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治玉工具主要是砣具。《天工開物·珠玉》篇寫到,「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這裡記載的琢玉機又名「水凳」,玉人坐在高凳上用雙腳踩動踏板以帶動砣具旋轉,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對玉器進行切割琢磨。不過《天工開物》主要作於明朝崇禎年間,因此對於金縷玉衣的製作似乎是少了點借鑒意義。因為金縷玉衣主要出現在兩漢時期,是漢代墓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族陪葬的重要物品,又被稱作是「玉匣」「玉柙」「玉椑」,即漢代貴族棺材中最裡面的一層。

從歷史的記載以及考古來看,漢代的琢玉機尚不能十分先進,跪式坐姿應當仍是時人普遍採用的坐姿,學者推測其時的琢玉機應是較低狀的,玉人跪坐地上進行操作,雙腳無法解放出來,只能依靠手力。所以漢代製作一套玉衣,往往需要耗費一名玉工約10年的工夫。

也因於此,可以推斷出來,漢代玉衣的製作應當出自規模較大的官營玉器作坊。「東園匠,主作陵內器物者也」,是少府屬下十六官令丞之一,主要負責製作帝、後以及皇室成員的喪葬用具,同時生產璧、琮、玉佩等各種玉器,甚至還製造一定量的金銀器具,工作量相當大。此外,東園匠所屬的玉器作坊製作的玉衣,除供皇室使用,還用於朝廷賞賜諸侯王、列侯、大臣貴戚以及附屬國的君主等。

不過根據已有的出土的玉衣來看,很有可能各個諸侯國也有自己的玉器製作作坊,並不一定都是國家官營。例如,徐州北洞山漢墓曾出土了55枚「凸」字形玉衣片,這種形制在其他地區都尚未發現相似的;揚州「妾莫書」木槨墓中出土玉衣用琉璃片穿綴而成。形制都不大相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