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邏輯上,遷都與滅亡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若是因遷都而滅亡,一定有著其他綜合因素,通常都是政治、或軍事原因所致。下面我試舉幾個例子,看看遷都與滅亡的關係:

一、遷都後國運昌盛

秦國

秦國自秦襄公建國起,先後經歷了「九都八遷」,由西犬丘開始,到秦邑、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鹹陽。其中在雍城歷史時期最長,先後歷經共十餘位秦公、時間跨度達300年,直到秦獻公修建櫟陽、秦孝公與商鞅在此完成商鞅變法,秦帝國的日子纔算是奔了小康,由此又新建了都城――鹹陽。

由默默無聞到士大夫、再到諸侯,由貧瘠弱小到雄霸一方、由圖存到東出、由爭霸到統一天下,秦帝國的遷都史,真可謂是一部激人奮進的勵志史!雖然秦帝國未能逃脫滅亡的歷史規律,但秦國的滅亡並非遷都引起,相反,秦國遷都的過程恰恰見證了其強大的過程。

大明

歷史進行到明朝時,也不知當時的建文帝朱允炆咋想的,實力未成之時居然要削藩,結果惹惱了燕王、也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一場靖難之役直接打的建文帝徹底人間蒸發。後來朱棣假模假式地推讓一番、「盎然」地繼位成明成祖,不久便下令遷都北京。雖然朱棣的遷都更多的是出於對時局與自身的考慮,但客觀上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日趨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堪稱永樂盛世。

俗話說,和平造典、盛世鑄鐘,除了震撼世界的鄭和下西洋、蜚聲海內的曠世名著《永樂大典》也正是朱棣在位時纂修,全書共計一萬多冊、僅目錄就多達60餘冊,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二、遷都後走向消亡

魏國

魏惠王執政初期,魏國正處於鼎盛時期,魏武卒之戰力足另諸侯膽寒。可是昏君繼位一般都是志大才疏,且剛愎自用。一旦大權在握,其危害就非同凡響:丞相公叔座臨終前諫言魏惠王,若不用衛鞅就殺之!結果,正是被魏惠王嗤之以鼻的這個小人物衛鞅到魏國宿敵――秦國完成了著名的商鞅變法,那個也曾被魏惠王嗤之以鼻的、昔日小小的秦國卻讓魏「西喪秦地七百餘裏」!不得已,魏惠王只得將都城由安浥遷往大梁。

在經過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等幾場著名戰役後,魏國由當初的堂堂霸主地位不但徹底失去了爭霸資格,國運也駛上了迅速衰敗的快車道。楚國

與魏國類似,本來依承上輩積累的霸業基礎完全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惜到楚懷王時期要與齊國結盟交好,欲抗強秦。結果被秦國名相張儀將事前許諾600裏豐腴之地、事後變成6裏之地的「詐楚」事件而攪黃,兩國因此開戰,不想楚國大敗!由此開始了不斷遷都的形成,堂堂春秋五霸竟由此淪落到一退再退、一躲再躲的尷尬處境。

以上四個國家都是遷都,但遷都的命運卻截然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一個昏庸腐朽的廟堂和政治體系,無論遷都與否,都不是改變命運、根治弊病的濟世良藥!這些活生生的歷史教訓,當讓我們後世時刻銘記!

希望我的解答能讓您滿意。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我的頭條號:大相無形


很高興回答問題哦。您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一定,下面我舉幾個遷都變強的例子。

盤庚遷殷。

殷商稱呼真正意義上是盤庚開始的。商朝14次遷都說法很多。有說是因為黃河水患、還有人認為是粗放型畜牧業和農業需要遊牧、遊農的原因。還有其他民族壓迫等等說法不一。自從盤庚遷到殷後一直到到紂王就再也沒遷過。遷到新都,盤庚減輕剝削,禁止貴族奢靡腐敗惡習,商朝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盤庚為商中興賢王。

周遷西岐。

后稷時代部落開始了父系氏族社會。他靠著人們對他的尊敬,把姬姓劃入部落中,自己作也成為了姬姓部落首領。部落首領傳到公劉已經是第四代了。由於長期耕種,作物欠收,姬姓部落成為以遊牧為業的部落,居無定所,很不穩定。公劉不滿現狀,時刻記著高祖的農業傳統。於是,他帶領著族民發現新地(即豳(音:賓)地),重新開墾種植。部落得到了穩定,逐步強盛起來。《公劉》是一篇周族開拓史。

部落首領到第十代是古公亶父(音:膽斧)。他為人謙和,在他的治理下,人民安居和樂。但是西戎族看著姬姓部落賦予十分眼饞,就開始掠奪他們財物。古公亶父不願意看到族民在戰爭中死亡,選擇了遷徙。最後到了肥沃的地方就是岐山下的平原。人們稱為「周原」。相傳這裡苦菜都長出來都是甜的。姬姓部落就在這裡定居了,所以也因此被稱為「周人」。《綿》就是一篇周族遷都史。

孝文帝遷洛陽。

北魏統一北方後,第三代皇帝孝文帝進行改革,遷都洛陽,使得北魏加強了對北方的控制。北魏實現了進一步的強大。

有紅雨,說歷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紅雨.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評論和點贊,我們一起討論更多。

期待您的關注,再次感謝。


謝謝邀請,我是每天冷歷史,題主提到的都是帝王被逼才遷都的,縱觀五千年歷史,不是說所有的遷都都會滅亡,但是每個朝代都必將走向滅亡,被另一個朝代所取代。

大多數的朝代都是先盛後衰。要推翻一個王朝,建立一個新的朝代,沒有一個賢明的君王是不會輕易建國的。此時建立起來的都是比較強盛的國家。但是一個朝代,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賢明的,遇到幾代昏君,國家的政權就會被動搖。從而被推翻。

遷都有的是為了讓國家更加強盛,有的則是因為戰爭或者其他原因,被迫遷都。

戰國時期秦國曆盡多次遷都,最後在商鞅變法時,為了秦國的發展,遷至鹹陽,秦國遷都後國力日益強盛,統一六國。最後秦國被推翻,也是因為後期秦國的暴政,所以才會走向滅亡。


謝謝邀請,

首先呢,這個問題有問題,還有你舉的例子,亡國有遷都原因的只有北魏孝文帝。

遷都自古以來都是大事,有政治原因遷都的,有地理位置遷都的,也有一些其它原因遷都的,但是大部分遷都是為了國家安定。也有為了加強統治而遷都的,

古代國家滅亡原因都大同小異。比如

統治集團內部:

皇帝問題(昏庸,殘暴,無能等等)

皇帝年幼,權臣或外戚專權。

土地兼併

地方與中央不和

(經濟,軍事,制度方面的錯誤,導致的滅亡)

統治集團外部:少數民族政權入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