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多讀書出自一篇文章《我的讀書經驗》,文章中指出書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要精讀的,第二類是可以泛讀的,第三類是僅供翻閱的。問題的描述的說了第二類和第三類,那我就先說下第一類,所謂精讀就是說要認真的讀,既要理解作者文中之意,又要理解作者話外之音。所謂泛讀就是粗略的讀知道書中大概講了什麼內容就可以,但是需要了好的情節可以精讀。所謂翻閱就是像看報紙一樣大致瀏覽下就可以了。

那麼那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其實很好找,所有古今中外沉澱下來的名著都是值得精讀的,因為那些不好的書經過時間的淘洗已經淹沒在歷史塵埃之中了。泛讀,我認為所有的書都可以從泛讀開始,當你覺得它有興趣有內容之後可以對整本書,某個章節精讀深入了解它的思想。如果覺得索然無味那就大致了解下就可以了。翻閱的話就更容易了,看一下標題就能知道值不值得深入閱讀,比如娛樂、美食、旅行這些雜誌報刊等等

關於讀書,馮友蘭先生還總結了四點(一)精其選(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首先精其選我個人理解有兩個意思,一是當你拿到一本書是選擇精讀,泛讀還是翻閱就是一個選擇;二是你想看某個專業的書是選擇哪本,選擇正確的書能夠更助於自己理解某方面的知識,不知道選擇哪本時候可以諮詢下朋友,亞馬遜噹噹看一下評論等。

其次是「解其言」,這就是要懂得它的文字。語言文字有中外之別,古今之別。並且中國古代漢秦、唐宋、明清的文字也不盡相同,所以讀書要理解文字的意思,這就需要多讀多理解系統學習,也可以藉助工具書理解文章意思。

然後是「知其意」,有句老話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所以說我們除了要理解書中所表達的含義還要理解作者的「話外之音」。有些思想感情文字是表達不充分的,就要自己體會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知其意就是要尋找這種作者不可言傳的感情。

最後就是「明其理」。知道作者表達的感情之後了解作者想要說明的道理,結合自己的感悟應用的以後的人生中,所謂學以致用。把死書讀活,做到書為我所用;把活書讀死,就是把我為書所用。能夠用書而不為書所用,讀書就算讀到家了。

還有一個讀書萬能法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可以給點個贊或者加個關注~


就問題回答問題!

從問題的描述來看,馮友蘭老師推崇的是泛讀書,這個泛讀有點像現在說的『跳讀』和『略讀』的方法。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能以最快的方法和速度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識!

但是弊端也非常明顯!

1.你不一定能抓到書中其中真正的重點和精髓

2.當你看完也許就忘了

3.很多地方其實都是一知半見,而自己卻不知道

有句話不是說,明明懂的很多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大概就是有些相同的道理!

不是說這種方法不好,因為其實這種方法是有需求的,另外也是可以訓練的!這裡我就大概的跟朋友們說些訓練方法!

需求:

1.掌握超級記憶力!

2.掌握速讀速記法!

3.構建確定自己的知識體系!

4.最好掌握思維導圖

為什麼我建議你要學會這些需求呢,因為讀書讀了吸收掌握才是知識,否則只是信息!

那麼現在講方法

1.一定要多讀多想多記筆記

2.盡量先讀同一類的書,然後在拓展閱讀

3很多一知半解的知識不懂不怕,但一定讀完要查,然後要記住

4.要學會專註!

5.要學會刻意讀書,多去練習跳讀,多讀慢慢的你就會發現,速讀自己也就會了!

備註: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


我是陳問禪,關注我,一起讀書,攜手尋找有趣靈魂,這是我手機回答,有更多疑問,歡迎留言!


我們為什麼讀書?若說是為了建設祖國,為人民服務,好像沒有那麼高尚;若說是為了陶治情操,修身養性,好像沒有那麼優雅。我在書中沒有看到"顏如玉",沒有看到"黃金屋",更沒有看到"千鍾粟"。

最初讀書,只是因為興趣。和許多人一樣,吸引我的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大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課外閱讀。但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能看到的書是極其有限的,大多是父親不知從哪兒借來的武俠小說和民間故事之類,且讀的很匆忙,因為要還。現在還依稀記得,這些書中居然有一本晚清小說《海上花列傳》,不過我那時跟本看不明白。讀的最多的,是毛宗崗評點的《三國演義》,這是家裡唯一的一套完整的書籍,從小學到初中,幾乎讀了幾十遍。進城上學以後,學校有圖書館,閱讀便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後來參加工作,可以自己買書,更是讀書不輟,真箇是"萬卷縱橫眼欲枯"了。

很多時候,沉浸在書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忘掉了今夕何夕。年齡漸長,我才明白,喜歡讀書,是因為它可以讓我忘記生活的平淡,忘記自己的庸碌,忘記工作的瑣碎,忘記人際的紛擾,忘記一切煩惱和憂傷……


我不談我的理解,因為我平時買了不少書,看的反而不多,還是看電子書的時間多。

我記得看到過描寫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夫婦讀書的文章,忘記了是楊絳先生的自傳還是哪裡的了。說的是他們兩口子讀書的時候,楊絳先生就是這種閱讀,快速的讀,但是她發現好的書就會回過頭來仔細的讀。而她的丈夫錢鍾書先生就是每一本書都仔細的慢慢讀。

孰好孰壞,這都是人家自己的習慣和節奏。要問我怎麼看?好吧,首先我要讀很多書之後才能回答你。

so...

我要努力去讀很多書...了。


馮友蘭的讀書方法「泛讀與翻讀"是他讀書的方法或者說是建議讀者學習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適合不適合你這個人的需求所在。關於讀書很多種方法,比如有的人建議讀一本書要細讀、精讀,讀透徹。毛澤東就說過《紅樓夢》一書不讀三篇,就沒有發言權。那是說得人家那一層次的人物。何況我們普通得讀多少篇呢?還有的人建議讀書要先看目錄從中找自己有用的文章。泛讀與翻書的意思無非是不要浪費時間,在有限的時間生命里多讀些書。精讀是要讀一本書要從裡到外從前到後歷史背景、人物關糸等等疏理清楚。能寫出或講出作者和書中人物的一種切身感受來,這種讀書的人不得了。要得是精益求精,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二種或更多種的讀書方法都好。馮老是著名教育家,搞了一輩的教育,人家有人家.讀書法,做為普通人該借鑒的還要借鑒。總而言之,讀書無定法。讀到一定程度,每個人自然有了規律和有了自己的讀書方法了。至於還不會讀書的人,不妨拿馮老的方法試之!


馮老說過:所謂泛讀,是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麼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一頁一頁地讀,就像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隨手翻過。

馮老提倡多讀書,但告訴人們要有讀書方法:有的書可以泛讀,有的書可以翻閱,這樣可以節約時間,多讀幾本書。

現在的書很貴,所以要買書肯定有所選擇,買喜歡的,或買有用的書。喜歡的書不能僅僅泛讀,回過頭來細讀一遍。如果是有用的書,或專業性的書不能泛讀,要細讀精讀,要一遍又一遍,這樣才能搞懂,才能學有所用。對娛樂書大可以泛讀或翻閱,就當是換腦休息。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早已在馮老所述的讀書法之前就盛行泛讀書法了:為了生計,為了工作,為了了解某方面的知識,為了解決急用之需,人們廣泛翻閱覽,隨手拿來,為我所用。即使現今抑或以後,誰不若此?讀書的真諦在於用其所用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