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棋是由圍棋演變出來的一種棋。一開始是沒有五子棋的,圍棋在古代是一種高尚的智力遊戲。不是一般能玩的,就如同現在高爾夫球一樣。王公貴族玩的一種遊戲,他們有專門師傅授傳棋藝,可能是由於太枯至燥無味,纔有學生髮明瞭簡單易學的五子棋。

五子棋的規則是誰先使本方的黑棋或白棋能一條線不間斷五子連珠,無論是橫、堅、斜都可以,方能勝。至於你提的為什麼不四子、六子或七子,我認為,四子不可取,先手贏的機率佔八成。你知道五子棋在勝前一著,要嗎成四兩頭上,要嗎成三兩條線。如果只是四子,就是成三兩頭上,成二兩條線,這樣沒太多的技術空間。所以說四子不可取。至於六子七子我認為五子都能和棋,六子七棋想成也不容易,實力相差較大,肯定有輸贏,雙方到一定的水平,盤盤和棋,那有什麼好玩的呢?棋盤的大小決定了不能用五子以上的連珠。因為有更多的時間防備,很容易滿盤和棋。你是一個很有想法小棋友,如果你想更改遊戲規則,那麼你要制定一些難控制的棋規,趣味一下就提高不少,以六子為利,不一定要六子連珠,一條線出現3+3,2+2+2,中間隔一子二子都行,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白黑,黑勝,或6珠相連,都算贏。但要遊戲公司隆重推出,肯定會吸引大量棋友。趣味一下就提升了不少。就像綜合格鬥一樣,不一定是kO就贏,還有降服、裸絞、斷頭臺、十字固、點數等。中國象棋中推出一項揭棋很多人在玩,確實比中國象棋更有趣味性。我足足寫了一個小時,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滿意,如果滿意,別忘了給我點個贊呦!


相傳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無意之中畫下了十七條橫線十七條豎線,這無意中的發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來燒制五子棋盤了。千百年來,人們用各種材質來製造圍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瑪瑙、銅等等。

古代五子棋棋盤與圍棋棋盤是通用的,漢魏時為十七路(17×17)棋盤,至南北朝時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盤,直至1931年,纔出現所謂五子棋專用棋盤,如圖所示,為十五路(15×15)棋盤,形狀近於正方形,平面上畫橫豎各15條平行線,線路為黑色,構成225個交叉點,鄰近兩個交點的距離縱線約為2.5釐米,橫線約為2.4釐米。棋盤正中一點為「天元」。棋盤兩端的橫線稱端線,棋盤左右最外邊的兩條縱線稱邊線。從兩條端線和兩條邊線向正中發展而縱橫交叉在第四條線形成的四個點稱為「星」。天元和星應在棋盤上用直徑約為0.5釐米的實心小圓點標出。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遊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段雖沒明講是何種棋類,但至少知道遠古就以漂亮的石頭為棋子。因而規則簡單的五子棋也可能出自當時,並是用石子作棋子。《辭海》中亦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遊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


五子棋,要五個子連成一線,如果要是四子棋的話,你就會發現很容易就結束了,太簡單,而六子或七子的話又太長了,不容易連起來,可玩性不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