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是我讀過最好的一本介紹中國哲學的入門書。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縣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馮友蘭出生在一個「詩禮人家」,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和把那個時代許多讀書人一樣,馮友蘭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好不誇張的說,經史子集爛熟於胸。青少年時,也就是1912年,17歲的馮友蘭進入上海公學,1915年考入北大哲學系,1919年去美國留學。從他的經歷來說,有著明顯的時代印記,像錢鍾書,季羨林一樣,馮友蘭對中國文化理解很深,特別是中國哲學,同樣對西方文化也有著極深的理解。

馮友蘭曾自擬「三史釋古今,六書紀貞元」一聯,總結自己的得意之作。三史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三套中國哲學史著作。六書是「貞元六書」即《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6本自成體系的哲學。可見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上的造詣很深。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本是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哲學而用英文寫就的,後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譯本」,且出版後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有限的篇幅講解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

1﹒詳略得當,書中把中國的主要哲學思想諸子百家,新道家主理派,新道家主情派,理學與心學,中國的佛學做了詳略得當的介紹,它又是「馮先生的哲學與哲學思想融鑄的結晶。」馮先生在該書的自序里也說,此書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故可謂,「擇焉雖精而語焉尤詳也」。

2 脈絡清晰,作者按照中國歷史的順序主義,以主要哲學家的思想為線,介紹各個時代的中國哲學,思想之間的異同,時代的背景都有介紹。讀者能清晰了解各種思想的來龍去脈。

3﹒視野開闊,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雖是蜻蜓點水,仍不失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西方哲學的了解,講解中國哲學時提到西方哲學更是難得可貴,比如講莊子時提到斯賓諾莎的思想。

4﹒文體暢曉,書中文筆通暢,讀起來毫無阻滯之感。

馮友蘭先生曾說:「良史必有三才: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馮友蘭先生才,學,識三者皆備。

這本書也得到了好多著名學者的推薦。

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李慎之

  中國哲學裡,我推薦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部頭很小,講中國哲學發展的基本過程和問題。它本來是寫給美國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對於所學專業不是哲學的學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 陳來

批評的聲音也有,著名哲學家牟宗三說」所以很早我就說他這本哲學史是膿包哲學,膿包的特性是外皮明亮精光,但不可挑破,挑破便是一團膿」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恐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對我來說,這是本能讀懂的中國哲學書。

順便提一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讀起來就想當費勁,書中有大量的佛經,諸子百家的文章直接大段大段的引用,對我們普通讀者來說,讀懂很是困難。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作為入門讀物,其實已經挺深的了。這部書好像是因為公版了,所以有各種版本。馮有蘭的理論體系相當精到,比如書中提到的比較觀點,認為土地的厚質感、穩固性與海洋的流動性,磅礴感相比,似乎中西方人的人文特性大有相連之處,古老的華夏文明講究的是溫柔敦厚,而希臘文明為人仰止的卻是自由強健。再如關於「家邦」與「城邦」,如果將華夏文明與希臘文明進行對比,華夏的家族制度,古希臘的「城邦」文明,確實不無道理。

伴隨著屈辱、自強的意識,近代中國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風雲變幻與其說是體制思想全方位的顛簸,不如說是這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焦灼史,在焦灼中吶喊,奮進,苦悶,受難。比如林毓生的《中國意識的危機》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分析,貫穿他全書觀點的主線是從洋務運動開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對民族復興作出的各方面努力,閃現出來的都是牢牢的抓住「思想」這個根本不肯放手,他們都以為只要從思想上改造好了,中國的問題就解決了,在這中間,可能洋務派的行為是最讓人理解為非「思想」的,事實上他們在學習西方科技,軍事的同時死死不放傳統的體制和思想,而目的正好是以西方的先進技術來強大清朝的軍事經濟來維護鞏固傳統的思想體系,目的還是在保存強大這一思想理論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的行為根本上還是將思想意識放在第一位。這就更無需說後來的辛亥革命到五四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了,任何一派都是將思想這個基點抓住。

總之,《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經典,比現在的一些所謂哲學史教材,更有歷史感,有作者個人的體會在裡面。


