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看看這位校長如何走出一條“文化育德”之路?


“育人要育根,教育要還魂”。近年來,深圳市南頭城小學在校長周玉萍的帶領下,通過發掘“古城大美”,讓孝德文化浸潤兒童心田,讓悠久厚重的古城文化在新時代“活”了起來。


南頭古城,作爲深圳市一座歷史名城和人文富礦,記載着千餘年曆史足跡。創辦於1801年的南頭城小學,就坐落在著名的南頭古城中,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建校歷史。其前身是清代的鳳崗書院,是深圳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亦是深圳公辦教育的發端。


擁有如此厚重歷史和文化積澱的百年老校,如何在傳承南頭古城歷史文脈的重任中辦出新時代的特色?



1

迴歸原點,發掘“古城大美”


2011年底,一部10多萬字的《深圳市南頭古城保護規劃(方案)》面向社會公開發布。


一年後,周玉萍調任南頭城小學校長。


成了“南頭古城”人的周玉萍思考最多的一件事是,如何把南頭城小學辦好?如何延展古城的美?


周玉萍在聽取教師意見和借鑑前14任校長治校方略的基礎上,與師生共同念起了“古城大美”四字經。


“這裏的‘古’,絕不是守舊、復古的代名詞,而是迴歸深圳這座城市的源頭——南頭古城。”周玉萍說,“南頭古城是深圳的原點,南頭城小學是深圳公辦教育的原點,也是我和學校共同成長的新起點。”周玉萍眼中的“城”,是學校與南頭古城的共存共生,打造“文化引領城市教育的老社區新樣本”。她眼中的“大”,強調“小學校”要做“大教育”,多元一體推動師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成長。最後的“美”是想達成的目標。


周玉萍常常引用費孝通先生的這句話勉勵師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南頭城小學,她希望師生各美其美、相互欣賞、共同成長,從而成就校園之美、學生之美、教師之美、古城之美。


有了頂層設計,如何實現學校“培養古城美少年”的育人目標?


“文化育德。”不假思索,周玉萍腦海裏就蹦出了這樣一個關鍵詞。


周玉萍從教幾十年,對文化有着深深的情懷。她常常引用《道德經》中的話與師生共勉:“經書爲稻粱,史書爲餚饌,諸子百家爲醯醢。”她重視讓兒童從小閱讀經史子集,豐富他們的心靈。


基於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和老校長們辦學理念的傳承,源於“中華魂傳統文化”的弘揚和深圳市學生八大核心素養的養成,周玉萍勾勒出學校的發展圖譜:成就學生“新三好”(好品德、好習慣、好才藝)品質,爲學生成長的“五美素養”搭建扶梯,即孝德美——孝親敬長,習慣良好,尊重生命;書香美——熱愛閱讀,傳承文化,視野開闊;健強美——體魄強健,意志堅定,樂觀向上;藝術美——多元發展,學會欣賞,樂於表現;科技美——思維理性,批判質疑,實踐創新。


如今,學校以課程建設爲依託,關注課程實施中的育人目標和實現途徑,已經建構起“古城大美”的課程體系,涵蓋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自選性課程和綜合性課程。“一條‘以課程體系化促學校發展特色化’的文化育德之路已經初見成效。”學校教科室主任郭丹丹介紹說。



2

孝德文化爲始,做養成教育


孝,中國傳統美德之首。坐落在南頭古城的文天祥祠,記載着文天祥囑弟養母撫後的“孝”道故事。


自從來到南頭城小學,周玉萍就把“孝德”作爲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並踐行。在她眼裏,“百善孝爲先,孝爲德之本”。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周玉萍和團隊精心設計孝德長廊,不僅在牆壁上篆刻有不同時期的“孝”字,還展示了各種孝老敬親的故事。如今,孝德文化長廊已成爲南頭街道辦事處打造孝老敬親街道的重點工程。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文化育德讀本》教材的學習外,周玉萍讓學生每天中午拿出固定的30分鐘進行經典文化海量閱讀,其中“孝德篇”是必讀、必背內容。


周玉萍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賬:學生如果每天能夠確保30分鐘的誦讀時間,那麼每週就有150分鐘的誦讀時間,每年就有4500分鐘相當於75小時的誦讀時間。小學6年下來,孩子們就有450小時的誦讀時間。“有了這樣的文化積澱,習慣成自然,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就相對容易,他們就能慢慢內化於心、外顯於行了。”周玉萍說。


同樣酷愛中國傳統文化的五(2)班“吟誦班”班主任程文潔,對周玉萍的想法表示贊成。她說:“以孝德主題爲例,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讓學生認識孝,通過活動說孝、唱孝、演孝,讓孩子入腦入心。”


除了給兒童強大的文化基因種子,還要通過“施肥”讓這些種子開花結果。於是,周玉萍和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丘寶蘭等設計了“日行一孝”活動,讓學生把孝德記於心、付諸行。


學校倡導孩子們每天下課回家,要爲父母家人做一次家務、說一句問候語等。學校還專門製作了“孝德篇”活動冊,讓孩子們每週挑選出精彩的活動照片貼在冊子上,附上活動內容及親身感受。


