Vishnu Varathan)表示: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的新關稅清單意圖打擊「中國製造二○二五」有關產品。IHS Markit亞太首席經濟學家畢斯華斯(Rajiv Biswas)分析,新清單主要鎖定中國重要的出口製造業,包括冰箱、棉花、鋼鐵、鋁製品、電子、紡織、金屬製品和汽車零組件等。

據瞭解,美商量販店、通路業者在在這波關稅正式課徵之前已嗅到消息,反而大量囤貨,造成六月美對中逆差創新高。至於美中貿易對臺灣產業的影響,臺經院景氣預測中新主任孫明德表示我國主力產品是電子零組件,他認為現階段還好,但美國若持續變本加厲,臺灣難逃衝擊。孫明德認為美國經濟好轉意味消費能力高,川普希望供應鏈迴流,短時間內難以扭轉。他同時表示美國過去透過關稅手段,希望美商迴流投資,但過去案例從未成功。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長劉孟俊認為美國進口商是中國出口商的盟友,研判商人將會遊說施壓,走向由商逼政,找出協商空間。劉孟俊認為臺灣廠商難以避免美中貿易戰,但廠商不會只佈局在中國, 早已多元分散市場。

 

♥美國隊中國三波關稅制裁
第一階段:對818巷總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7/6日起實施

第二階段:對284項總值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7/24將召開公聽會

第三階段: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8/20-8/23將召開公聽會

美國貿易代表萊席爾美東時間十日宣佈,由於中國毫無根據對美國產品課徵報復性關稅,川普總統下令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對中國另外2000億美元(約六兆臺幣)進口產品展開課徵10%關稅的程序。中國商務部對此表示震驚,強調美國這種「失去理性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將被迫做出必要反制,並將就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向世貿組織(WTO)進一步提告。

貿易戰起因:1) 中美雙方長期大幅度的貿易逆差(美方長期貿易赤字)給予川普一個相對站的住腳的理由去執行貿易戰。2)大陸盜版猖獗,美國智慧財產權受侵略 3) 中國2025計畫讓美國備受威脅,所以美方試圖透過貿易戰打壓快速崛起可能取代美國國際地位的中國。

中美貿易戰到底在吵什麼?很簡單,就是在吵「貿易逆差」。那關稅呢?提高關稅的目的是什麼?誰買單?代價是什麼?關稅調整後,中國輸往美國的商品,假設原本只賣80元,關稅調高後,如果以原價的1.3倍計算,消費者要用104元才能買到,如此一來會有兩個結果:1) 中國製輸往美國的商品其競爭力和業績可能會大幅下滑。因為價格變貴了,消費者可能不會買單。因為原本中國製的商品之競爭力之一就是價格。2) 原本品牌支持者要用高價才能取得商品。

♠貿易逆差:白話的說法就是:川普覺得中國人把美國人的錢都賺走了。也就是雙邊貿易的過程,中國長年以來不斷賺到很多美國人的$,卻只有少數的中國人把錢貢獻給美國進口大陸的商品。川普商人出身,當然無法接受。也就是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所賺的$遠遠大於美國輸往中國商品所賺的$。但川普可以思考:為什麼很多美國人花錢買中國製的商品?

中國製的商品之所以可以賺取大量美金,想必和M型社會貧富差距有所關聯。據瞭解,享樂主義至上的美國人budget-minded 的傾向並不明顯,但近些年美國的中產階級卻有越來越窮的趨勢,因為美國的金字塔頂端族羣賺取了多數的$ 。

川普的立場當然是為了保護美國自家的廠商,然後間接類打壓中國製的廠商。但其實最後生活上受影響的是消費者。可怕的是:關稅提高的結果,很可能會於帶動大規模的通膨,提高關稅的品項越多,影響就越大。馬凱表示貿易戰的傷害要等7月6日開之後才開始。

川普多次在不同場合對中共貿易不公平行為表達強烈不滿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經六個多月的調查,確認中共通過各種行政手段或直接盜竊等方式,損害美國知識產權,對美國企業及勞工造成重大損失

中國「一帶一路」是什麼?「一帶一路」目的無疑是要擴大中國(人民幣)的影響力、消化產能、幫助區域建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公佈「一帶一路」政策,其中包含「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項發展計畫,目的在建立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區域的貿易運輸新聯繫,「這是我們至今所見地域最龐大的基礎建設計畫」。一旦成功,將有助中國經濟輸出過剩產能,發展區內期盼已久的基礎建設。

中國大陸的「一帶路」計畫總值高達21兆美元,完成後將有60國、44億人受惠,約佔全球人口的60%;一旦順利上路,中國可藉此和全球各國進行貿易。

對岸正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或危機,特別是鋼材和建築物料業。隨著當地勞動成本上升,中國需要將大量人力及低潛力的製造業設施轉移至海外,「一帶一路計畫」有望處理這兩項問題。

