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植剧场)

 

三立一口气走了30位戏剧监制! 跟著庄文信另开新公司  

 

  就在花甲男孩转大人再一次为台湾戏剧带来新生命与热烈讨论之际,某者今日却看到这篇新闻,故临时抽空写这篇文章,虽然标题看似有些夸张与耸动,但其实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某者2年前写的文章后段提到的部份。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悄然交换命运的乌鸦!


  三立当年藉著原创剧本的台湾偶像剧打出一片天,如今却要遣散30位剧戏监制。

 

  按新闻内文意思,执行副总庄文信似乎是打造三立偶像剧的功臣之一。

  但近几年三立偶像剧不再那么吃香,进军中国的收视也没有一开始亮眼,在台湾不只有网路微电影的竞争,更被大陆古装剧、韩国偶像剧屌打。

  收视不再长红,所以近二年裁了不少人,更在今年6月裁撤30位监制,还另外爆发目前正在上映戏剧的公司负责人未发薪水失踪,有几位演了超过60集百万酬劳的演员都没领薪,更遑论其他辛苦的幕后人员。

  

  当初三立成功打造出台湾式的偶像剧后,为了创造更大的商机,选择让偶像剧进军中国,并改以华剧自称,同时收掉对两岸政治有影响的政论节目。

 

  如今偶像剧风光不再,难道要因为营利不善而再做相同的事吗?

  只知道缩减人事成本,却忘了当初为何会请那么多的专业人才驻守?

  虽然钱能请到人才,但只有"人"才能发挥创意,而钱是无法独思创意。

  为何不愿再投资那些专业人士想办法重新改革台湾戏剧?

  难道三立也将步入其它电视台的后路吗?不再自制戏剧改以承包的营运模式。

  提升戏剧质量,减少集数,让更多演员都能站在萤光幕前绽放才华,这才是戏剧推手该做的事。

 

  按庄独立重建的公司仍以华剧为主来看,似乎是与三立做切割,走的还是当年的老路,只是某者不解,这样的做法是为何?


  端看目前的状况,庄与被遣散的监制们似乎也没有与三立不和的传闻,是否因为三立又为了节目收视率,再一次做切割?难道另外成立以庄为主的子公司专门制作华剧?而三立要再以传统台剧模式来制映戏剧吗?  

  

  某者在2年前的文章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悄然交换命运的乌鸦!已经指出台湾偶像剧的问题。

 

  某者不是先知,只是比较爱看电视,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也知道,尤其是看日剧、欧美剧等的观众。

  

  三立当年发展的偶像剧在改变那个时代的文化,但戏剧周期终究会有到来的时刻,要如何让观众不腻?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台湾收视群的生活转化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牵动著观众收视率的要点,不是只在于喜好与兴趣而已,不能永远都播著富家子弟爱上穷人的戏码,不能一直延长戏剧的集数来拖累戏剧的活化生命。

 

  真正要点是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

  

  为何日剧、欧美剧的讨论度总是比台剧高?而近年韩剧甚至凌驾日、欧美剧。

  剧情创新绝对是首要,集数也要偏向紧凑而短才能让现代忙碌的观众看得下去,而婆妈剧、乡土剧大部份是大妈在看,这有一定的收视率,就不在讨论范围。

 

  短而精致化的戏剧,是现在这个世代收视的指标之一,而剧本更要多元化。

  2年前某者是这么说。

  2年后某者还是这样说。

  但台湾戏剧指标之一的三立却没有改变,所以才要缩编。

 

  新鲜度!一直是日剧与欧美剧活络市场的模式,剧本多元也增加演员竞争与就业机会,你不太可能在同一电视台连续ON两档戏都看到相同主角,7到14天的戏剧周期,不断让观众有新鲜感,一到二周就能看到不同的剧情类型作品,不同的演员表演不同类型角色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样的模式,在台湾几近没有公司做到。

  

  但台湾还是有人做到了,而且是持续的坚持著品质。

  公视一直在这个方向努力耕耘。

  而去年,更有一个大惊喜--植剧场。

  连续出品数部佳作。

  更在今年5月,以花甲男孩转大人这部黑色幽默作品引起很大的台语效应,深深吸引著观众的注目,这部份等花甲播毕后有机会再谈。

  

  2年前的某者说过台剧很有潜力,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只公视一直坚守立场,植剧场也冲出线,做出口碑了!

 

  公视、植剧场的台剧文化值得期待,那台湾偶像剧指标龙头三立呢?

  三立是否会因为这些风波,将三立辛苦建立起来的台剧步入寒冬?

  这只有老天与三立才知道吧? 

 

  P.S.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第二部要上映啰,还有麻醉风暴2,请大家多支持。

  

  2017/7/2 某者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