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大明萬曆年間遼東總領。還有兩個人與他有關,一個是他的兒子~李如松。另一個就是他的家奴~努爾哈赤!

今天咱們就說李成梁和努爾哈赤的故事。李成梁萬曆年間總領遼東事務,說是土皇帝也不為過。而努爾哈赤家族是建州女真的其中一支。因為打不過其他女真人,就依附與李成梁可以說是他的家奴。

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家也沒想過造反,只想安穩過一生。誰知道,因為當地一支女真叛亂。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爺爺就說自己去假意投降當內應。結果在明軍破城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把他爺爺父親都給殺了,死的真憋屈。然後努爾哈赤心裡那個恨啊,但是當時他也不敢表達出來。

再後來,努爾哈赤慢慢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漸漸統一女真箇部落,實力強大了起來,而這些都在李成梁的默許下。到後來李成梁死了,更悲催的是他兒子李如松也戰死在蒙古。這下努爾哈赤沒有可以怕的人了,直接就造反了。依靠父親和爺爺留下的十三副甲用了三代人,造就了後來的大清王朝。

清朝的國土面積,是中國有史以來實際控制面積最廣的。現在的西藏,蒙古,新疆都是清朝時期打下來的。只是後來1840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割地賠款,直到滅亡。

總的說來,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基礎,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忘記近代的屈辱史,只有發奮圖強,中華民族才能永遠立於世界之林


李成梁家族本是漢人,祖先去了朝鮮,高祖時回到大明。李成梁大器晚成,因為家貧,四十歲時才襲職成為將領。除去中間被革職的十年,他在遼東整整工作了四十年,對邊事影響極大,功勞被評為二百年來之僅見,但留下的禍患也是前所未見。

李成梁對蒙古韃靼和女真部落的征服

李成梁入伍的前二十五年,主要與韃靼和女真作戰。

蒙古三部之一的韃靼雖然在俺達汗的時候與大明和解,但韃靼某些部落還時常挑釁。李成梁前期的二十五年是和韃靼戰鬥的二十五年,韃靼送給他無數人頭和至高榮譽,沒有韃靼就沒有李成梁的聲震朝野。

前期的李成梁和韃靼作戰稱得上戰無不勝,翻開史書,會不停地看到這些字眼,某年某月韃靼來犯,斬首多少的記錄,一代名將還是很有水平的。

和女真的作戰,主要是和建州女真的王杲以及他的兒子阿臺的戰鬥。

李成梁扶植圖倫城城主尼堪外蘭,打擊王杲與阿臺,將其父子最終消滅,他扶植聽話派打擊造反派,總體效果不錯,只是中間出了一個小問題:萬曆十一年攻擊阿臺,攻破古勒寨之後屠城,明軍誤殺了兩個人,覺昌安和塔克世。

覺昌安和塔克世已經投靠李成梁,他們是去古勒寨勸降的,結果被殺。原本或許關係不大,可惜他們有個比較牛逼的後代,努爾哈赤。

李成梁的墮落和巨大失誤

李成梁很能打仗,在遼東開始的二十三年裏報大捷十次,把皇帝高興得又是祭拜神仙祖宗又是接受朝臣祝賀,還不停給李成梁升職加薪,史書如此評價: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他榮耀了,不但兒子沾光,就連家裡奴僕都顯貴了。

然而李成梁墮落了。

他開邊市貿易,所得利益全部笑納,然後用錢交結朝中大臣,結果包括內閣在內的很多大臣都和他關係很好,有什麼問題內閣和各部要員都包庇他。為什麼要包庇他?因為他做了許多爛事,比如敵人來了不打,打敗了說打贏,還殺良民冒功。

從萬曆十七年開始李成梁就不斷地敗,而且行為出格。萬曆十八年,韃靼五萬來犯,李成梁派兵偷襲,結果中了埋伏死了上千,他卻上報朝廷說斬首二百八十個,結果大功一件。後面韃靼十萬來犯,他任由敵人縱兵搶掠,自己卻以堅壁清野為藉口擁兵觀望。

李成梁前期的最後兩年極其墮落,於是在萬曆十九年被參下臺。

這些問題其實也倒罷了,因為他還有個更大的失誤,與之相比,殺良冒功就不算個事,那就是默默縱容地努爾哈赤。

李成梁攻擊阿臺,除了誤殺覺昌安和塔克世,還俘虜了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但史書說李成梁的老婆看努爾哈赤相貌不凡,就偷偷把人給放了。我不知道清太祖不凡到什麼地步,竟有如此奇遇。

努爾哈赤隨即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當他再次攻擊尼堪外蘭時,李成梁卻沒有阻攔,等他下臺的時候努爾哈赤已將建州女真統一了大半。

萬曆二十九年李成梁第二次上臺,他不但不壓制努爾哈赤,還與其過往密切,往後的十五年是後金在李成梁的默許下不斷壯大的十五年,李成梁愛護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也回報了他:在李成梁活著的時候沒有反抗大明。

李成梁死於萬曆四十三年,三年之後,努爾哈赤對明宣戰。

來自四百年後的遺憾

李成梁接受大明的高官厚祿,卻給大明培養了一個勁敵,這讓人如何不感慨?

