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既然你們選擇了這個,現在我們下車,到裡面一小時(消費)兩萬塊錢!"6 月 10 日,一段 " 桂林霸氣女導遊 " 疑似強迫遊客消費的視頻在微博上熱傳,網友們紛紛譴責該導遊的行為。

據桂林市文旅局在微博發布名為《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對網曝 " 這個導遊好囂張 " 視頻的初步調查情況》的公告。該公告稱," 經初步調查覈實,視頻中反映的涉事導遊員趙某某言行基本屬實。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證據,該旅遊團是由湖南到桂林的汽車四晚五天旅遊團(共 55 人),旅遊時間為 5 月 30 日至 6 月 2 日。

截止目前(2019年6月12日),全網共監測到相關信息共計2859條,其中新聞信息339條,微博信息2431條,微信信息60條,論壇信息信息27條,其他信息2條,海外信息0條。

從輿情走勢來看,屬於突髮型負面事件,負面輿情在達到峯值後已處於消退階段。

從輿論情緒來看,負面輿論情緒佔比達到91.8%。

從媒體排行來看,新浪新聞中心所發報道最多(15篇),其次是新浪新聞移動客戶端(15篇),再次是東方網(7篇)。

從詞頻來看,「旅遊」是相關報道中被提及頻次最高的辭彙,其次是「桂林」,再次是「投訴」,事件的主角「導遊」僅僅排名第四。桂林旅遊形象受到一定程度損害。

從媒體傳播情況來看,文章總量一直處於上升狀態。

在《桂林女導遊被指強制遊客 1 小時消費兩萬元》新聞發布之後,各路媒體紛紛跟進報道。6月11日 17點53分,@桂林市旅遊發展委員會發布《公告|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對網曝「這個導遊好囂張」視頻的初步調查情況》,媒體又就最新情況進行跟進報道。媒體關注熱度於6月11日20點46分26秒形成第一個小高峯,之後呈現出下滑趨勢。

第二個小高峯出現於6月12日,7點46分26秒,睡醒的網民開始關注這一事件。

從媒體情感趨勢圖來看,大部分媒體對事件進行了中立報道,帶節奏,刻意抹黑,煽動地域歧視等內容暫未出現。

從資訊地域分佈情況圖來看,北京關於該事件的資訊最為集中,其次是上海,四川,廣西廣東和安徽等省份關於該事件的資訊數量排名靠前。

輿情總結:

官方披露的信息顯示,經初步調查覈實,視頻中地接導遊員為趙某某,地接旅行社還在覈實中。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證據,該團是由湖南到桂林的汽車四晚五天旅遊團(共55人),從5月30日至6月2日。

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表示,正在對該事件進行深入調查處理。一經查實,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涉及外省市的,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將及時做好案件移交及積極配合工作。

同時,桂林市文旅局還提醒遊客選擇合法、誠信的旅行社並簽訂合同,在合同中明確約定購物和自費項目等事項。不要選擇明顯低於遊覽價格的項目,凡是「不合理低價遊」都會在行程中另外增加自費和購物項目,甚至會強迫消費,因此千萬不要上當受騙。

強迫購物也是導遊的慣用伎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媒體曝光了,但為什麼導遊強調要消費兩萬呢?是因為導遊和購物店之間存在「購物返傭」的關係。遊客在購物店消費的商品很有可能是價格虛高的,本來價值200的商品,賣你2000。利潤高達1800元,然後導遊拿走70%的提成(1260元),購物店還有540元的利潤,這是何等的暴利啊。

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表示,將引以為戒,舉一反三,對旅遊市場違法違規經營開展精準打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 但不向雲南學習,向「黑色利益鏈」動刀,類似的事情還會反覆上演,最終透支當地政府的公信力。

雲南是以商業賄賂罪查處購物店老闆的,這一點,廣西也許可以學學?

此外,拍攝視頻的遊客,被導遊們叫做「旅遊騙子」,他們的動機也很值得懷疑,上游的組團社,下游地接社和購物店共同組成了「黑色利益鏈」,上游的組團社以極低的價格收客,利用人性的貪婪,將遊客組織起來。

這羣被組織起來的遊客,是一羣貪婪的遊客,如果他們不是貪婪,那麼就是愚蠢。幾百塊錢就能外出旅遊一趟,還是兩地雙飛,住星級酒店,這樣的好事你憑什麼認為會發生在你身上?這羣貪婪的遊客遇到了更加貪婪的導遊和地接社,好戲就上演了。

