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疑案之二:冤殺李君羨(1)

3 人贊了文章

  一、《推背圖》引發的第一宗冤案

  貞觀二十二年(648)七月,唐太宗誅殺華州刺史李君羨,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九是這樣記載的:  秋,七月……初,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直玄武門,時太白屢晝見,太史佔雲:「女主昌。」民間又傳「祕記」雲:「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惡之。會與諸武臣宴宮中,行酒令,使各言小名。君羨自言名「五娘」,上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又以君羨官稱封邑皆有「武」字,深惡之,後出為華州刺史。有布衣員道信,自言能絕粒,曉佛法,君羨深敬信之,數相從,屏人語。御史奏君羨與妖人交通,謀不軌。壬辰,君羨坐誅,籍沒其家。

  上密問太史令李淳風:「祕記所云,信有之乎?」對曰:「臣仰稽天象,俯察曆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既成矣。」上曰:「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天之所命,人不能違也。王者不死,徒多殺無辜。且自今以往三十年,其人已老,庶幾頗有慈心,為禍或淺。今借使得而殺之,天或生壯者肆其怨毒,恐陛下子孫,無遺類矣。」上乃止。

  苗元一在《中國歷史宿命論研究——推背學概論》中據《資治通鑒》此段記載認為,李淳風創作《推背圖》的時間在李君羨被誅殺之後、唐太宗去世之前。  苗元一這個觀點存在兩個問題:  1、司馬光《資治通鑒》中的「祕記」,並非傳自於民間,而是太史令李淳風所創作的《推背圖》。岳珂(南宋抗金名將嶽飛之孫、嶽霖之子)著《桯史》一書,在「藝祖禁讖書」中指出:「唐李淳風作《推背圖》。」(關於「祕記」就是《推背圖》的論述,詳見筆者的《<推背圖>疑案之一:唐太宗之「祕記」》一文https://zhuanlan.zhihu.com/p/40。)

  2、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資治通鑒釋例」的「書反亂例」中提到:「自舊唐書以下俱未曾附註,如何遽可作長編也,請且將新舊唐書、紀志傳及統紀補錄、並諸家傳記小說,以至諸人文集稍幹時事者,皆須依年月日添附。無日者附於其月之下,稱是月;無月者附於其年之下,稱是歲;無年者附於其事之首尾。」《資治通鑒》此段之所以如此記載,是由於司馬光不知道李淳風勸阻唐太宗之事的具體年份,屬於「無年者附於其事之首尾」之事,於是司馬光將其附於誅殺李君羨的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壬辰(七月十三日)之後。

  李淳風勸阻唐太宗濫殺無辜之舉,史學家都認為是善舉。如歐陽修在《新唐書》認為:「若李淳風諫太宗不濫誅,許胤宗不著方劑書,嚴撰諫不合乾陵,乃卓然有益於時者,茲可珍也。」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認為:「讖記如李淳風言武氏之類,及因而致殺戮叛亂者,並存之。其妄有牽合,如木入鬥為朱之類,不須也。」司馬光知道李君羨之死、李淳風勸阻唐太宗濫殺這兩個事件,都與「祕記」有關,所以將這相關的兩個事件放在了一起。司馬光並不知道這兩個事件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只是認為兩者有關聯,故先敘述有確定時間的李君羨之死,再敘述李淳風勸唐太宗之事。而苗元一卻認為兩者是先後關係,這是不瞭解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寫作規則而引發的誤解。  李君羨是唐朝難得的武將,歐陽修《新唐書》李君羨傳:  李君羨,洺州武安人。初事李密,後為王世充驃騎。惡世充為人,率其屬歸高祖,授上輕車都尉。秦王引置左右,從破宋金剛於介休,加驃騎將軍,賜以宮人、繒帛。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世充子玄應自武牢轉糧入洛,君羨俘其軍,玄應走。從破竇建德、劉黑闥,所向必先登摧其鋒,累授左衛府中郎將。突厥至渭橋,君羨與尉遲敬德擊破之。太宗曰:「使皆如君羨者,虜何足憂!」改左武候中郎將,封武連縣公,北門長上。在仗讀書不休,帝嘉勞。歷蘭州都督、左監門衛將軍。  先是,貞觀初,太白數晝見,太史佔曰:「女主昌。」又謠言「當有女武王者」。會內宴,為酒令,各言小字,君羨自陳曰「五娘子」。帝愕然,因笑曰:「何物女子,乃此健邪!」又君羨官邑屬縣皆「武」也,忌之。未幾,出為華州刺史。會御史劾奏君羨與狂人為妖言,謀不軌,下詔誅之。天授中,家屬詣闕訴冤,武后亦欲自詫(chà),詔復其官爵,以禮改葬。

  可見,李君羨很早就投奔唐朝,追隨唐太宗李世民四處徵戰。毛澤東對李世民的軍事才能評價甚高,認為「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而唐太宗說:「使皆如君羨者,虜何足憂!」可見李君羨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且難得的是,李君羨在打仗期間「讀書不休」,是文武雙全的將領。歐陽修《新唐書》認為:「以太宗之明德,蔽於謠讖,濫君羨之誅,徒使孽後(即武則天)引以自神,顧不哀哉!」元代著名的史學評論家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批評唐太宗:「桑谷生於朝而大戊以興,雉升鼎而雊而殷道復盛,讖緯之書,雖有定數,然人君能至誠修徳,未有不轉禍為福、改妖為祥者也。太宗謂『君天下者,惟須正身修徳。』譏煬帝枉殺李金纔等,其說是也。然晩年竟以女主武王之讖,淫刑及於功臣(李君羨),則又何邪?」這麼優秀的將領卻以這樣離奇的方式被誅殺,而且下令者竟然是歷史上公認英明有為的唐太宗,此案理應引起重視,它對唐朝初期政治有重要的影響,對於貞觀之治的重新認識和評價有重要意義。

  雖然古代史學家都認為李君羨之死是冤枉的,但是並不知道其死與《推背圖》有關。李君羨事件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貞觀初期太白頻繁晝見,「太史佔雲:女主昌」,這個預言困擾了唐太宗的後半生。具體時間史書沒有記載,筆者推測大約是在貞觀八年(634)。這段時間,唐太宗把主要目標,放在防範潛在的「女主」和武將、強臣上,並先後處死了代州都督劉蘭成(兩唐書稱其為「劉蘭」)、侍中劉洎、刑部尚書張亮。李君羨此時並沒有成為唐太宗的防範對象,反而身負重任,負責守衛皇宮最為重要的玄武門。第二階段是貞觀二十二年(648),李淳風出任太史令,向唐太宗提交了《推背圖》,暗示「當有女武王者」,令唐太宗大為震驚,迅速鎖定並誅殺了李君羨。  李君羨被冤殺是《推背圖》引發的第一宗冤案,本文嘗試通過各種史料的整理分析,探討在貞觀年間唐太宗潛藏於內心深處的糾結,理清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及真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