威震遼東,在當時聲名遠遠高於戚繼光,卻做出種種不可思議的事,原因只有一個,李成梁的心裡只有自己,而沒有國家。他喜歡生前威名顯赫、異族跪拜的感覺,卻不管死後洪水滔天,其人功在一時,罪在千秋。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覺得好就點個贊吧)


明朝1200萬國土,去哪裡了?


明月先生給李成梁的十字評語「不世之功臣,萬世之罪首」還是比較中肯的。

諸多歷史學家都給李成梁以肯定,畢竟他在遼東三十多年的確穩定了遼東的局勢。他的武功,明朝不會忘記。但當明朝把努爾哈赤一身戎裝呼嘯而來的原因闡釋出來,並且確認是他李成梁造成這一切的時候,他們更不會忘記,這個對明朝有功的人同時也是明朝的罪人。

李成梁是明朝名將,字汝契,他的高祖李英是朝鮮人,內附明朝之後,被任命為鐵嶺衛的指揮僉事。這是一個世襲的職位,到了李成梁這一輩,因為家中貧困,他四十歲時才承襲了這個職位。

李成梁在戰場上表現突出,「英毅驍健,有大將才」,不久就擔任了險山參將,隆慶初年又被提為副總兵,後來遼東總兵官戰死,他代理總兵官。

遼東鎮的形勢非常複雜,西部、北部、東部三面都面對兇悍的外族部落,防禦的壓力非常大,許多地方無險可守。遼西方向經常受到蒙古人的襲擾,遼東方向則受到建州女真人的襲擾。

李成梁擔任總兵官之後,召收健兒,整頓邊防,遼東的防衛面貌一新。萬曆初期,李成梁率軍東西馳騁,力戰西虜的同時,還要時刻反擊東虜,功勛累累,升賞不斷。

萬曆十一年二月,李成梁率兵包圍古勒城,城主阿臺被殺死,古勒城裡的人全部被處死,這其中就包括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二人。

其中的細節我們這裡不細說。努爾哈赤認為親人死得太冤,明軍承認了這一點,把亡者的屍體送還,又送給努爾哈赤三十道勅書,三十匹馬,任命他為左都督。

關於李成梁和努爾哈赤之間的關係,有不同版本的傳聞,比如說李成梁撫養努爾哈赤兄弟,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因為萬曆十一年時努爾哈赤已經二十五歲。

但可以確認的是,第一,努爾哈赤的家族與李成梁的關係很緊密,努爾哈赤兄弟年少的時候很可能在李成梁身邊做過差事,非常熟悉李成梁。

第二,明軍誤殺覺昌安父子,讓努爾哈赤經濟上、政治上都獲得了許多實際的利益,初步奠定了未來崛起的根基。

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後,李成梁也受到了影響,北京的許多人開始指責他賄賂當道,捏報冒功,畏敵避戰,指責他的兒子們行為不法。到了萬曆十九年底,明神宗終於同意免去李成梁總兵官一職。

在李成梁離開的十年中間,遼東鎮八易總兵官,形勢越來越壞。萬曆二十九年,老將李成梁再次出山。

這一年李成梁已經七十六歲,他又幹了八年。這期間,他重新開放了開原、廣寧等地的的馬市和木市,與蒙古人和女真人進行商品交易,皆大歡喜。

萬曆三十四年,李成梁提出主動放棄寬佃、長佃、長嶺等處,逼近當地的居民遷往內地。

關於棄地的原因,李成梁說是那些地方勢孤難守,實際上是害怕努爾哈赤。當初李成梁對努爾哈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意無意地放他一馬,任由他征服女真各部。二十年過去了,二人之間的實力發生逆轉,李成梁單憑遼東一鎮的實力根本無力征討努爾哈赤,只求自己的任內太平無事。

李成梁最擔心的是努爾哈赤主動出兵,明軍根本無力應對。李成梁一世英名,不想在自己的暮年蒙羞,這恐怕是他棄地的真正原因。或許還有另一個可能,他與努爾哈赤之間有一個祕密的約定,或者是一種默契:明軍主動讓出這一地帶,而努爾哈赤不會主動挑戰明軍,不給李成梁製造麻煩。

