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他们看似活得很潇洒, 其实很脆弱。

这张照片是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河北省张审军的《独生子》,左手是妈,右手是爸,儿子坐在中间,守护著自己的父母。一家三口在医院的病房里相互凝视,看起来是那样的无助和无奈。

据估算,从1987年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2016年二胎政策开放,全国独生子女家庭在1.5亿左右。随著老龄化、少子化、独子养老问题越发突出,那些年少时饱受宠爱的独生子女们,终将迎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危机。

A、不敢病:既包括父母们,也包括年轻人

感觉命运就在一线之间,跨过去我就完了

讲述人:choo, 1992年生

父母真的不能生病。

有一次我妈体检说查出疑似癌症,我妈吓得半死,我也吓得半死。我妈说这件事的时候,第一句是,「你可怎么办。」

我都25岁了。但我觉得我并没有在精神上断奶。

过两天去了市医院仔细检查,发现只是小问题。我们都松了一口气。

但我知道紧紧揪住我咽喉的最大恐惧是什么: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我妈,让我隐隐害怕的不敢说的,是自己在一线城市优渥的追梦幻境被打破了,这个幻境,一直是靠父母的资金支撑才维系的。

如果确诊,什么梦我都不敢追了,我肯定放心不下跑回老家来照顾她,而我们家积攒的那一点称得上中产阶级的财富,也会顷刻间化为泡影。在中国,大病足以摧毁任何一个中产阶级。

那几天,我感觉命运就在那一线之间,跨过去我就完了。

同样的,作为独生子女更不能生病

中国目前典型的家庭矩阵是4-2-1。

4-2-1家庭意味著两个独生子女家庭的结合,夹在中间的夫妻二人站到了最尴尬的位置,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养育孩子。作为支撑大家庭的中坚力量,决定了年轻夫妻们不能出现太大状况,否则必将导致的3个家庭的毁灭。

北京大学人口学者穆光宗曾在一份调查中,为独生子女家庭打上了「高风险」的标签,这种风险来源于「唯一性」。曾经的中国家庭讲究「四世同堂」「子孙绕膝」,如今这种金字塔结构已然颠倒,越往下延伸,家庭成员越少,甚至只有一人。而这唯一的一个人,成为了支撑大家庭的中坚力量。支柱倒了,家就会散。

B、不敢穷:「孝顺」是种奢侈品,成本高昂

知乎上一个网友的故事,戳中了很多人。

每晚,他算著家里的账睡去,清晨再惴惴不安地醒来。因为,怎么算,钱都不够。

他和妻子是双职工,双方父母4个,都60多岁了。父母的上面,还有2位90岁的老人。下面还有1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

别人问他,有没有生二胎的打算,他跟听了段笑话似的,说「你逗我呢?」

他的爸妈、岳父母们虽大病没有,但小病不断,4个老人一边照顾90岁的爸妈,一边互助养老。但最近,他觉得这种平衡越来越难维持了。

他父亲摔了一跤,骨折进了医院。一下子,原先照顾爷爷的主力没了,还得找护工去照顾父亲。

医院、家、幼儿园、单位,样样都得顾,样样都不太顾得上。

而这在我看来已经不错了,至少家庭是完整的,父母的照顾可以亲力亲为。但对于那些在一二线拼搏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赡养更多的是借助护工。但这份中产养老价目表却道出了更多的不易。

如果是请住家护工(保姆)来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一个月要4000到5000元不等,如果大小便都需要照料,另外还得加价500元。

不管是何种方式,开支都不小。

有些家庭出于种种原因,会选择把老人送去养老院。

北京一家只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机构,每人每月的费用在5000至6000元。而这远远超出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

当然,对于收入较高的独生子女而言,一切都好说。但是对于我们这样普通人来说,重担全部落在独生子女肩上,顾家、育儿、日常开销,再加上支付养老院费用……

因此也有一些子女,选择了逃避。

南京一位65岁的老母亲脑梗,住进了养老院。儿子为其支付了1万多元,眼见又产生了1万多元的欠费,于是儿子出现了几次之后再也没出现过。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养老费用让一些独生子女不堪重负。

与私营养老院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更具「性价比」。但问题是,住进公立养老院,是一件有钱也未必能办到的事。

C、不敢远行

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只有一个孩子的他们,「空巢」的可能性很高。

一方面是出现病痛时,一个孩子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和照料都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平日的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并不与子女住一起,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心灵上的孤独不可避免。

而老人们对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对有些独生子女们来说,已成为一种难以回避的负担。

最典型的冲突之一,就是独生子女们想要外出闯荡,与父母希望孩子待在自己身边,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对撞。

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家中独子,因为爸妈的原因而最终选择留在了家乡工作。

一个留在老家工作的女性朋友说,她估计会找个当地的小伙子结婚,不可能嫁到外地。

「要经常跟爸妈待在一起啊,他们除了我,没有其他寄托了」,说到最后,她补了句,「压力好大。」

在家的尚且如此,何况是那些离家打拚的独生子女们,独生子女们对父母们的情感责任,和父母们对独生子女们的陪伴期待,已成为很多游子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那张有空格计算人生时间的表格,以70岁为例,一生是900个月。如果你今年20岁,那么已经走完了8行格子的人生。假设你爸妈现在50多岁,他们能活到90岁,你们每年见一次面,每次24小时计算(除去走朋访友的时间)来算,你还能与父母共度1个月多一点的时间,如果是70岁,相伴时间就是两周……

钻牛角尖的时候,我们都曾考虑,要不要换到离家近的小一点的城市里,买大一点的房子,把两家老人都带过去,生活慢一点,多陪一陪他们。毕竟人就这一辈子!

但结果往往是,现实战胜情感,所以我们经常只能安慰自己,再多挣一点钱吧,有钱自主性就会大一些。可是明明已经看到很多富足的家庭,一样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终究是自欺欺人吧。

龙应台的《目送》中有段很有名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独生子女的困境,你是如何破除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我们有著不同的选择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独生子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中最高赞的评论概括了无数人的心声: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独生子女对老去的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你大概什么时候意识到父母老了,需要你去照顾了?

在父母养老问题上,你最焦虑又是什么?

会考虑有一天回到他们身边去吗?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