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對上一次知乎專欄更新已經有一年了,這一年來,老師好好把多年的教學積累以及IB判卷經驗準備彙集成書,幫助更多的IB中文考生,IB課程五年大改後,老師結合新大綱IB workshop得到的一手資訊宇宙獨家首播2021年首次評估中文A在校自修文學課程解讀!(掌聲在哪裡?)

由於新大綱的內容較多,我將分「課程準備及內容篇」與「評估篇」進行詳細介紹,在開始之前,別忘記互動四連:轉發、評論、點贊、加好友。

複習一下老師Wechat:379179643,給你一對一的專業解答。

2021年首次評估中文A在校自修文學課程於2019年2月出版,也就是說,【從2019年9月開始選讀IBDP中文在校自修文學課程的學生,要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進行學習和評估。相較於舊大綱的自修文學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 課程協調統一:文學、語言文學、文學與表演三門課程之間的壁壘被進一步打破,教學內容、培養目標和形式方法等更加明確和統一。自修生生只能選文學普通課程。

2. 細化學習進度(繁瑣!)

  • 開始學習本課程之前草擬一份行動計劃(一學年填寫2次)
  • 貫穿課程始終的學習者檔案:並不專門對學習者檔案進行評估,但它是幫助學生為正式評估做準備的一件重要工具。
  • 18個月的每月填寫的學習進度表

3. 書目變少(舊10本新9本),每部分都涉及翻譯文學,打通了舊大綱「翻譯文學」、「精讀作品」、「按文學體裁編組的作品」、「自選作品」的次元壁,而套在新的「探究領域」、「全球性問題」、「概念」等從MYP借鑒、調整DP學習的新套路中舊大綱以體裁作劃分,而新大綱以概念作驅動(concept-based learning)。

4. 校外評估項目減少:取消了書面作業(WA: Written Assignment)和個人口頭表達(IOP: Individual Oral Presentation)

5. 考試時間調整:試卷一少15分鐘,試卷二多15分鐘,個人口試多5分鐘

6. 考試難度變大:主要體現在試卷一和個人口試中

(1)試卷一(Paper1)的引導題【雖然大綱中要求不是必須回答這個引導題】,但所做的分析必須集中於文本的某個特定的方面,也就是【答題的重點是回應引導題】。我們在IB新大綱workshop中同行的討論都覺得這是一種【試卷二指定論題】的變形,相對於之前可以從文學賞析的各個方面的「大包圍式評論」,【新大綱的試卷一是有針對性、有點重的文學分析】。

(2)新大綱「個人口試」(IO: Individual Oral),從命名上相較於舊大綱「個人口頭文學評論」(IOC: Individual Oral Commentary),減輕了「文學評論」的意味,取消了每年IB要求全球統一自修文學課程的不同文學體裁專設的問題,從之前的某個文學體裁的單篇評論(10分鐘),改成一部中文原著與另外一部翻譯作品的比較(15分鐘)並要求統一結合「全球性問題」進行分析,將口語考試論述精準地聚焦於諸如作品是如何運用風格、具體的文學手法及其它獨特的技巧來呈現全球性問題的。

話不多說,先從課程準備及內容開始解讀:

課程準備及內容篇

一、課程準備:

自我評估:識別需要掌握的各種技能,篇幅較長,我就不附帶調查問卷,把要調查的問題總結如下:

  • 我對這門在校自修語言的文學傳統(作者、各種文學體裁、歷史)有多麼熟悉?
  • 我對閱讀這門在校自修課程的文學作品多麼有自信?
  • 我能夠多麼熟練地用在校自修語言撰寫論文?
  • 我能夠用在校自修語言多麼清楚地評價文學作品?(評論其主題、態度、觀點)
  • 我可以用在校自修語言多麼清楚地介紹文學作品?
  • 我能夠多麼清楚地從在校自修語言的文學作品中辨識作者用來創造意義的各種策略?
  • 我能夠多麼熟練地建立所閱讀作品與本學科核心概念之間的聯繫?
  • 我能夠多麼熟練地建立所閱讀作品與其它所學學科之間的聯繫?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認識到作品創作的時間及地點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理解我生活的時代及地點對我詮釋或閱讀一部作品所具有的影響?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辨識作品中的全球性問題?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基於某個常見的全球性問題對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和對照?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獨立開展學習?
  • 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在沒有直接指導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這份問卷 在你所處的學習階段處畫一個 X 顯示你所處的階段。畫一個 X 顯示你目前所處的階段。