導遊在整個旅遊行程中被稱作「刀客」,刀客是幹什麼的,就是要宰這幫貪婪的遊客的,怎麼宰?激將法,羞辱法,威脅法,辱罵法......花樣百出,無所不用其極。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一旦遊客花錢購物,那麼就能獲取暴利,但要是遊客個個都一毛不拔,那麼地接社和導遊就可能暴虧。

這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上游的組團社只負責低價收客,完了之後就開始「賣人頭」。正常的操作模式是,上游組團社收客,遊客要繳納足額的團費,這個團費肯定要包含交通成本,食宿成本,導遊服務費和旅行社的利潤,因為旅行社能夠拿到特價酒店和特價機票,這樣操作還是有盈利空間的,而且也比客人自己買機票,訂酒店出去玩要划算,這就是最原始的「團購」,組團團購景區門票,機票,酒店客房,旅行社是操作人。

但上游旅行社發現這個客人不好收,以桂林旅遊為例吧,如果實實在在的按正價團操作,成本得好幾千,然後你去跟大爺大媽們說,大爺大媽,三千塊錢桂林旅遊,去不去?大爺大媽們心疼錢,不去。

那這麼辦呢?這麼跟他們說,說桂林為了宣傳旅遊品牌,補貼我們,就為了人氣,本來三千才能旅遊的,現在只要三百,你去不去啊?大爺大媽一想,這麼好的事,也是為了桂林做宣傳嘛,我就勉為其難吧。於是就答應了。

就這樣,上游旅行社收了大爺大媽三百塊錢,然後轉手就把大爺大媽賣給地接社了。按理說,上游組團社是要將成本支付給地接社的,然後地接社委派導遊帶團。

但在這裡因為人類的貪婪,這個環節就變成了「買人頭」,地接社要獲得這個客人的接待權必須支付上游組團社兩千五百塊,上游組團社忽悠一通就賺了2500元人民幣,地接社客人的面都還沒見到,就先虧了2500元。自然咬牙切齒的,這筆錢自然要從客人身上弄回來。

導遊這個羣體是個奇怪的羣體,他們可以和旅行社簽合同,然後就是這家旅行社的人力,有五險一金,工資幾千塊,但沒人願意這樣,旅遊旺季的時候,幹一個月就可以回家去喫一年了。遇到有錢好騙的客人,幹一票提成就幾十萬,就可以回家歇一年了,幾千塊?打發要飯的!

所以,導遊很少有和旅行社簽合同的,都是掛靠在導遊協會或某個旅行社,和旅行社簽個假合同,由旅行社代交五險一金,這樣主管部門來查的時候,你看我們多正規。實際上,各幹各的。

導遊給旅行社交一筆錢,旅行社用導遊交的這筆錢給導遊交五險一金和發工資,厲害吧。

好現在這羣大爺大媽來了,地接社有兩種操作,第一種自己委派導遊,然後導遊宰來的錢(購物返傭),旅行社再和導遊分,這種情況,風險由旅行社和導遊共擔。

還有一種情況,地接社再將遊客賣給導遊,導遊墊錢接待遊客。就是這羣大爺大媽到了,旅行社是花2500元一個買的,好吧再以四千一個的價格賣給導遊。根據客人的富裕程度,價格有浮動、「肥」的客人貴,「瘦」的便宜,還有一種「窮鬼」,一看上去就是錢少人多事的就會被「甩團」,人到了機場沒人接,不好意思,你太窮了,導遊看不上,機票送你了。

據說,常年的接待在行業內早就形象了大數據人羣畫像,哪裡的客人人傻錢多,哪裡的客人錢少人難纏,人傻錢多的,倒貼錢都接待,錢少人難纏的,加價接待。還有一些區域的人,列入黑名單,拒不接待。

一個二十人的團,如果是旅行社賣給導遊的,從導遊接到這一羣人開始,她自己就墊了20*3000元,六萬塊錢接待這羣人。如果他讓這羣人購買了四十萬的東西,拿到24萬的提成,那麼她就賺了18萬。反之,這些人個個一毛不拔的話,她就虧了六萬,所以大家明白為什麼要讓你購物了吧。

但是,微博出現了,大家都有手機。這個黑色產業鏈上的掠食者出現了,所以有的遊客也不是好東西。有的遊客深深的知道導遊強迫購物是違規的,她就報個低價團來旅遊,一路上導遊讓買什麼,買什麼,留好證據。回去就打投訴電話,要求退貨。就這樣白玩了一圈,這種人真是人品低劣,但導遊也好不到哪裡去,算是互害吧。

建議國家將劣跡導遊和參加過低價遊再投訴退貨的人都納入徵信體系,人如無貪,天下太平,人如無嗔,天下安寧!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做好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