正是這樣看似普通的活動,讓孩子們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改變。


六(3)班學生謝源發現外婆不會用智能手機,滑屏像用手抓蟲子,一不小心“蟲子”就跑了。於是他耐心地告訴奶奶怎麼滑屏,怎麼鎖屏,慢慢地,外婆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了。


“以前,我看到母親做這些覺得司空見慣。孩子的這一舉動,讓我心靈一震,我得重新認識孩子,反思自己對待母親的態度。”謝源媽媽對記者激動地說。


不僅如此,學校以重陽節爲契機,將每年農曆九月定爲孝德文化月;每月都有“孝德美少年”的評選;每學期有孝德主題班會,邀請家長分享孩子的孝德故事;每年評選孝德家庭;還有走進敬老院的活動,讓學生爲老人講孝德故事、演孝德小品等。


“除了孝德篇,學生在校園裏誦讀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他們的道德修養與文化素養都得到了提升。”有着24年班主任經驗、現爲二(3)班班主任的邵莉萍說道。


如今,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學習已經成爲師生餐桌上的“文化家常菜”。德育處主任林海鷗介紹,“家常菜”標配是這樣的:每天一誦,中午30分鐘文化經典讀誦吟;每週一課,學生要上“中華十德”思品課,課後撰寫誦讀心得;每天一查,行政人員每日要逐班進行檢查反饋;每期一演,學生要登上古城“風雅頌”大舞臺進行文化主題的展演;每年一評,即學生閱讀文化經典後,鼓勵他們參加香港經典翹楚榜的考覈活動,讓他們把傳統文化經典讀起來、背起來、用起來。


“學生成長遠比分數重要,學校要通過文化浸潤,讓學生實現從普通人到文化人、道德人的轉變。”周玉萍把學生的成長看得比成績重要得多。


2013-2017年,學校承擔了教育部“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養成中的作用研究》,周玉萍帶領課題組深入教學一線開展研究,因爲理念新、實踐性強、成效顯著,最後專家組給予了“優秀”等級評價。


目前,學校把國學經典納入必修拓展性課程,經典誦讀涵蓋了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兒童文學經典和科普經典等內容。不僅如此,學校還把這些經典的學習與升旗禮、畢業禮、遊學活動、家庭教育、社區活動、考覈評價有機結合起來。


“養成教育,影響人一生。學校培養人才,要注重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年養德;要讓學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周玉萍這樣倡導,如是行動。


3

“玩轉發明”,讓文化“活”起來


深圳是經濟特區,也是科技創新之城。


如何讓牌樓、南城門、縣衙等老景點以及一些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


周玉萍搖身一變,給自己定了一個全新的角色——“製片人”。


在她的引導下,學生對傳統經典文化故事進行改編,自編自導了“臥冰求鯉”的動漫片。所有的人物、人物穿戴的衣服,都是教師張志偉指導學生用陶土、超輕黏土等捏製的,最後利用繪畫、編輯、動漫技術一幀一幀地製作出來。


學生不喜歡過中國年,喜歡過洋節,周玉萍與信息中心主任鄧偉、科學課教師一起行動,讓學生自導自演動漫《過年》,利用古城風貌,把傳統年節的習俗進行挖掘,再用2D技術進行呈現。這部動漫播放後,學生對中國年的文化味道體會得更深刻了。張志偉帶領學生創作的系列動漫片,不僅獲得了國家和省市級重要獎項,而且助力學校成爲深圳市乃至全國動漫教育的龍頭學校。


“育人要育根,教育要還魂。”周玉萍在許多場合,提醒師生們要深深知道我們“身在何處,身向何處”。


在周玉萍的倡導下,探密南頭古城、再現古城記憶的“玩轉發明”深深紮根在每一個學生心裏。


美術學科組組長肖棟昆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爲用足南頭古城資源,用足博物館資源,他陪周玉萍不知在古城內外、博物館上下跑了多少趟。後來,肖棟昆又帶着學生尋找古城古蹟古物,包括民間出土的瓷器、青銅器等,先教學生繪畫,然後進行拓印。


今年,南頭城小學承接了深圳市“南頭古城,我的家”的項目式學習任務,這個任務涉及“南頭古城從哪裏來”“南頭古城怎麼樣”“穿越歲月到古城”“我爲南頭古城代言”“傾聽古城遙遠的對話”“觸摸古城深處的靈魂”等6大類別,學生將會更深入地瞭解報德宗祠、軍事要塞、育嬰堂、文天祥祠內蘊藏的故事。


“學生與南頭古城結緣,他們就會慢慢學會做社會和社區的主人。”學校副校長、課程研發組副組長王廣春告訴記者。


“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歷史,知曉南頭古城的歷史,我們花再大的功夫也值得。”對於學生的發展,對於學校傳統文化的弘揚,周玉萍充滿希冀,信心滿滿。


*周玉萍,現任廣東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城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語文特級教師,教育部首批骨幹教師,教育部跨世紀園丁工程中小學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班學員。承擔10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課題。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姜思羽

商務合作請聯繫中師君(微信號zgjsbhh)

微書店合作請聯繫孫老師(微信號eastsht)

薦讀

教師退出機制:這裏8年間6000人提前退休

課堂“九思”: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九大途徑

李鎮西:學生教我當老師

中國教師報投稿指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