總共有三個階段:起步、發展、熟練

二、師資配備

2.1 一名在校自修指導老師

一般來說是母語項目的負責人(不一定中國人)或者DP coordinator

你的指導老師將:

  • 指導你擬定一份閱讀書目;
  • 批准你擬定的閱讀書目,確保它滿足課程要求;
  • 幫助你制定學習進度表;
  • 幫助你選擇你可以選修的其它語言A課程,以推進你的學習;
  • 討論本課程的各項評估成分及評估標準;
  • 每月至少與你單獨會面一次,討論你的學習進度;
  • 根據學校的時間安排,每週定期與你及其他在校自修生以小組形式會面;
  • 操作本課程的個人口試評估成分;
  • 與你的第一和最佳語言導師保持聯繫;
  • 成為你學習文學的資源;
  • 為你提供用過的試卷和例題。

2.2 一位你的第一和最佳語言導師

學校還需為你安排一位精通你的第一和最佳語言的導師。這位導師會在你的在校自修課程指導老師無法幫助你的方面為你提供幫助。在你開始為各項評估成分做準備並需要對你的作業提供意見反饋時,該導師的作用尤其重要。

【老師劃重點】:在校自修指導老師在上述大綱職責說明很清楚了,但是之所以會讓【不提供中文A課程的學校提供文學自修課程】一般基於以下情況:

第一、中文為母語的學生人數不多,不足夠讓學校花錢聘請一位專為這幾位學生上課的中文A老師;第二、海外的國際學校只有中文B教師,中文B老師【由於是對外漢語專業而非文學專業】,很難勝任中文A文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因此有可能在校自修指導老師會是中文B老師,但是ta並不負責教學,只負責協助課程的順利進行或提供【有限的】【超出其專業外】的文學輔導。

因此IB還會建議學校或學生聘請一位第一和最佳語言導師,【實際上就是一位校外中文A老師】ta肯定比在校自修指導老師對於閱讀書目的定製(涉及不同地域、時代、文學體裁的嚴格求,下面會談到),作品如何搭配不同的探究領域,校內外考覈的技巧等【有決定性的優勢!

而我,一個有多年自修文學A教學經驗的老師,是你的理想之選,哈哈。

【WeChat:379179643 瞭解一下】

2.3 其餘師資協助

其他語言A教師為你提供幫助,儘管他們可能並不熟悉你所學習的作品或語言;圖書管理員也可能會幫助你編纂閱讀書目,開展文學方面的研究和探討。學校中的其他許多老師都可以幫助你進一步瞭解你所學習的文學內容。你的認識論(TOK)老師可以幫助你建立知識領域及認識方法與你所學作品之間的聯繫,以解決課程大綱中不同部分的問題。或者,當你學習某個特定時期的小說時,你可以和歷史老師進行討論。當你學習戲劇作品時,你可以和戲劇藝術老師討論戲劇技巧。

三、書目要求

《語言A:文學指南》 對「作品」的定義是「諸如小說、自傳或是傳記的獨立長篇文學文本;由兩篇中短篇小說組成的文學文本;5-10篇短篇故事或8篇論文組成的文本;10-15篇信函組成的文本;部分或整部長篇詩歌集(至少600行)或15-20首短詩組成的文本」。選擇要學習的作品時請務必記住這一定義。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指定閱讀書單(PRL: Prescribed Reading List)已不再以PDF的形式提供IB老師和學生下載,而改用網上搜索形式可以查詢到作家、地域、時代、文體等詳細信息,詳情查詢:ibpublishing.ibo.org/pr

新的中文指定閱讀書單增加了很多當代作家,文體更多元豐富,如為年輕人熟悉的韓寒、大陸搖滾歌手崔健、當紅炸子雞科幻作家劉慈欣、香港戲劇大師杜國威、臺灣繪本小說家幾米都被列入名單內,想必增加了選擇的組合。