我之前看過這部書,但是蠻吃力的,大段大段的直接引用的古文太多。我從此打消了任何考據類「哲學史」的興趣。

一般說來中國文人喜歡寫「歷史」,而且一般總的想法是,把自己的某一種思想編進歷史。這是一個非常危險和「險惡」的事情。

在春秋時代,孔子做春秋,就說,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馮友蘭先生,做中國哲學簡史,實際上也是有這個想法。他的想法實際上要說的是

中國人的生活不是宗教的,最終是哲學的,從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境界,的四個境界中,第四大就是超道德的哲學境界。

  1. 自然境界中,為人做事順著本能或社會的風俗習慣,這些是隨意殺人強姦的人或者完全隨波逐流的人。

  2. 功利境界中,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我們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在功利境界中打滾。

  3. 道德境界中,人理解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所以為社會的利益行事,這種人是孔孟,是文天祥,是梁啟超。

  4. 天地境界之中,人為天民,為了一個超乎世事的理想而行動。達到這個層次的人會「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為了說出上述結果,馮先生梳理了中國三個哲學高峰時期:

  1. 先秦,先秦階段,本書按照西漢司馬談(司馬遷他爹)所著的「論六家要旨」,將諸子百家分為六個派別: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2. 漢唐,從漢朝到唐朝的不到一千年時間裡,是既有的先秦思想們互相碰撞融合,再加上外來佛家傳入,並於本地學術學派結合的一個階段,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鼎峰。

  3. 宋至今,這個階段之中,各個學派教派基本都在繼續平穩發展。不過,人們經歷了道教和佛教禪宗之後,對超道德價值的興趣上升,所以儒家的經典為了滿足時代的需要開始被重新演繹,對其著作有了很不同的解釋和發揮。這種演繹從唐朝有端倪,到宋朝後才算大成。新儒家是中國儒家、佛家、道家、道教的綜合結合,代表了一種思維進步。

清朝還有一個「回到漢代」運動,支持該運動的人認為儒家古籍本身的含義被後來的道家和佛家混淆了,應該回到把解說方式退回到漢代,保持本土純粹。

這就是我看到的《中國哲學簡史》的大致路數----一個我很不喜歡的路數。

1,梳理歷史,不一定,而且很不一定能夠創新未來。梳頭,梳頭,頭髮還是那個頭髮。

2,打扮歷史,夾帶私貨更沒意思;

3,中國的哲學家,實際上是哲學史家,這個「史」,發音與「shi」。

所以我覺得中國沒有啥哲學家。而用一本《中國哲學簡史》而成為哲學家,不合適,應該是好老師,還可以一說。

因為袁騰飛,就不說自己是歷史學家。


在多數外國人眼裡,尤其是在國外的哲學界和思想界,有一種普遍的誤解,他們認為在中國不存在哲學,也沒有邏輯思維。所有的思想都是基於直覺感知下產生的。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後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使所有看到此書的老外對中國有了從新認識。

馮友蘭(1895-1990)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畢業於北大哲學系,獲得美國印度多所學校授予的博士學位。一生著述無數,雖然說不上著作等身,但其對中國哲學研究的貢獻有目共睹。而《中國哲學簡史》也是馮先生再版次數較多的一本書,雖然1948年就有了英文和其他外文的版本在世界各地流傳,但一直到了八十年代才有了中文譯本,才讓我們這些不懂外文的人能夠得以拜讀。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因為是針對美國佬所寫的,所以在我們看來通俗易懂,適合所有對中國哲學感興趣的人讀一讀這本書,書中從諸子百家到儒釋道,從原始哲學起源到對於哲學未來展望都有精妙的論述,對大致中國哲學的系統歸類,並從歷史政治社會等角度對各種哲學流派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可從本書內尋到自我的興趣愛好點而深入閱讀相關流派的作品.

