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15世紀的明朝,從表面上看強大無比,實則各種問題叢生。無論是東北亞的林海雪原,還是正北方向的茫茫草原,乃至西北邊陲的滾滾沙海與沿海的峽灣淺灘,都處在一種暗流涌動之中。幾乎佔據南方半壁江山的西南山區,自然不能免俗。一場難以剿滅的藤峽盜亂,就是明朝西南剿撫策略的典型。

帝國的西南困局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大明朝時期的廣西省



自朱元璋的帝國統領西南山區,就遇到了此前歷代帝國都會面臨的一個控制力問題。因爲森林密佈、水系衆多的當地,直接複製平原農耕模式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帝國的新主人們往往會建立一套並不縝密的交通運輸系統,控制本地的有限平原區域。軍事移民和強制拓荒者在城鎮周圍的農田耕作,將原住民驅趕到山區對自己俯首稱臣。

明朝治下的廣西就處於這樣的基本格局之中。數量不多的中央流官和衛所軍戶,依靠珠江水系附近的平原紮根。同時保留大部分對自己稱臣的土司首領,讓其成爲朝廷認可的土官。一旦遭遇戰事,則土司首領們也需要像西北的蒙古、回回那樣,幾乎無償的提供自己的士兵。何況相比明朝人還比較看重的西北邊民,這些技術比較落後的南蠻實在是容易受到輕視。除了長期在當地任職的地方官外,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和發展。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朝治下的廣西等地 土司人口超過了半數



但帝國控制區與土司領地的盤根交錯,很容易在雙方的實力發生變化後,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明朝統治架構的迅速衰退,讓這些麻煩比其他朝代來的都要更快一些。

一方面是直屬郡縣附近的土司領人口在穩步增漲,另一方面是朝廷郡縣和衛所人口的持續流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十分簡單,大量的稅收和徭役負擔都幾乎需要郡縣居民來負擔。很多不堪重負的人便會在破產後逃入周圍的土司領尋求庇護。有先見之明的地主,也會招募周圍的山民出來爲自己耕作。利用山民的非郡縣身份,使得自己的不少地產免於苛稅。結果就是土司領遇到嚴重的生存空間問題。因爲很多土地被郡縣拿走,但他們的人口卻在以不正常的速度增漲。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正在狩獵的西南土司人口



明朝當局並非對此類情況一無所知,但他們在一開始就無法迅速形成對土人的壓制性優勢。因此,必然拿起了以夷制夷的手段,儘量將非郡縣化力量割裂打散。例如在壯人佔據總人口一半的廣西,明朝經常默許不同部族間爲生存資源而發生流血衝突。同時引入部分瑤人安插在附近山裏,作爲壯人擴張的首要目標。同時加強對壯人上層貴族們的籠絡,製造一個可以和自己打交道的特殊階層。

但是在明朝自身迅速衰落的15世紀中期,這樣的策略還是在廣西當地造成了巨大麻煩。土人部族之間的衝突,抵消不了郡縣逃亡者的加入數量。很多人甚至在逃跑後成爲了盜匪,佔據小塊山地爲自己的棲身之所。在他們之上,還缺乏一個可以號召大部分勢力的權威。大藤峽的叛亂,就在這種環境下迅速演變出來。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朝並不待見的土人 很快成爲了他們無法控制的力量



姍姍來遲的征討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英宗時代 明朝的軍政機構已經全部出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朝廷應該會迅速派出軍隊來鎮壓失控的地方局勢。但明朝在15世紀中期卻暫時沒有精力來注意廣西的小打小鬧。

早在明英宗執政的1430年代,廣西潯州的大藤峽當地,就出現了以侯大狗爲首領的小股叛亂。他雖然不是土人出生,卻因爲生計無從着落而逃出了朝廷直屬的郡縣。在遁入了勢力較小的瑤人山寨後,參與了一次並不成功的小規模叛亂。在瑤人義軍被明朝官軍和與之聯盟的壯人狼兵打散後,被推舉爲新的領袖。此後的30年裏,這一小股勢力就一直在羣山與水系間流竄發展。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今日的大藤峽 已經成爲了國家級風景區



