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信教与离教

1.团契(fellowship)的定义:Definition of FELLOWSHIP

总之,团契的生活当真堪比天堂一般,怕是以后再以体会不到,令人遗憾。回顾当初,要问我最怀念的是什么?还是那一群几乎无话不谈的小伙伴们。

2.请问具体是什么材料?

学习经文只是一部分,教会历史、神学思想更是我钻研的内容,兄弟们赠送的基督教书籍加上我自己买的基督教书籍大约是大学课本(一学期的课本)的两倍。 研习材料的同时,我会按逻辑、按时序、按条理将知识点整理出来,便于分析,加深理解。

3.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认同作者。的确许多牧师的讲道内容很「理所当然」,经不起深思明辨,经不起推敲

此外,我已经能轻易分辨出有些牧师讲道,选材不慎,逻辑不严,含糊其词。有时我会在礼拜间隙与其交流,委婉指出其欠考虑的地方,令对方诧异。

4.同2,请问具体是什么论据?较量的内容有哪些?支持基督教的论据中,是否包含游冠辉、孙毅主编的:基督教文化译丛?

后来,我开始努力跳出自身的局限,从更彻底的角度去思考。我让支持基督教的论据和反对基督教的论据在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交锋(在我的脑海里),当我站在支持基督教一端时,我就全力为基督教辩护,当我站在反对基督教的一端时,我就拚命反驳基督教的论据。如此较量几番,我发现所有支持基督教的论据,都无法可靠地、严谨地支持其结论。

5.基督教著名护教家C.S.Lewis的作品是否有读过?他本人幼时受过严谨的逻辑思维训练,著名作品之一《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也许能满足你的理性思想诉求。

在怀疑时期我读了很多反对基督教的作品,包括卡尔·波普、罗素、李天命、赵林、萨特等人的思想。与基督教的书籍不一样,基督教的书绕来绕去,言之无物,玄而又玄,而这些人的作品清晰洗炼,只需要一章、一句话、一个短语就能掷地有声,直达心灵,反映其高度的思想自信。这些崇尚理性的思想就深深地扎入我的脑海。

6.(TO基督徒:警钟长鸣)

即便在今天,我看到基督徒用拙劣的手法宣教,用似是而非的逻辑笼络别人,我都会想起曾经的自己,我都会予以驳斥,权当补救,权当赎罪。

1.2被传教是怎样一种体验

1.「年轻人,你必须祷告,因你的感情是强烈的,而你的智慧却是稀少的。Young people, you must pray, for your passions are strong, and your wisdom is little.」——查尔斯?司布真C.H.Spurgeon

之前所在的学生团契,的确很鼓吹全职传道的职业,也许也是因为带领学生团契的牧者们本身最大的呼召就是全职传道的缘故。学生的确是容易被鼓动的。所以一个教会里面存在各种职业各个年龄层的信徒,是一大裨益,能给出更恰当的建议。

父母节衣缩食,东奔西走,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上大学的孩子身上,因此这些大学生也肩负著他们家庭的命远。而这些人浑然不知,没想过减轻家人的重担,不思早日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却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传福音的事业。

1.3中国不需要基督教

1.理论依据参考: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阿尔文?J.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Under the Influence)》

很多基督徒认为,中国引入了德先生【注:Democracy】和赛先生【注:Science】,但它们没能救中国,中国引入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救中国,中国应该尝试基督教,基督教能救中国。

他们举英美的例子,认为基督教是发达国家文明富强的基石,是科学与进步的动力。我却不以为然,作为曾经的基督徒,我想我有资格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2.确实如此

【注:教会里存在一群不愠不火、不求甚解的基督徒】

3.所以,大多数世人是看木桶的短板来评估一个群体的?不过,依据小样本来判断基督徒群体的不宽容,样本不够大,结论有缺陷。

当我离开基督教后,马上一些曾经的基督徒朋友开始骂我是骗子、2B、SB、魔鬼的仆役,其不宽容性可见一般。

4.如何反驳基督徒? - John Wei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077

在即将结束之时,我们有必要听听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著作《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中震聋发聩的声音!

5.这部分内容,作者需要参阅更多著名学者的作品,再下结论,才具「学术范」。以个人经验为论据,不够充分。

1.5信教后的心理历程

1.不靠上帝不靠祷告,人想克服一个毛病,压制它,它再冒出来也是一样猛的。

更恐怖的是,人的性格和习惯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改变?那些不好的东西又如弥漫的障气向你扑面而来。靠祷告和上帝想改变的一些习惯,它们就被强行压制一去,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冒出来,比上次更加猛烈。

2.造句游戏:很多人把**当成人生的解药,把**当作救世主。然而**只是安慰剂而已……

其实,人生的解药到底是什么?救世主能够是什么?有多少东西事物也在扮演著安慰剂的角色呢?宗教有时候只是树大招风了而已。

很多人把宗教当做人生的解药,把上帝当做救世主。然而宗教只是安慰剂而己,它可以转移人的注意力,可以掩埋问题,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1.6欢迎离教者

如果你曾经是基督徒,如今离开了教会,那么你是离教者。

看到这里莫名只觉悲伤。原来对作者而言,直至离开信仰,信耶稣、跟随基督耶稣,原来都还一直只是个宗教代名词。根据作者所接触的基督徒的行为来判断,其中蛮多耶稣一直诟病的行为自义的宗教分子"法利赛人"的。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著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马太福音 15:1-2,7-9 和合本)

1.7离教感受

内心的风暴正在孕育,再怎样也压抑不住。

比谁都更希望上帝真实的存在,然而我内心的声音说,God is an illusion。

藏住自己的动摇,抑制内心的声音。尽可能做一个优秀的基督徒,一个团结上进的弟兄。

耶稣从来都不是以压抑胁迫来逼我们信仰的,他从来都不呵止我们内心的风暴,《约伯记》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约伯直接问苍天。

这样感想的作者,与作者在前些章节提的不求甚解的基督徒,这两极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作为基督徒,还是觉得作者不够认识神本身的。祂本身太有魅力了!所有基督徒的缺陷,都盖不过祂的荣美。

古时(或译:从远方)耶和华向以色列(原文是我)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 (耶利米书 31:3 和合本)

再有就是,教会是罪人组成的,彼此得罪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新约里的一大教导就是:你们要彼此相爱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约翰福音 15:12 和合本)

冲破一切的心理枷锁,是时候面对真正之我。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 8:12 和合本)

19/04/10补充,教会教导偏颇的例子:

mp.weixin.qq.com/s/H1nI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