以下3份檢查清單可以幫你確保所選作品能夠滿足課程的所有要求,也可幫你做好每個月的學習計劃。

  • 我的閱讀書目
  • 確保閱讀書目滿足課程要求
  • 進度表模板

3.1 進度表模板

該模板用於規劃安排你的學習。

預計你需要在18個月中用150個學時來學習這門普通水平課程。標明瞭第一個月中所有在校自修生都需要完成的必要的初始準備工作。也標明瞭最後一個月中相關的學習安排,以確保學生在進行試卷1和試卷2的評估之前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複習。

你可以根據學年以及學習月份來靈活調整進度表模版。

每一個月都需要包含:

  • 正在學習的作品
  • 重點關注的學習方法(與你的探索領域相關)
  • 評估準備
  • 與最佳語言導師或/和自修課程指導老師的會面

四、必備學習工具

這涉及文本分析、概念、全球性問題、學習者檔案四部分。

(一) 文體分析

這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列文學術語如下圖:

(二) 概念

文學課程的7個核心概念是:文化、創造力、交流、觀點、轉化,呈現和認同

(1)文化:你可能熟悉不止一種文化。你也一定與至少一種文化有著直接和密切的聯繫。不同的文學文本與文化之間也有著相似的聯繫,這一概念指的是文化如何影響文本,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將文學文本視為文化產物而非完全孤立的東西。

  • 你讀過的有些作品對於那些不熟悉該作品所處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非常難以理解。迄今為止,就你在本課程中所讀過的作品來說,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 一個作者能成功描寫他並未身處其中的文化嗎?
  • 你是如何瞭解你正在學習的作品的文化背景的?

(2)創造力:創造力指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產生想法及經驗的想像活動。讀者具有創造力同樣重要,這樣纔能夠發現文本的潛在意義。

  • 想一想迄今為止在你讀過的作品中,哪部作品的作者特別成功地使你覺得身臨其境?是什麼令你感到身臨其境?
  • 想一想你讀過的另一部作品,其含義更開放或是更模糊。作為一個讀者,你需要具備何種程度的創造力去探索一部作品潛在的不同含義?
  • 嘗試探尋對你正在閱讀的作品或其中某一元素的多種不同解讀。
  • 嘗試模仿作者的寫作風格,以不同的理解方式來改寫作品的結尾,或是其中的某個部分。

(3)交流:這一概念所要探究的是:文學文本的首要目標是交流思想觀點,還是教給讀者某種東西,或它們只是進行自我表達或娛樂。

  • 想出一部對你來說非常難以理解的作品,你要進行一番研究才能完全理解它。你也可以想一下那些你在第一次閱讀時就能輕鬆地理解,但之後卻發現它展現了其它意義的作品。是什麼導致了一部作品比另一部作品更容易被理解?
  • 你正在學習的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什麼?你是如何得知的?
  • 作為讀者,你對該作品能夠理解多少?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導致讀者無法理解該作品?

(4)認同:每個文學文本通常都具有特徵各異的人物。當你研究這些人物時,你可能會發現這些人物代表著作者的觀點或想法。換言之,這些人物可能代表了作者某些方面的認同。與此同時,這些人物也可以成為幫助你認識自我的鏡子。研究文學人物也可能導致你對自我認同的探索。

  • 想一下你所學習的作品中你非常欣賞的一個人物。你覺得該作品在多大程度上有意引發了你對該人物的欣賞?
  • 列出任意一個人物的性格特徵:標出那些你認為代表了作者某些認同的特徵,同時標出你認為與你自己相似的性格特徵。

(5)觀點:觀點這一概念既涉及讀者對於一個文本的不同理解,也涉及文本呈現的某一特定觀點。

  • 思考一下在多大程度上你會認同,或是質疑你閱讀的作品中的觀點。
  • 探究一部作品如何使你確定或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 你目前所閱讀的作品如何成功地呈現某一特定觀點?