在此期間,明朝因苦於衛所制度開始崩潰,已經陷入了兵力不足的困境。志大才疏的英宗皇帝,先是派出數十萬軍隊去雲南剿滅勢力龐大的麓川土司,然後又對北方的瓦剌蒙古實施了御駕親征。在他的策動下,明軍即便打贏也是慘勝,損失程度堪比一般戰敗。自然沒有餘力來應付廣西山裏的“小毛賊”。等到自己在土木堡被蒙古人請去“北狩”,明朝原先保有的精銳野戰軍也就正式消耗完畢。

在1450年代,明朝在北方陷入內外交困。于謙改用募兵制的辦法,爲朝廷重建了一支中央野戰軍。但除了在北京城下硬抗一波,很快也迅速腐化墮落。英宗皇帝被送回來後,也忙着搞奪門之變和穩固權力,根本顧不得南方地區的局勢發展。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朝隨着英宗皇帝作出來的坎坷而繼續衰退



藉着這段難得的窗口期,侯大狗的叛軍已經有了迅猛的發展。他們從大藤峽的基地出發,利用邊上的黔江和潯江作爲交通線,不斷攻略明朝郡縣。很多分散的瑤人部族、流亡人口、盜匪乃至普通農民都加入進來,先後控制了柳州、潯州、梧州三府十多個縣。只是因爲叛軍的組織水平和武器技術不強,所以能夠讓明軍繼續守住部分核心城市。但出了城牆,就已經是各路叛軍的天下。

侯大狗雖然是名義上的領袖,但實際作用並不顯著。很多新躥起的團體,借用他們的名聲繼續向外活動。到1460年代,高舉大藤峽義軍旗幟的部分隊伍,已經順着珠江水系進入廣東。甚至前進到珠江口三角洲,在廣州城外和雷州半島橫行。另一支人馬則向北推進,同樣順着水系前進到湖南境內。部分機動性強的小分隊,甚至遠達福建和浙江。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侯大狗掀起的叛亂 順着珠江水系迅速蔓延



儘管叛軍無力攻克那些重點防禦的城市,卻已經滲透了帝國賴以控制南方山地的水系交通。不少盜匪可以在下一個目的地同瑤人、苗人或黎人部族聯合,順手劫掠山下的無防禦郡縣。無兵可用的明朝官員,只能在城裏坐以待斃。儘管明英宗曾以千金懸賞侯大狗的人頭,但根本沒有人能在這樣的局面下領得賞金。一些人還期望通過招撫手段來平息事端,卻發現自己的開出的空頭支票已是毫無吸引力可言。

終於在1465年,忍無可忍的明憲宗下令對嶺南用兵。曾在浙江和福建有過剿匪經驗的韓雍被派往嶺南,來自運河沿線的濟寧衛世襲指揮趙輔被任命爲徵夷大將軍出征。明朝爲了能夠消滅已經衍生出嶺南的叛軍,不惜動用了近20萬人的軍隊。其動員規模不亞於南下攻滅一個體量龐大的地方政權。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憲宗時期的廣西局勢已經完全失控



明朝式混合大軍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15世紀後期的明軍 已經完成了一次改革



根據15世紀中期後的明朝軍事制度,任何大規模征討軍的核心都將是駐紮在京師附近的直屬野戰軍。他們不僅擁有全國最好的供養水平,也裝備着帝國內部最好的武器,並配有戰鬥力最強的番兵部隊。

