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哦。

俗話說「樹大招風」、「懷璧其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崔浩這三句俗語都佔全了。

其一,崔浩作為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重臣,他不僅才高八斗功高蓋主,而且他還出身顯赫氏族。這樣一個人物無論放在哪個皇帝身邊都不是怎麼靠譜的事啊!就像是宋太祖的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李後主就自縊了。即便崔浩能夠做到功成而身退,他都不一定能夠全身而退,都說懷璧其罪呢!功高蓋主自古以來就是帝王不能容忍的事,更何況崔浩在輔助太武帝統一北方後,不僅不收斂自身的光芒反而還有勢頭大漲之勢,這樣的他不被收拾纔怪呢!

其二,如此優秀又多才的崔浩實在是不怎麼會做人啊!在下他不怎麼會和其他官員搞好關係,簡而言之,他不懂得官場上的趨利避害,不懂得做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恃才傲物是崔浩落得兔死狗烹的次要原因。

其三,崔浩不改觸鮮卑族的逆鱗,都說龍有逆鱗觸之則被塗。而崔浩在組織官員修鮮卑族國史時的做法完全就是自討滅門的做法啊!都說文人辭藻華麗麗的,可偏偏崔浩在修國史時偏過於求實,不僅實事求是的把鮮卑族過去的黑歷史給拔了個底朝天,而且還照搬不動的寫進去了,這就算了還要刻碑留給歷史評測,這不是自找麻煩是什麼呢?

綜上所述,崔浩作為皇帝眼前的大紅人,百姓心裡最英明神武的英雄,但他卻不怎麼會做人,至少不怎麼圓潤啊!這樣的崔浩真是分分鐘都要去死的節奏啊!

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哦,謝謝哦。


話說這一日天子召見崔浩,

令崔浩續修《國史》而且一定要據實修編,

崔浩領命後就開始了整理實錄國史。

其當時本來想著這部國史是以後皇族後代看的,也沒有顧忌什麼,就把北魏的皇族事情和祕聞都寫在了裡面。

等到修編完後,沒想道這時候有幾個朋友說你有膽量就把他刻在石碑上,當時崔浩一聽刻就刻啊,如今我大權在握,害怕誰啊,就著人把這部國史刻在了石碑上,刻上後供人們前來參觀。

人們看完都議論紛紛,這時候被多事的人看到後跑去告訴天子,說崔浩把天子家裡的事情全都刻在了石碑上,其內容不堪入目,把一些先祖見不得人的事情都刻在了上面,拓波濤一聽大怒,隨即派人去捉拿崔浩,審查之時崔浩覺得自己沒有做錯,天子大怒就把崔浩拉倒菜市場口斬殺了,就這麼結束了崔浩的一生,享年七十,不但自己斯死了,還禍及自己的族人,被滅了九族,真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極點。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崔浩自比張良,歷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之一,為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屢次力排眾議,根據星象和人事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平定北涼各擊破柔然,解除了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軍事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拜太常卿,遷司徒,封東郡公。崔浩位高權重後,往往專斷獨行,在任命郡守等地方官的時候固執己見,樹敵太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第二,讓崔浩致命的是所謂「國史之獄」。崔浩受命牽頭續修國史。寫作班子按照太武帝拓跋燾一定要如實記述的精神,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出一本「國史」。書中毫不避諱地盡述拓跋氏的歷史。

這東西拓跋燾本意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但是參與編寫的閔湛,郗標兩人為了拍崔浩馬屁,建議把「國史」刊刻在石碑上,彰顯秉筆直書。這樣一來,卻把鮮卑人以往的落後習俗公開在世人面前。

這個做法徹底激怒了鮮卑貴族們。就好比人一暴發戶,你把他發跡前窮困潦倒,甚至偷雞摸狗,坑蒙拐騙的往事公佈於眾,還刻在石碑上讓人們永遠記得,他能不跟你急眼嗎?

太武帝拓跋燾接到鮮卑貴族們告狀後,命令將崔浩以及寫書的祕書郎吏們一併收捕治罪。公元450年7月的一天,崔浩被送往城南刑場殺頭,一路上,數十名軍士往他的頭上撒尿,其形狀慘不忍睹。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鮮卑貴族對趙魏漢族門閥猜忌。崔浩的才幹與權力,引起了執政的北方貴族及其他人的忌妒,相與譖毀,以修史宣楊「國惡」的罪名被滅九族。


不聽主公話是沒有好果子喫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