(6)呈現:這個概念要求我們考慮文本在多大程度上與現實世界相對應。有些作者可能會儘可能真實地表現現實世界。 有些作者則傾向於創作比較抽象的文學內容。

假設你在欣賞繪畫作品,對比達芬奇與畢加索的繪畫風格,這時差異可能會比較清晰。與之相似,在你閱讀的作品中,有些可能是非常現實主義的描述,而另外一些則可能是碎片化的、扭曲的或是特別理想主義的描述。

  • 你閱讀的作品中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多相似?
  • 人物及其態度有多麼鮮明?
  • 你閱讀的作品中的語言以什麼方式使其本身就傳達了對世界的一種看法?

(7)轉化:這個概念是關於閱讀文本的行為以及閱讀帶來的變化的性質。研究文本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因為我們在閱讀文本和進行思考時,文本對我們來說會發生變化,另外,我們作為讀者也會因為所閱讀的內容而發生變化。與此同時,當我們閱讀更多的文本並在它們之間建立各種聯繫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文本也會發生變化。

  • 基於你閱讀的作品,想一下有哪部作品影響了你對於寫作、某一話題或問題或閱讀的想法。哪部作品的哪些部分的內容使你的想法發生了變化?
  • 寫一篇使你的想法發生改變的作品的讀後感。發生了什麼變化:是你對閱讀的看法,對寫作的看法,還是對某個問題的看法?
  • 對比你在本課程中閱讀過的兩部作品。這一比較如何改變了你對每一部作品的理解?在進行了比較之後,這兩部作品如何顯得不同?

(三) 全球性問題

一個全球性問題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 具有廣泛的重要意義;
  • 具有跨國性;
  • 其影響在每一天當中,在當地環境中都能被感受到。

以下列出的是一些建議性探究領域。

(1)文化、認同和社區

這一領域關注的是文學作品在家庭、社區、階級、種族、族裔、宗教、性別、性與國籍等方面進行的探索,以及它們影響個人和社會的方式。你也可以考察有關移民、多元文化、殖民主義以及民族主義的各種問題。

在這個探究領域中,你可以考察的一個全球性問題是不同的個體和羣體是如何對變化做出回應的,以及他們的信仰體系是抗拒還是接受變化。

(2)信仰、價值觀和教育

你可以重點關注作品探究在特定社會環境中養成信仰和價值觀的方式,以及它們在塑造個人及社區性格方面發揮作用的方式。你可以探究因衝突而產生的緊張氛圍,以及教育的價值和影響。

在這個探究領域中,你可以考察的一個全球性問題是不同的個體和羣體是如何對變化做出回應的,以及他們的信仰體系是抗拒還是接受變化。

(3)政治、權力和公平正義

可以考察作品探索權利與義務各個方面的方式,同時還可以考察政府的運作及結構,統治集團,財富及資源的分配,平等與不平等,正義的侷限性,以及法律、和平與衝突這些問題。

在這一探究領域中你可以研究的全球性問題有:權力的各種關係是如何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以及是否有被剝奪了權利,被壓迫或是被邊緣化的個人或羣體。

(4)藝術、創造力和想像力

該領域中的探究可以關注作品探索美學靈感、創作、手法與美的各種方式,以及通過藝術及其在社會中的功能、價值和影響構建和挑戰美的概念的各種方式。

在這一探究領域中你可以研究的一個全球性問題是:藝術家在所學習的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如果在所學作品中有藝術家這一人物形象,思考一下作者通過這一人物形象表達了對藝術家和藝術的作用怎樣的觀點,這會令人感興趣。

(5)科學、技術和環境

該領域中的學習可以研究作品以哪些方式探究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技術和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及科學發展與進步的結果。

這裡你可以研究的一個全球性問題是:在何種程度上,科學在作品中得到呈現,與此同時,也認識到了人類的潛能、或對人類潛能的威脅和限制。

(四) 學習者檔案

彙編一本學習者檔案是你作為自修生在學習之旅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你的學習者檔案可以是一本日誌、電子或手寫的筆記本、文件夾、博客或其它適合你的學習方式,且能展示你的學習過程的任何形式的文檔。學習者檔案將會是你同指導老師會面,討論你的反思和進展的基礎。

「課程結構」部分有一些具體的指導,以確保你的學習者檔案可以有效地用於課程大綱的每一個部分,為不同的評估成分做好準備。

學習者檔案可以用來:

  • 探究和反思你所學習的作品;
  • 記錄最初的想法及發展過程,頭腦風暴,可能的解決問題方法及進一步的問題;
  • 儲存有用的信息,比如引用、各種想法、概述和意見反饋;
  • 對學習進行反思;
  • 對大學預科項目語言A課程的7個核心概念進行反思;
  • 用你自己的語言實驗和發展你對文學術語的掌握;
  • 應用課程的指令術語;
  • 彙編具體的評價及批評性分析;
  • 探索全球性問題;
  • 與最佳語言導師或自修課程指導老師的互動,促進你與導師/指導老師之間的交流;
  • 記錄面對的挑戰及取得的成就;
  • 展示你對作者創作的作品中的那個世界富有想像力的想法;
  • 展示你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解讀和回應作品中的世界的富有想像力的想法;
  • 嘗試作品的文學體裁,並嘗試可以應用於作品的各種轉化操作;
  • 富有創造性地回應你所學習的作品;
  • 思考當今來自不同政治、社會、文化、語言背景的讀者會如何理解和適應作品;
  • 比較和對照各部作品的主題、風格和觀點。

五、課程內容

本課程被編排成3個探索領域(AOE: Area Of Exploration),它們相互依存,每個領域都有一個研究側重點:

  1. 讀者、作者和文本 引入文學的概念,文學的目的,以及文本被閱讀,理解,並得到回應的方式。
  2. 時間和空間 使讀者瞭解文本並非是孤立存在的這一事實,它們與空間和時間密切相關。
  3. 互文性:文本的相互關聯 關注不同文本、傳統、創作者以及思想觀點之間的聯繫。

課程結構:

本課程圍繞著3個探索領域構建。本部分詳細介紹這3個領域中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探索領域都有6個組織性問題,旨在幫助你理解和組織每個領域提出的探索方法。

一. 探索領域——讀者、作者和文本

在課程的這一部分,你將學習掌握成功研習文本所需要的各種技能和方法。還將向你介紹通過批判性反思來評估文本的過程。第1部分使用6個指導性概念問題幫助你構建你的學習。它們是:

1.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學,我們要怎樣學習文學?

2. 我們是如何以各種方式受到文學文本的影響的?

3. 意義的形成,商榷,表達和理解方式有哪些?

4. 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中,對語言的使用是如何變化的?

5. 文學文本的結構和風格是如何影響意義的?

6. 文學文本是如何使我們產生感悟,向我們提出挑戰的?

二. 探索領域——時間和空間

關註文學文本的特徵時,你可以在這個領域中考察你所閱讀的作品是如何呈現、反映並成為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的。為此,你需要思考本課程這個部分的6個概念性引導題:

1. 文化或歷史背景對於文學文本的產生和接受有多麼重要?

2. 我們如何研讀不同於我們自己的時代和文化的文學文本?

3. 文學文本在多大程度上能提供對另一種文化的深入理解?

4. 文學文本的意義和影響如何與時俱進?

5. 文學文本如何反映、呈現文化習俗或構成文化習俗的一部分?

6. 語言是如何體現社會差異和認同的?

三. 探索領域——互文性:文本的相互聯繫

文學文本之間的聯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例如通過研究同一文學體裁的一組文本——比如小說、十四行詩、悲劇,就可以探索各種文學文本所表現的主題或概念,例如權力、英雄主義、性別;也可以通過對語言和文學課程中7個概念中的某個概念例如「呈現」或「觀點」進行調研來建立文學文本之間的聯繫。

思考本課程這一部分的6個概念性引導題:

1. 文本是如何堅持或偏離了與文學體裁相關的慣例的?

2. 慣例和參照體系是如何與時俱進的?

3. 不同的文學文本以怎樣的方式具有相似之處?

4. 經典文學文本的概念是多麼有效?

5. 各種各樣的文學文本如何為一個問題、話題或主題提供多重視角?

6. 比較和詮釋能夠以哪些方式相互轉化?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此先告一段落,改天更新「評估篇」,

給你解讀每個校內校外考覈的新變化。

還有疑問,歡迎抱我大腿,加 WeChat: 379179643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