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一辈子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他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著作。

亚当·斯密出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那个时候,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不久,虽然大城市里已经有了机器生产,但农村还是以手工业为主。机器革命带来的变化是大工厂的建立,其带来的变化是国家政策也必须改变,税收也要改变等等。但是国家应该怎么管制呢?

这时候,国家也没有经验。而且,人们都开始逐渐向经济看齐,很多人为此感到忧心,觉得这些人都是利己主义的人,极度自私。

由此,亚当·斯密写了《道德情操论》,其用意是告诉人们,利己主义和自私不一样。这些人虽然是为了自己赚钱,但这样同样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让全民跟著富有,这个很像后来我们所说的「先富带动后富裕,共创富裕路」的这个感觉。

亚当·斯密的用意就是为了大工业发展扫清人么意识上的障碍。

此后,在1776年的时候出版了《国富论》其全标题是《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其论说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后,国家经济的走向。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国家要做一个守夜人,不要老是管控国家的经济。商人虽然是自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自私可以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必担心。国家这是做一个守夜人,保证国家的和平安定,让大家发展自己的企业就好。

这一观点改变了国家管控经济的模式,也由国家的经济从中世纪的封建模式向资本主义转变。可惜,斯密后来的这个观点也遭到了挑战,就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人们突然发现,国家不管经济是容易出问题的,因此凯恩斯提出了「看得见的手」,认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

现在很多关于经济的争论,一般也都逃脱不掉这两套思想体系。


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影响巨大,尤其是他在成名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的一些观点,至今仍然影响著现代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首创GDP概念)。其在书中的关键词可以概括如下:1 看不见的手 (invisible hand):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个人自私有助于并决定著整个社会福利。 2 分工:每个人都专门从事他最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彼此交换,对每个人都有益。 3 自由放任(Laissez-faire):赚钱的唯一方法是自愿的交易行为。 4 政府职责:政府应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为他们缺少管理的知识体系,也缺乏动机。 5 公众教育: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者愈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国富论」写于1776年,Smith还有一本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鲜为人知的是,这本书为「国富论」提供了道德上的、哲学上的、心理学层面的以及方法论上的基石。总体来说,斯密写这本书受到了很多来自他导师的影响(格拉斯哥大学的Francis Hutcheson),他导师把道德哲学分为四部分:伦理和德行、私权和天性自由、家庭权利、国家和个体权利。就内容来说,「道德情操论」详细探索了人类的道德状况,指出自私和同情心一样皆是人的本性,我尤其认同其中「人类生活的不幸和混乱,主要原因在于高估了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之间的差别。」的观点。


看不见的手。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应该翻译成「人道伦理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是我国学者,将人道相对性的「Moral--伦理」翻译成绝对性的「道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方哲学是没有绝对性的「道德」观。道德,是中国古哲人在《道的形而上学》的学说中,是由老子、孔子解释道生化万物,存在绝对性的「阴阳行为原则」,即「道」的「行为原则」或「宇宙本体的行为原则」,称之为「道德」或「道之德」。西方哲学,由于无法解释「上帝」及「上帝的行为原则」,所以「Moral」,其本义是人道的、相对性的伦理道德,或人道伦理,而不应该翻译成绝对性的「道德」

由于西方哲学无法回答「上帝」与「上帝的行为原则」是什么,这第一哲学命题统摄一切学术的基本问题。因此,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人道伦理情操论」学说没有绝对性真理作为标准,只是人道中相对性的学说。这也为什么说,西方哲学或伦理学说是没有绝对性「道德」观的学说。如,道德普遍原则或道德行为准则,西方哲学或伦理学是无法回答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