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日本汽车品牌败走中国,本土小排量车品牌迎来巨大转机

来自专栏电科技4 人赞了文章

日经新闻网称,铃木汽车已经与重庆长安达成一致,将其持有的长安铃木的股份转让给后者,并允许长安铃木,在一段时间之内贴牌生产铃木品牌汽车。

据称次方案正处于有关部分的审批之中,可望在2018年底,完成一系列协议。

中国是一个年销量高达3000万辆的超级汽车市场,其规模比后面的第二名到第五名的市场销量总和还大。这个市场里面,1.6L及以下的小排量车的市场份额超过65%。

一旦铃木这次确定退出中国市场,基本就可以视为永远与中国市场说再见。因为此举将极大损害其在华的消费者、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中国长安的利益,将对其品牌形象带来巨大的负面伤害。

消息被曝出的当天,铃木汽车在东京交易市场的股价下挫了4.8%。

2018年Q2,铃木汽车的利润率高达11.8%,超过了宝马的11.4%,而成为全球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商。

从2011年到2016年,除了2014年短暂地实现同比增长外,长安铃木的销量一直在跌跌不休。心灰意冷的铃木于是考虑从这个痛苦的泥潭里抽身而出。长安铃木的车型引进速度和产品规划,开始受到重创。

长安方面认为应该迎合中国消费者对SUV的喜爱,以及消费者升级的趋势,推出更多的SUV,更大的车型。可是,铃木作为一家全球范围内最据竞争的小型车制造商,怎么会为了区区不到20万辆销量的中国市场,改变公司的定位?铃木不可能针对中国市场,单独研发的中大型车型。这样的举措,从研发、制造和营销等各个方面考量,都是不理智的。

2017年,长安铃木的销量滑落到8.6万辆。2018年1-6月份,这家有著辉煌过往的车企,实现了23062辆汽车,同比再跌46.5%。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在这个阶段的销量数据为1.8万辆,同比下跌37.3%,为铃木全球贡献了2%的销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小型车市场,中国理应成为铃木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然而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发生,这与这家车企的市场定位有关。

在铃木擅长的经济型和小型车市场,囤积了中国所有的自主品牌,他们只能从低端车市场切入,逐渐向上发展。

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车销售汽车76.7万辆,营业额528亿元,平均售价约7万元。长安、长城、奇瑞、宝骏,等本土自主品牌,在铃木汽车所在的细分市场,囤积了大量的极具竞争的车型产品。

铃木当然不会为了中国市场改变自己的市场定位,转而去做中级车,这样他会失败得更难看。事实上长安铃木一度推出了紧凑型的SUV——长安铃木维特拉,然而非常不幸,他进入了包括哈佛H6、广汽传祺GS4、长安CS 55等中国自主品牌SUV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基本上在市场上被打得片甲不留。

中国人不能指望铃木汽车研发重点会在中国。最实事求是的想法是,铃木车型研发、制造、供应链的重点都在印度。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标志著在经济型车这个重要的细分市场,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已经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以此为起点,中国本土品牌会逐步将战火烧到价格更高的细分市场,紧凑型车,中型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在华品牌力不强、销售规模不够大、产业链不够雄厚的弱势合资品牌,将会成为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向上战争」的炮灰。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