棄地的舉動立刻招來朝臣一致的反對,北京輿論喧囂,於是李成梁第二次去職。

李成梁死後的第二年,即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自立為「英明汗」,國號「後金」。

後金天命三年也就是大明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六十歲的努爾哈赤率領數萬八旗兵徵明,計奪撫順城,守將李永芳投降,遼東總兵官張承胤率軍馳援撫順,結果全軍覆滅。

遼東告急!總體來看,李成梁對努爾哈赤勢力的壯大負有相當部分的責任,但要把他定為千古罪人,也不公正。

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明朝立國之後,最大的威脅始終是北方的蒙古,從實力和地域來看,蒙古都要比女真人強大得多,雖然也給明朝政權帶來了大大小小的許多麻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明朝的統治。

到李成梁死的時候,努爾哈赤的力量仍然沒有蒙古強大,而且只限於東北一隅,如果不是明政權後來一系列的致命錯誤,不是自己的內部出現了大問題,女真人就算奪去了遼東,也無法奪得中原。

有人說,李成梁和努爾哈赤有著微妙的關係,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兩個人無論有沒有關係,努爾哈赤已經開始了下一步的揮師南下。造成這一切結果的就是我們無法評說的李成梁大將軍。

一個人的主觀努力多麼讓人驚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上引起了什麼後果。李成梁並不是真的想幫滿洲人進中原,可他所做的一切所引起的後果註定了滿洲人一定會進入中原。


李成梁可不是太祖爺努爾哈赤的恩人,而是仇人。而且李成梁不僅是努爾哈赤個人的仇人,而是所有女真人的仇人,每個女真人都有千刀萬剮李成梁的心。

兩位滿族學者富育光、趙東升收集的滿族史詩說部《兩世罕王傳》,這《兩世罕王傳》,講述的是王杲和努爾哈赤這兩位罕王的故事。所以可以說王杲是努爾哈赤之前的一位女真卓越領導人。,明朝人撰寫的《萬曆武功錄》與後來的《清史稿》中,都有專門的《王杲傳》。

明朝的方針就是時刻防止女真強大,誰強大就打壓誰。打壓方法一是對女真經濟制裁,限制來撫順與明朝交易。另一方侵佔女真領土,移孤山堡於張其哈甸,移險山五堡於寬甸、長甸、雙墩、長領等地。建立軍事防線,敵視女真。

王杲是一代大罕,手下名將有來力紅、郎忙子、格保、李指揮、咬當哈等。他打響了反抗明朝暴政的槍聲,殺死撫順備御彭文洙、生擒明遼陽副總兵黑春,明軍都非常畏懼王杲的名聲。

王杲與明軍簽訂盟約,互不侵犯和干涉對方。但明軍違反承諾,優惠並收留王杲手下的反叛奸臣,王杲手下的得力幹將來力紅「追亡至漢塞」,向撫順備御裴承祖要人,裴承祖不予理會,來力紅「乃縱三十餘騎入核桃山臺,虜我夜不收尤清等五人」。裴承祖不僅不悔改,還帶來大軍來侵略來力紅寨。女真軍隊英勇抵抗,結果裴承祖、劉承奕以及百戶劉仲文等人均被王杲、來力紅等人殺死。這就是有名的「裴承祖被殺事件」。

其後李成梁帶大隊人馬並攜帶火炮等多次絞殺女真,最後設計將王杲殺害。王杲死後,其子阿臺、阿海堅定樹立反明大旗,為報父仇,繼續與明對抗。滿奸尼堪外蘭做帶路黨,帶領李成梁再次圍剿古勒寨。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本是幫助明軍去說和的,結果被明軍殺害。

李成梁軍事能力有限,單憑武力,對方女真一部都難,所以常用陰謀詭計。他看到女真葉赫國強大,就利用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到開原進行馬市貿易的機會,在開原中固城設「市圈計」,誘其入伏,而襲殺之。

葉赫貝勒清佳努和楊佳努被明軍計殺後,清佳努子布寨、楊佳努子納林布祿,分別襲為葉赫貝勒,元氣日漸恢復,軍力日益強盛。李成梁率兵攻打葉赫布寨和納林布祿,遭到葉赫東城與西城的貝勒和部民堅決抵抗。李成梁下令發炮摧毀他們外城的城牆,放火燒了他們的糧窖。經過這次打擊,共「斬首五百五十四顆,得獲馬、器以七八百計」。李成梁對葉赫國進行野蠻屠殺。

