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话,不能断章取义,即,不能单单看这么一句,要结合TA说这句话话的全文,最好还要结合当时TA说这句话的情境。

许多名言名句,就因为断章取义,意思都变味了。

举个例子:

「父母在,不远游」。

只看这句话,意思是要求世人,父母在世,不要跑太远。

但是,其实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即这句话完整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原来,孔子的意思不是说不要跑太远,而是可以跑太远,但是要有一定的去处(不要到处浪)。

所以,单单看题主说的白岩松的这句话,其实会觉有点莫名其妙,因为一个民族,比如我们汉族,大概有十几亿人吧,那肯定是分分秒秒都有人在用手机,比如现在凌晨两点了,作为夜猫的我,还在用手机,即一天到晚,24小时的分分秒秒,我们汉族都有人在用手机,都离不开手机,我们有的人拿著手机在工作著,有的在娱乐著。还有,其他民族应该也是这样吧,分分秒秒都有人在用手机,也都离不开手机。即,这么理解的话,那全世界的民族都是没有希望的。

因此,为了更好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看下白岩松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原话是2017年11月29日,白岩松在「潘谈会」的谈话。网上已经有人整理了原文。

不过原文太长了,截取这句话出处的一段:

「现在的中国人不发呆,没时间发呆,中国不会成为一个创新的国家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开始能有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发呆的空间,起码让手机每天离开你有几段比较远的时间,中国才有希望。我不认为一个分分秒秒离不开手机的民族有希望,恰恰相反,我觉得手机正在成为手铐。」

看到这里,我们立即就明白了,原来白岩松是想要表达手机占用了个人太多的时间,以至于此人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即白岩松提出了他个人关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焦虑:手机太占用每个人的时间了,手机成为我们打发时间的重要器物了,但是时间是宝贵的,我们需要有发呆的时间。

对于白岩松的这种焦虑,我是认同的。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过度依赖手机,这种度过依赖,说得不恰当一点,会使一个人成为一块砖头。即,一个民族出现越来越多的砖头,那自然是没什么希望的,需要出现很多螺丝钉、高精尖的计算机、书本等各种各样的人才,这个民族才有希望。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静心思考的时刻,需要放下手机,关心一下身边的人,需要放下手机,进行深度地思考。因为手机上面,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东西,都是「快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过多的人将时间、精力浪费在这些东西上面,不利于这个国家的技术创新,不利于整个民族思想的沉淀……

以上=


白岩松此语无疑重点警示当下中国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十分危险。手机集媒体之大成,成为各种信息和通联工具的集中载体。人们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离不开手机很正常。但凡事须有度,若须臾不可游离,则成了工具的奴隶。尤其是对思想尚不成熟的青少年,负面影响更大。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会让人变得肤浅,对独立思考而言,过分依赖手机只会导致人们思维能力退化。


我相信分分钟把手机拿在手上的人是没有的,一个民族的人都分分钟离不开手机更是不存在的。如果真有这样的民族,那这个民族一定是没希望的!但这个前提是不存在的,所以这句话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没有现实意义的。


此问题我个人觉得现在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君不见过马路地头看手机的,开车玩手机的,坐车玩手机的,吃饭玩手机的,和人说话也玩手机的,上班玩手机,上学玩手机的,如此种种,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充电的路上,这样下去,何谈希望?必须重视,引起每个人的注意!


这不很简单嘛,看看现在休息的 下班回家的 甚至有些走路的 一些年头下来 有几个视力还很好的,现在的小学生都全是智能手机 ,拿自己来说 读书的时候7 8楼高的广告都能看的清楚上面的电话 现在马路对面的都看不清 难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