據瞭解,對岸也把絲綢之路經濟帶視為「資本融合及貨幣一體化」區域,更有野心的目的應該是:希望人民幣因貨幣一體化被各國廣為使用,而過去數年人民幣已開始在蒙古、哈薩克、烏茲別克、越南及泰國等地流通。宏利顧問團指出:中國提倡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就是要替「一帶一路」計畫提供資金。習近平更宣佈斥資400億美元成立「絲綢之路基金」,由中國的銀行監督運作。中國透過採取不附帶條件的政策,吸引那些需要融資協助、藉以發展經濟及基礎建設的國家,而備受資金、科技有限,或者是遭到經濟制裁、受制於世界銀行嚴格規定的國家當然會想要靠攏。據報導,中國已成為非洲大陸最大的海外投資者。

The Strategy, Ambition and Aftermath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One Belt, One Road|中文:一帶一路

中國其他挑戰:環境汙染及地緣政治+債務危機

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的代價是煤的耗用量佔全球一半左右,內地遭到污染的淡水高達70%;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地區每年有超過100日受到霧霾侵害,空氣污染濃度更比世界衛生組織的上限還高出2至4倍,國民健康堪憂

<0706更新>美貿易代表辦公室5日確定將如期於7月6日對中國商品加徵301關稅。中共於7月4日表示,在美國政策實施後將立即對相同價值的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依照目前局勢,美中貿易戰確定開打,雙方各向對方34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總統川普(特朗普)6月5日表示:未來兩週內會再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25%關稅,如果中共持續報復,不排除加碼對5,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關稅

「中國製造2025」計畫:工業機器人、軟體或先進機械方面投資的企業可獲政府資金支持

「中國製造2025」願景,推動者不只是中共高層,中國各地不現代化就會滅亡的企業和城市等基層也會是龐大推力。目標是從「製造大國」成為「製造強國」,2035年目標是中國製造業超越德國和日本等工業國家的製造業。東莞的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國軍表示:「如果中國製造2025是一輛車,車子已經發動了,而且肯定是在移動」。

張國軍表示「中國製造2025」提出前,東莞就已在進行自動化改造,具體啟動了一項「機器換人計畫」,政府每年為該計畫提供約3000萬美元的資金。東莞之後投入更多資金到其他自動化項目上,包括能證明自身價值的研究項目以及願意在工業機器人、軟體或先進機械方面投資的企業,都可獲得補貼和減稅等政府優惠,政府為它們出10%到20%的資金。官方文件顯示:智慧手機、傢俱、機械甚至製作蛋糕的公司都獲得了政府支持。據瞭解,東莞過去需要300多名工人的廠房,目前只需要100名工人,因為場內一半以上已經採取自動化。

相關關鍵字:微晶片產業或自動駕駛汽車產業。製造業。大陸股票

槓桿化(De-leveraging)。什麼是去槓桿化?  

所謂槓桿,狹義上是指資產與股東權益之比,廣義講則是指通過負債實現以較小的資本金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從而擴大盈利能力或購買力。所謂“去槓桿化”,是指公司或者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槓桿,把原來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一種做法

中美關稅對照

美國6月15日公佈1,102項中國商品清單,貿易值約500億美元,其中340億美元(818項)定於7月6日加徵25%關稅。另外的284項商品,價值約160億美元,將完成徵求公眾意見程序後,再決定開徵日期及稅率。

中共立即宣佈將採取「以牙還牙」的報復性措施,在同一時間對等值美國商品加徵同樣的關稅。中共於6月15日連夜趕製的清單計659項美國商品,其中545項將比照美國先行實施。

華府將於美東時間7月6日凌晨0點01分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由於地理位置時差,中共決定於7月6日中午12點零1分開始實施,稱中方絕不會「先開槍」。

美方考慮降低對消費者的影響,美國首輪課稅商品項目主要是中間材(Intermediate Goods,佔比52%)及資本材(Capital Goods,佔比43%)

其它商品及消費性商品僅分別佔4%及1%。

中共最終報復清單以民生必需品居多

農產品及食品(38%)、其它中間材(32%)、運輸設備(24%)、資本材(3%)、其它(2%),以及其它消費性商品(1%)。工業產品方面,中共列入石油、塑膠製品、醫療器材、液化天然氣等,7月5日,中共排除液化天然氣,稱將作為未來貿易戰的籌碼。農產品則列入黃豆、高梁、海鮮、牛肉、豬肉、乳製品、飼料、水果、堅果等。

關稅措施

川普6月18日表示已指示USTR加碼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7月1日告訴福克期新聞,提高中國商品關稅措施,不排除加碼到5,000億美元。據中共當局統計,2017年中國進口美國商品的金額為1,539億美元,美國則從中國進口5,050億美元商品。據美國的統計,2017年對華貿易逆差達3,750億美元。在川普表示不排除加碼到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後,中共不再「揚言對等值美國商品」加徵關稅。

可能出現非關稅措施的報復對打?