但名義上應該有30萬人的這支部隊,在平日裏只有紙面數據的一半常備兵力。其餘人則大都被分配給龐大的太監與各級軍官集團,作爲日常奴役差遣。所以,當韓雍和趙輔從北京出發時,實際的兵力僅有30000人。除了裝備火器的神機營和京營步兵外,還有1000名用來壓陣的蒙古騎兵。在兩名監軍太監的“輔助”下,一行人沿着爲京師輸送糧餉的大運河南下,抵達了帝國在長江以南的留都--南京。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在山地中前進的明軍



在那裏,剿滅侯大狗與整個大藤峽系叛軍的計劃被制定出來。全軍首先沿着長江抵達湖南,然後像歷史上所有南下嶺南的中原軍隊一樣走水系進攻。一支偏師首先負責爲廣州解圍,消滅在珠江下游活動的叛軍。不僅因爲那裏的叛軍實力較弱,還因爲廣州是當時明朝的主要海上朝貢口岸。如果經常有叛軍在那裏活動,會讓不時抵達的外國使臣看帝國的笑話。至於真正的主力,則將從湖南進入廣西,直撲匪首所在的大藤峽。

韓雍馬上採納了這個分兵之計。他派出蒙古騎兵和少量的步兵進入廣東,驅趕根基不穩的叛軍西逃。後者則順着珠江向上遊撤退。雖然大狗的軍隊裏有不少嶺南的山地騎兵,但基本上不穿盔甲的他們,很難抵抗重甲重箭裝備的蒙古人。敗退之後,只能到大藤峽找盟友保護。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每支明朝野戰軍 都少不了蒙古騎兵壓陣



至於明軍主力,則直接向着廣西南下。他們在湖南與廣西交界處,解決了阻擋其前進的苗人山寨武裝。後者同樣缺乏必要的精銳裝備,只能以長矛和原始的木弩作戰。面對裝備火器還數量佔優的官軍,基本上沒有太大的抵抗之力。到1465年的9月,明軍主力已經順利進入了廣西北部的大城桂林。

在桂林當地,韓雍又進一步召集了總數達16萬人的地方駐軍和土司武裝。其中的真正主力,是與瑤人速來不和的壯人土司武裝。其中就有後來被大量徵調的狼兵。他們中的精銳武士不僅有批重甲習慣,還是使用大盾牌、長矛和弩的好手。加上熟悉地形和有更強的戰鬥動機,是非常不錯的先鋒炮灰。隨即,韓雍就派這些人爲主力,在前面爲京師的野戰軍開路。十多萬人被分成四路,分頭前進,進一步稀釋了以大藤峽爲中心的叛軍兵力。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廣西的狼兵幾是明朝平叛的真正主力



由於壯人狼兵和瑤人是世仇,在幫助明軍作戰時非常賣力。他們的武器和數量也遠遠超過了叛軍,在山地作戰中佔據優勢。在大藤峽兩翼的修仁和荔浦,這些狼兵一次次利用山地間的小塊平地佈陣,以山巒掩護兩翼。面對他們的重步兵方陣,瑤人的攻擊很難奏效。少量的山地輕騎兵也在這種正面廝殺中沒有太大作用,很容易在威脅到狼兵之前,就被後者射出的毒箭頭擊潰。

如果瑤人和叛軍逃入附近的山寨,明軍主力就會趕上來進行圍困。隨即用火攻的辦法燒燬木頭和竹子做成的柵欄。這也是宋軍當年攻滅漢南和之前明軍對付麓川土司武裝時,所經常使用的辦法。一旦山寨裏的瑤人被煙火驅趕出來,又會遭到大量狼兵的肆意捕殺。

依靠着這樣的戰法,明軍一路上斬首6000-7000多人,並抓獲了1000多名俘虜。一些瑤人的部族也在大兵壓境面前屈服,直接加入了平叛大軍。到1465年10月,全軍抵達了靠近大藤峽的潯州。此時被派到廣東的蒙古騎兵也已經趕到,將大量叛軍趕入了山間營寨。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西南的山地騎兵 很難與蒙古人抗衡



