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一說到「德械師」,那是很能讓人格外興奮的,尤其是那些只喜歡從地攤傳奇、神劇和自媒體中瞭解歷史的國粉們,就更是會激動的流出哈拉子來。

其實當年根本就沒有德械師這個建制,也沒有德械師這個說法,不信的話你去翻國軍的舊檔案,或者閱讀改開以前的相關記述,看看能否找到「德械師」這三個字。這所謂的德械師,大概也就是最近這一二十年以來先由某個寫手這麼說了,然後在各網路論壇和自媒體上以訛傳訛叫起來的。

但如今太多的自媒體讀者不管那麼多,只要看到戴了德式鋼盔的,便迫不及待地驚呼:看!德械師!

圖1 戴了德式M35鋼盔的國軍

德械師一說流傳的如此之廣,應該與戰前那幾十個調整師的德械有關。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份《陸軍改革建議書》被德國軍事顧問團奉獻給老蔣,提出了以有限的物力財力,分批分期完成60個師的整編計劃。這就是國軍三十年代60個整編師方案的由來。

根據這個方案,1935年下半年開始,分兩批對20個單位進行整編。

第一批10個單位是:第2、第11、第14、第25、第36、第57、第67、第87師等8個師和第2師補充旅、教導總隊。

第二批10個師是:第3、第4、第6、第9、第10、第27、第80、第83、第88、第89師。

這其中,第2師補充旅和教導總隊並不是師,但略等於師,因而後來也就籠統地和其他18個師一併稱作調整師了。

由於此時這20個單位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因而只得在編製體系方面進行一些調整,故又稱其作調整師。又因為這20個「調整師」均是在1936年、也就是民國二十五年完成的,故稱「二十五年調整師」。

調整師的編製:每師轄2個旅、每旅轄2個步兵團,每團轄3個步兵營,每營3個連,每連3個排,每排3個班,每班分步槍組(7人)和機槍組(5人)。師直屬炮兵、工兵、通信、輜重兵各1個營,騎兵、特務各1個連,衛生隊。極少數的師還有1個戰防炮連和1個高射炮連。步兵團直屬1個通信連,1個小炮連。營另轄1個重機槍連,1個迫擊炮排。

不過呢,這僅僅是書面上的編製,實際上這20個師不同程度都有缺編,沒有一個完全編滿了的,但相對其他國軍,其編製裝備卻是最精良的。

圖2 正在操縱37毫米戰防炮訓練的調整師炮兵

1937年,本來還在繼續調整第三批、第四批的20個師,但尚未調整完成,全面抗戰爆發,這後20個師的調整也就半途而廢,所以到抗戰爆發前,國軍總共就那先期調整的20個師,被作為甲種師使用於戰場。

大概就是因為調整師是採納了德國人的建議,訓練中又有德國軍事顧問的參與,裝備、裝具中又有部分德械的緣故,因而被今天的許多人稱作德械師。

實際上,這所謂「德械師」的德械與德國陸軍師根本不是一回事兒。來看一看調整師與戰前德步兵師的重裝備(火炮)配備情況:

國軍調整師(1937年標準):75毫米山炮12門,20毫米機關炮18門,82毫米迫擊炮18門。極少數的師有37毫米戰防炮4門和20毫米高射炮6門。

德軍步兵師(1939年標準):150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6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20門,37毫米反坦克炮75門,20毫米高射炮12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50毫米迫擊炮84門,火焰噴射器9具。

看到差距沒有?調整師與德步兵師的裝備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上。

不僅火炮的數量嚴重不等,更不等的是這所謂的「德械師」中,從槍到炮來自多個國家,並非純粹德械。比如其裝備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和pak35/36式37毫米戰防炮,就購自瑞典,士乃得75毫米山炮購自法國,奧利岡20毫米機關炮和蘇羅通20毫米機關炮購自瑞士,伯萊塔20毫米機關炮購自喜大利,二十年式82毫米迫擊炮則系金陵兵工廠自產。當然由於瑞典、瑞士與德國的特殊關係,其所造的各型火炮,就是德式,是可以算作德械的。

這「德械師」的輕武器,也並不都是德械。調整師中,步槍是採用德制毛瑟標準型,或中國的仿製品中正式,這是比較接近德軍的。輕機槍則不同,德軍普遍裝備的MG34通用機槍在調整師中並沒有被採用,他們使用的是捷克ZB26輕機槍。重機槍採用仿馬克沁的24式水冷重機槍,這槍倒是仿的德國貨,但數量又不同。調整師每個步兵營建制內有一個重機槍連,共6挺重機槍,而德軍步兵營的重機槍是12挺。

圖3 良友畫報封面上頭戴德式鋼盔的國軍士兵

「德械師」中最象德國鬼子的德械,應該要算官兵頭上戴的德制M35鋼盔了,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將調整師認作德械師的最主要看點。這鋼盔真的很好看,不僅今天的人們看著好看,就是當年的人們大概也喜歡這樣式,從可以搜到的很多抗戰期間出版的畫報的封面上,可以發現大量戴這種鋼盔的國軍圖片,給人的感覺好像這是國軍的標準鋼盔似的。實際上當年這德盔本來就不多,這些戴德盔的部隊絕大多數又都在抗戰初期的上海、南京諸役中遭受重創,所以,從進入抗戰第二年開始,官兵頭上戴這種鋼盔的,怕是百分之一也沒有。

如今德械師在自媒體上炒的是熱熱烈烈,如果約定俗成,以此來代指當年的調整師,倒也沒什麼不可,但必須說清楚,這只是改開以後纔有的新製造,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麼一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