川普於6月27日發表聲明表示已指示行政部門運用新法或所有現行法律,阻止掠奪性投資,及加強出口管制。川普政府支持國會正在起草的投資限制法案,加強審查外商對「關鍵技術」或「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擁有知識產權的美國科技公司,在國內外的合資計劃。

有媒體表示:中共很可能會運用不合法的非關稅手段阻止美國商品入境,例如利用邊境檢查拖延通關時間,造成美國農產品及食品腐爛而被迫退貨。中共也可能鼓動消費者抵制美國產品。中共日前要求媒體不能再提「中國製造2025」計劃,否則將追究責任。

據瞭解,美方希望降低2,000億美元貿易逆差,中共提出增加採購700億美元美國商品。對川普政府來說,最終目的是要改變目前的美中貿易框架,確實進行貿易體制的改革。

後續

觀察USTR何時公告160億中國商品最終清單及加徵關稅的稅率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中國學者多勒(David Dollar)推測,這場戰爭至少會延續到2019年,由於美國經濟強勢,美國衝擊壓力會相對較小。他認為這是對川普來說勝算較大之戰,不會急於在中期選舉前結束對華加徵關稅措施。

觀察美國經濟,從失業率和勞動人口薪資著手?

據中時電子報的報導,美國失業率一度降至16年來新低,跌至4.3%。2017年5月美國的失業率雖再創新低,但美國勞動參與率卻由4月的62.9%滑落到62.7%,已經是接近 1970s的最低點。但美國勞動市場薪資始終不見明顯成長是另一隱優原本美國貧富差距也大,小民生活原本就不好過,通膨一來很多人的生活品質都會受影響,很多人買不起日常用品,經濟自然會更蕭條。經濟危機就可能出現。而且上一次經濟危機是2008年,已經隔了約十年了。結論:誰受影響?雙邊進口商(進出口貿易商)和終端消費者。試圖制裁中國的關稅,卻很可能同樣會重傷美國??影響一定會有,但程度會有多少範圍會有多廣,完全看合約細節,細節纔是決勝關鍵

美國對某些國家免除加課鋼鐵稅

3月初川普宣佈對進口鋼鐵和鋁材分別加課25%和10%的重稅,且23日起生效。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表示美國決定將巴西、歐洲聯盟、南韓、阿根廷和澳洲,從需要課徵重稅的鋼鐵和鋁材進口國家名單中排除。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7年單單加拿大、巴西、南韓、墨西哥和德國就佔美國鋼材進口量的52%。

此作法代表美國是要特別針對中國或某些國家的進口貿易制裁,但前提是不會過度影響美國的內需,也不會讓美國和所有國家關係緊張。川普雖然惡霸,但已經有專家表示他一條一條實踐他當時的承諾。而且他畢竟是經商起家,懂得算盤,身邊理財專才的左右手應該也多,應該不至於會犯下讓美國經濟慘輸的政策。

那對股票會有什麼影響?

因為很多時候亞洲股票都是跟著美國走,美國股票一動盪,全球就受影響了。川普是商人,他喜歡算計算機,可是我覺得他算的不夠周詳。美國如果現在整體經濟富裕不需要依賴中國製的便宜商品,也許這盤棋不會太糟,但美國的經濟顯然也沒有很好,所以才會出現大量印美鈔的現象。那他為什麼要打擊中國?這些年中國經濟體太強了,也許美國倍感威脅,也許這就是理由

#貿易逆差大,代表有極多數的美國人原本是依賴或慣性購買中國製的商品,而中國人買美國進口商品的人原本就不那麼多,所以美國人生活上受到的影響絕對遠遠大於中國。

什麼是301條款?

根據美國西元1974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301條款,美國貿易代表與總統可應申訴或自主決定對外國政府「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貿易措施發起「301調查」,並採取單邊制裁措施,如撤銷貿易優惠、徵收與受損規模相當的報復性關稅等

在全球貿易體系建立前,美國大量運用301手段保護國內產業。301是片面制裁手段,主控權通常都在大國手李,美國在1970、1980年代,常用「301調查」手段處理對他國的貿易逆差。也就是,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歷史事件:1980年代前後,大陸尚未崛起,日本是當時對美國貿易順差最大的國家,美國在1976到1989年間,對日本鋼鐵、電信、醫藥及半導體等製造業發起14起301調查。

除一般301條款,美國1988年在1974年貿易法基礎上設置針對智慧財產權的「特別301條款(special 301 )」與針對重大貿易障礙(市場開放)的「超級301條款(super 301)」,並於1989年首次執行超級301條款協商後,日本最終開放相應的國內市場。

  • 3月25日新聞標題:美中貿易戰使美股暴跌
    全球股市市值一夕蒸發9000億美元(約26.25兆臺幣),創2年多來最大單周跌幅,帶動黃金、日圓行情彈升。「股神」巴菲特也未倖免,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共同創辦人佩吉4人財富淨值1周縮水約7000.8億臺幣。
  • 蘋果和大陸的關係:大陸是蘋果除美國之外的最大市場,也是蘋果產品的最大生產基地,大量的蘋果產品從零件生產到成品組裝都在那裡完成。
  •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日前表示美中貿易戰對產業影響「1%都不到」。
  • 今年1月川普(Donald Trump)語出驚人地表示,當初支持中國大陸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是錯誤決定。接著,美國接連對太陽能電池、洗衣機的防衛措施,對鋼鋁課徵懲罰性關稅,緊接著宣佈301調查結果。

關鍵字:經濟制裁手段,貿易體系規範,貿易戰爭,貨幣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