並不徹底的勝利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大藤峽的地形非常適合防守



雖然明軍一路上都順風順水,但對於大狗所在的大藤峽還是不敢掉以輕心。因爲整個山谷綿延300裏,其中的大片區域是懸崖峭壁,其他地方則大都緊挨着河流。谷內不少山頭都有叛軍的山寨,制高點之一的九層崖也有大規模工事。一些山頭因爲難以攀登,所以彼此之間用粗大的藤條相連。

針對這樣的戰場環境,趙雍準備對一些重點區域進行強攻,並順勢切斷這些地方之間的聯繫。加上叛軍往往以原有的部族爲單位,退據大小不一的山寨,所以兵力在實際上更加分散。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狼兵是當時西南山區戰場中的王者



戰鬥開始後,明軍分佈從大藤峽的北部和南部同時發起強攻。他們繼續以壯人的狼兵爲主力,舉着盾牌向山上挺進。一路上,他們遭遇到山上叛軍的毒箭、石塊和滾木攻擊,打的非常艱苦。一些士兵還要負責砍伐植被,以便爲後續部隊提供更加寬闊的前進線路。雖然明軍帶來了不少火器,但大都沒有太遠的射程,無法仰攻作戰。所以只能用最原始的手法推進。一旦對個別山寨形成包圍,則立刻縱火焚燒,迫使守軍倉皇出逃。

在解決了外圍的一些據點後,明軍繼續遭遇山頂叛軍的密集火力侵襲。不得已之下,他們選擇不斷髮起佯攻,迫使守軍迅速消耗手裏的箭矢和標槍。等到對方的武器將近用完,才繼續發動總攻。在控制了一些地勢較高的據點後,明軍的神機營才終於登場。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對着其他山寨發射散彈和火箭。這樣的戰鬥也從1465年的12月,一直持續到1466年的1月爲止。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明朝的雞肋火器 往往不具備仰攻能力



最終,大部分叛軍都因爲營地起火或武器耗盡而選擇離開。明軍雖然宣佈摧毀了324個類似的山寨,卻只打死了3200多敵人。因爲無法對全部逃敵進行追擊,只能重點圍捕在九層崖一帶的侯大狗。後者及其家屬和部衆共780人就這樣被擒。至此,大藤峽盜亂在名義上被徹底消滅。

韓雍在完成使命後,迅速帶着京營和戰俘北上。臨走前不忘讓人砍斷峽谷間的大藤,讓後來者無法在山間迅速移動。他自己還饒有興趣的將大藤峽正式改名爲斷藤峽,並在山谷內留下了記錄自己功績是石碑。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大藤峽的叛亂結束 並不意味着瑤人和其他土司人口折服



然而,可能就連他自己都知道,類似的叛亂在實際上並不會被徹底根除。因爲侯大狗雖然掀起了叛亂,但本質上並不是具有統一號令的首領。大量參與叛軍的瑤人與逃亡人口,實際上也根本沒有唯一的中心。在侯大狗這個旗幟被明軍消滅後,他們很容易以自己原有的單位繼續活動。大量分佈在兩廣、湖南和貴州的山地瑤人,也不可能就此和山下的郡縣沒有矛盾。

二十年後的正德時代,當地也就爆發了第二次大規模叛亂,並引來了被很多後人頂禮膜拜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大藤峽當地的惡劣局勢,也會一直延續到嘉靖年間。


大藤峽之戰:讓明朝出動十多萬兵馬鎮壓的西南大暴動

今日的大藤峽風景



也是在韓雍消滅大藤峽叛軍的同期,大量分佈在山間的苗人也爭先起來抵制明朝。逼的數位明朝皇帝再調集數省軍隊來平叛。此起彼伏的戰亂,將一直持續到下個世紀。而已經被證明可靠有效的廣西狼兵,也將在那個世紀成爲明朝野戰軍的重要依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