所以李成梁是殺害很多女真人的儈子手,是女真人的仇人。


中國周朝時期採用的是分封制,將自己的領土分封給兒子,也就是諸侯國,諸侯國還可以繼續分封,這跟西方有點類似,歐洲的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近代,但是中國自從秦朝統一以後,實行的是郡縣制,對於領土的標準也就是這個時候發生了分歧。由於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時候都是郡縣和封國並存,因此界定疆域的時候就會產生分歧,西方認為直接統治的纔算真正的領土,而中國古代則認為承認我是共主的都是我的領土,對於少數民族,中國一直有冊封的制度,只統計的時候冊封的這些國家也屬於中國領土,到了隋唐明清時期,又發展出了羈縻政策和朝貢體系,羈縻統治區域已經是中國的領土了,而朝貢體系中的藩屬國只能算是中國名義上的領土。到了清朝,中國的朝貢外交體系被歐洲人打破,這個制度就逐漸消亡,而我們現行對於領土的定義就是實際統治,因此外國人在畫中國歷史朝代疆域圖的時候一般都按照實際統治,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奠定中國近代版圖的不僅僅是清朝,還有唐朝、元朝、明朝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朝鮮半島,西達中亞鹹海。南到越南順化一帶,北包貝加爾湖。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明朝疆域囊括中原地區 ,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西伯利亞一帶 ;西北涵蓋新疆 ;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朝極盛國土面積約達1370萬平方公里。清朝在全盛是在乾隆時期,總面積可達1310萬平方公里左右,疆域達到最大範圍:東北與俄羅斯帝國(沙俄)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與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與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至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的蒙兀兒帝國、喜馬拉雅山諸國家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緬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裏長沙、曾母暗沙等)。其實看唐朝、明朝的實際疆域,只要看對於東北、蒙古、新疆、青藏等地是否有實質的統治,其實統治這些區域唐朝、明朝間接或者直接統治過,而清朝有些政策不過就是延續了明朝的政策。唐朝時期和明清還不太一樣,我們主要比較明朝和清朝首先來說蒙古,元朝的後裔「韃靼」被清朝人別有用心的劃在了「外國傳」,其實成吉思汗子孫的可汗稱號,是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瓦剌的三大部落封號也來自明朝冊封,兀良哈是明朝的都督,蒙古部落與明朝的關係,不是外國與中國的關係,而是中央政府與被冊封藩王之間的關係。據不完全統計,在明代前期,蒙古大、小封建主接受明朝封王的有瓦剌的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韃靼的和寧王、忠勇王等;而著名的羈縻衛所則有全寧衛、朵顏衛、泰寧衛、福餘衛、赤斤蒙古千戶所、海剌兒千戶所、監河衛、卜剌罕衛、只陳千戶所、竦和兒河千戶所、斡難河衛等。再說東北地區,明朝在東北地區設置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裏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洪武年間,黑龍江下游奴兒乾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幹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裏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後為世襲。直到明朝末年,努爾哈赤才利用其和李成梁的關係就明朝內部農民起義的機會,統一女真各部成立了後金。而關於新疆,其實在清朝並不是新疆,明朝對於新疆一直有有效的統治,朱祐樘在位時期,明軍先後三次收復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復。羽奴思統治國吐魯番地區後,開始與明朝爭奪對哈密地區的控制權。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襲封哈密忠順王 ,「給金印,冠服」,對新疆的實際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誘罕慎盟,執殺之,復據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貢 。明朝識破其詭計,只得獻還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佔哈密 ,令其尊長牙蘭守護哈密,並不時搶掠沙州等地威脅各衛歸順,為患不已。1497年,明馬文升前往平撫,匯同河西諸衛及諸部落族數千人,襲哈密城,牙蘭等人逃跑,哈密收復 。當時朝廷中有人主張放棄哈密,但朱祐樘主張堅決出兵收復哈密,並立即委派馬文升為元帥,大敗吐魯番軍,收復了哈密。而對於青藏,明朝設置了朵甘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長河西魚通寧遠宣慰司(康定一帶)、董卜韓胡宣慰司(金川一帶)。在克什米爾東部一帶和阿里地區還有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朝前期在西藏冊封了大寶法王(噶瑪派)、大乘法王(薩迦派)、大慈法王(格魯派)三個宗教領袖和闡化王(帕竹政權)、護教王、贊善王、輔教王、闡教王五個地方領袖。而清朝時期,除了對東北地區和蒙古地區統治有所加強之外,其他地區的統治政策大體跟明朝相同,就連藩屬國都是繼承的明朝。中國的版圖是歷朝歷代共同努力的結果,清朝對於中國現代領土有貢獻,但更多的是割地賠款,讓這些領土從歐洲的法理上屬於了外國,這點上說清朝其實過大於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