總的來說,《中國哲學簡史》是一部可讀性很強,即便是零基礎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的有關哲學的書籍,推薦大家抽時間好好閱讀一下。


《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本書就是當今中國人繼承中國傳統、中國文化的最基本的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首選北京大學出版社的。

這個版本是馮友蘭先生生前親自指導早年在清華時的學生,也是大師級學者塗又光翻譯的,是馮先生認可的唯一版本,也是北京大學出版社擁有的唯一版本。另一個譯本是趙復三翻譯的,這個譯本是馮先生去世後,由遠在美國的宗教學者趙復三翻譯的,這個譯本有兩大特點:譯文典雅,但晦澀難讀,極雅俗共賞的著作譯成了艱澀的學術專著;另一個是版本很爛,今年這個書商出明年那個出,幾年就有新世界、新星、長江文藝、北京聯合等等的版本。可以肯定的是,讀者首選的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譯本。

2017年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給每個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贈送的《中國哲學簡史》就是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以宏觀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及文化進行了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講解。在僅僅20萬字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中國傳統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字字璣珠,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洋溢而出,講中國哲學卻滿紙寄託著對現實的人文關懷。《中國哲學簡史》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同樣,它也是廣大讀者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借鑒中國傳統智慧、啟迪現實人生的入門書。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可以影響大眾一生的文化經典。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央紀委、教育部、中組部等等眾多單位、媒體、專家推薦的讀本。季羨林、陳來這樣的學界巨匠推薦,易中天、蒙曼等在大眾中影響鼎沸的學者也推薦閱讀,於漪等中學名師還在推薦,連白岩松這樣的輿論領袖、趙啟正等政界高官、丁小兵等勞動模範、楊振寧等科學大師也都推薦。

尤其是,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還是教育部指定的「大學生必讀的100本書」「中學生新課標閱讀書目」。也就是說,這本書可以從娃娃讀起呦!

其實讀者早有共識: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是中國人的根本讀物,做中國人離不開中國傳統,繼承中國傳統首選的就是《中國哲學簡史》,它是值得中國人人手一本的傳家之書。


馮友蘭版本的中國哲學史和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要都是哲學類入門圖書,其中淺顯易懂的摘要原著的核心內容並加以注釋,本人認為,非哲專業,可以先看胡適後讀馮友蘭。

但是,從內容而言,各有偏重。

馮老的中國哲學史其中的先秦哲學部分非常完善,尤其是將玄之又玄的道家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介紹的相當完備,但是,佛學部分則略顯牽強。

再來說說胡適版本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胡老的這本書堪比哲學界意識流,散文痕迹很重,行文流水,讀起來非常吸引人,但是,為什麼國內學界,尤其是哲學界並沒有推薦這本書呢。原因有二,一政治因素,來自外因,在此不過多闡述,二則是書本身的原因,這本書寫於馮老的中國哲學史綱要之後,很有點與之一決高下之意,所以在書中,明顯有碾壓和胡適風格問題之意,尤其在佛學部分,明顯有超越馮老之意。然而,整本書有太多胡老的一家之言,也就是主觀意識形態表露無疑,因此,不夠客觀。多年來,並沒有入國內哲學泰鬥法眼,也並沒有以教材形式出現在哲學專業學生的面前。

但從我個人角度而言,如果經歷和基礎有限,推薦胡老版本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淺顯易懂。讀後,再讀馮老的版本,相輔相成,各有利弊,讀了兩本之後,會更加了解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 有能力的再讀古籍經典,四書五經。


我對哲學的了解,是點點滴滴的,一會兒佛教上這樣說,一會兒道家那樣說,一會兒儒家又一說,一會兒哲人大家又有新說,各說各的,弄得我稀里糊塗統統統,迷惑不解,隨著歲月的磨礪,思想認識的積累,對大千世界萬事萬物有了基本的認識,偶讀馮友蘭巜中國哲學簡史》,讓我腦子清楚了許多,如醍壺貫頂,把各門各派對世界的認識、對點人的認識,統統列出來,讓人看得一清二楚。另一點是,把很難懂的事,說得較易懂,這點也是很難得。讓人對抽象的概念,有有了具象化的理解。


講馮友蘭的這本書就不得不提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兩者相比,前者精微細麗恢宏,後者大氣簡略明了,各有千秋,總體來說馮的偏理性專註是優秀哲學家,胡是哲學家頂級學者更是儒家。淺薄之見。


在以前大家都說是好書,有讀。現在人也說是好書。很少讀。有高中以下的大都似懂非懂。中國哲學是啥?又像歷史又像文學又像經書又像歷史警句連說的普及讀物,失傳?有自覺學的例外。馮友蘭再馮友蘭還需馮友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