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於遼博的明朝《九邊圖》上繪製了明朝九邊鎮地區的建置、山川等地理內容,並且加以文字解讀。與其他地區發現的類似的《九邊圖》不同的是,這幅《九邊圖》還有滿文的翻譯。

對此,有研究者稱,在努爾哈赤起兵佔領遼陽之後(也有研究者認為是在攻略遼西之後),得到了這幅珍貴的《九邊圖》。只是努爾哈赤不懂漢字,只能看圖說話,不過他下面懂漢文的人才多啊,就命人將《九邊圖》上的一些重要地方標上滿文的翻譯,以便他做戰時決策。再後來,努爾哈赤遷都瀋陽之後,便將這幅《九邊圖》帶回了新建的皇宮裡。再以後,九邊都成了大清的地盤,這趕不上時代巨變的《九邊圖》自然不必再追隨皇者進京了。

(圖自網路 版權歸作者)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大概是大明朝與其他王朝相比讓人尊敬的地方了。但是明朝中期之後,確實也是危機四伏,「北虜南倭」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邊境之禍,遂與明終始雲。」所以當大明王朝為了加強北方邊防,一面加緊修築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另一面增加軍事力量,並先後設立了九個邊防重鎮。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蒙古鐵騎圍攻北京,從此之後明朝從洪武、永樂時期的進攻轉入全面防禦的態勢。

邊防的嚴峻性使得世人開始重視軍事防務問題,而且士大夫間談武之風興起,這一點是因為明朝和宋朝一樣,都是文人領兵。娶了名妓柳如是的錢謙益就在《牧齋初學集》中介紹了當時東林黨人的舉動,「海內士大夫自負才略,好譚兵事者,往集餘邸中,相與清夜置酒,明燈促坐,扼腕奮臂,談犁庭掃穴之舉」。當然,這位錢大人在青史上並未留名。

向燕南在「明代邊防史地撰述的勃興」一文中指出,「士人對邊防防務的歷史和現狀格外注意,研究邊防史地的熱潮應運而起,有關書籍圖籍的撰述隨之興盛。」

王庸先生1956年出版的《中國地理圖籍叢考》一書中就有《明代北方邊防圖籍錄》《明代海防圖籍錄》兩章,正、附錄所著錄的有關明朝南北邊防圖籍著作就達388種之多。其中絕大多數的著作是撰述於嘉靖、萬曆或稍後邊防形勢日益嚴峻的時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